1月6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十四五”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城鄉建設行動方案》和《“十四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城鄉建設行動方案》。
《“十四五”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城鄉建設行動方案》工作目標:
到2025年,長江經濟帶初步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率先建成宜居、綠色、韌性、智慧、人文的城市轉型發展地區。城市生態修復成效顯著,都市圈和大城市基本建成可持續的生態基礎設施體系,綠色出行品質顯著提升,綠色社區和綠色建筑廣泛推廣;流域區域協調建設治理水平更加高效,城市防洪排澇能力顯著增強,海綿城市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有效應對城 市內澇防治標準內的降雨;城鄉建設環境品質明顯提升,沿江城 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獲得有力推進;智能化建設管理深入推進,山水人城和諧相融風貌更加彰顯,城鄉風貌改善顯著,長江大河文明價值得到充分彰顯;城鄉建設領域低碳減排成效顯著,城鄉建設引導的綠色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十四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城鄉建設行動方案》工作目標:
到2025年,黃河流域人水城關系逐漸改善,城鎮生態修復和水環境治理工程有效推進,城市風險防控和安全韌性能力持續加強,節水型城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城市轉型提質、縣城建設補短板取得明顯成效,城市綠色發展和生活方式普遍推廣;黃河流域各省區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日益完善,沿黃城市風貌特色逐漸彰顯。
持續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以汾河、渭河、涑水 河、清澗河等污染嚴重的支流沿線城市為重點,加快推進城市黑 臭水體治理??偨Y推廣開封、張掖、吳忠等沿黃地級及以上城市 黑臭水體治理經驗,鞏固地級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效,建立完善 防止水體返黑返臭的長效機制。加快推進沿黃縣級城市黑臭水體 排查及整治工作,因地制宜、科學制定黑臭水體治理實施方案, 確保“十四五”期間沿黃縣級城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綜合兩項政策來看,黑臭水體和垃圾治理始終是治污關鍵。
《“十四五”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城鄉建設行動方案》明確:
持續推進城市水系綜合治理。借鑒九江等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經驗,鞏固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效,建立防止返黑返臭的長效機制。修復營造重要濱水空間,在都市圈已完成黑臭水體整治的城市,重點開展河湖岸線生態化改造與生態緩沖帶修復工程。在重要排污口下游、河流入湖口等流域關鍵節點,因地制宜建設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開展濕地生態修復,營造自然生境。到2025年,縣級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系統。到2025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系統,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不低于60%。
全面推進生活垃圾焚燒處置。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比在中下游地區達到65%,上游地區不低于40%,其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達到60%;“十四五”期間,地級及以上城市和具備焚燒處理能力或建 設條件的縣城,不再規劃和新建原生垃圾填埋設施。
全面提升城市建筑垃圾全過程管理水平。到2025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基本消除存量建筑垃圾大型堆放點。實現新建建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不含工程渣土、工程泥漿)排放量每萬平方米不高于300噸,裝配式建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不含工程渣土、工程泥漿)排放量每萬平方米不高于200噸。
《“十四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城鄉建設行動方案》明確:
持續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以汾河、渭河、涑水 河、清澗河等污染嚴重的支流沿線城市為重點,加快推進城市黑 臭水體治理。總結推廣開封、張掖、吳忠等沿黃地級及以上城市 黑臭水體治理經驗,鞏固地級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效,建立完善 防止水體返黑返臭的長效機制。加快推進沿黃縣級城市黑臭水體 排查及整治工作,因地制宜、科學制定黑臭水體治理實施方案, 確保“十四五”期間沿黃縣級城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持續推進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建設。到2025年,沿黃下游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比達到65%以上,中游城市和上游大城市達到60%以上,上游其他地區不低于40%。加快垃圾分類收運設施建設。2025年,沿黃省區地級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能力基本滿足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轉運和處理需求。有序推進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黃河流域尚未全面開展垃圾分類的地區,積極推進廚余垃圾處理工作,逐步擴大廚余垃圾處理能力。
持續推進城市建筑垃圾綜合治理。到2025年,沿黃省區建筑垃圾減量化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實現新建建筑和裝配式建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漿)排放量每萬平方米分別不高于300噸和200噸。充分利用采石坑等,建設建筑垃圾處理設施,加快提升消納處理能力。在黃河流域全面排查建筑垃圾堆放點隱患,制定綜合整治方案并限期治理。規范垃圾填埋處理設施建設。黃河上游省區經評估暫不具備建設焚燒設施條件的, 可適度規劃建設符合標準的兜底保障填埋設施。
(全文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