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生態環境廳 自治區水利廳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關于印發
《“十四五”廣西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生態環境局、水利局、農業農村局: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穩步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深入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自治區生態環境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組織制定了《“十四五”廣西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實施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附件:“十四五”廣西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實施方案
廣西壯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
廣西壯族自治區水利廳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
2022年1月26日
(此件公開發布)
“十四五”廣西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實施方案
工作目標
到2025年,全區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率達到40%以上,其中,國家監管的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率達到100%。
重點任務
(一)推進農村黑臭水體綜合治理
在實地調查和環境監測基礎上,確定污染源和污染狀況,綜合分析黑臭水體的污染成因,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體凈化等措施進行綜合治理。
1.控源截污。統籌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與農村生活污水、畜禽糞污、水產養殖污染、種植業面源污染、農村廁所糞污處理利用等治理工作,強化治理措施銜接、部門工作協調和縣級實施整合,切實做到互促共進,從源頭控制水體污染。
提高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根據實際情況,采用污染治理與資源利用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建設模式和處理工藝。在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范圍內,農村生活污水有條件納入周邊城鎮污水管網的,可依托城鎮污水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其他地區科學合理篩選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實用技術和設施設備,采用適合本地區的污水治理技術和模式。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推廣農村黑灰污水處理利用“三個兩、無動力、低成本”創新模式。
加強農村廁所糞污治理。因地制宜推進廁所糞污分散處理、集中處理或接入污水管網統一處理。對不具備規模化生活污水治理條件的地區,要重點抓好廁所糞污治理。以農牧循環、就地消納、綜合利用為主線,與農村庭院經濟和農業綠色發展相結合,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
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按照“縣有場、鄉有站、村有點、屯有箱”的目標和“缺什么補什么”要求,將全區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對行政村的覆蓋率保持在95%以上,加強對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運行維護的監管,推行農村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
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采取有效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措施,推廣節水、節料等清潔養殖工藝,推行種養結合,鼓勵還田利用,實現畜禽糞污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培育壯大畜禽糞污利用專業化、社會化組織,形成收集、儲存、運輸、處理和綜合利用全產業鏈,積極探索規模以下畜禽養殖場戶廢棄物綜合利用新模式。在畜禽散養密集區,鼓勵建立畜禽糞污集中處理中心,實行畜禽糞污分戶收集、集中處理。加大畜禽養殖場戶污染執法監管力度,落實養殖業主污染防治主體責任,規模以上畜禽養殖場嚴格執行環評制度和排污許可制度,建立畜禽糞肥全量化還田利用計劃。
加強水產健康養殖。優化水產養殖空間布局,依法科學劃定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養殖區。推廣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模式,積極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大水面生態增養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等健康養殖方式。落實養殖業主污染防治主體責任,新建規模以上水產養殖場嚴格執行環評制度。
推進種植業面源污染治理。因地制宜利用生態溝渠、自然水塘,建設生態緩沖帶、生態溝渠、地表徑流集蓄與再利用設施,有效攔截和消納農田退水中各類有機污染物,凈化農田退水和地表徑流,防控農業面源污染物入河。
加強工業廢水污染治理。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標準,鼓勵發展無污染、少污染的行業和產品。按照“規范一批、治理一批、關停一批”的原則,引導符合條件的企業適當集中進入工業園區,對污染實行集中處理。依法依規淘汰污染嚴重和落后的生產項目、工藝、設備,防止“高耗水、高污染、低水平”項目在農村地區死灰復燃。加大農村工業企業污染排放監管力度,依法查處違法排污。
2.清淤疏浚。綜合評估農村黑臭水體水質和底泥狀況,合理制定清淤疏浚方案并組織實施。嚴禁清淤底泥沿岸隨意堆放,鼓勵底泥無害化處理后資源化利用。對于有工業污染源及規模化畜禽養殖糞污排放的水體,應妥善對清淤底泥進行處理處置,屬于危險廢物的,交由有資質的單位進行安全處置。加強底泥清理、排放、運輸、處置全過程管理,避免產生二次污染。
3.水體凈化。依照村莊規劃,對擬搬遷撤并空心村和過于分散、條件惡劣、生態脆弱的村莊,鼓勵通過生態凈化消除黑臭水體。通過推進退耕還林還草還濕、退田還河還湖和水源涵養林建設,維持渠道、河道、池塘等農村水體的自然岸線,減少對農村自然河道的渠化硬化。在滿足防洪和排澇要求的前提下,采用生態凈化手段,有效去除污染物,促進農村水生態系統健康良性發展。因地制宜推進水體水系連通,增強渠道、河道、池塘等水體流動性及自凈能力。嚴控以恢復水動力為由的調水沖污行為,嚴控缺水地區通過水系連通引水營造大水面大景觀行為。
(二)開展治理效果評估及驗收
已完成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的,各地黑臭水體治理工程結束后半年內,設區市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組織相關部門或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對項目治理效果開展評估,評估合格后方可通過驗收。
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評估內容有以下幾方面。公眾評議結果滿意度高于80%;水體無異味,顏色無異常;河(塘、溝渠)無污水直排;河(塘、溝渠)底部無明顯黑臭淤泥,岸邊無垃圾;水質監測結果優于《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指南(試行)》監測指標閾值。
存在使用臨時污水處理設施保障水體消除黑臭的,判定為基本消除黑臭,不能判定為已消除黑臭。若存在以下特定情形判定水體未消除黑臭,僅通過撒藥、曝氣、加蓋、臨時調水沖污等河道治污措施進行治理的;控源截污工程完成建設,但未有效運行,沿河(塘、溝渠)仍然存在污水直排的;過度硬化,將河(塘、溝渠)做成“三面光”,為便于后期管理維護的;具有防洪排澇、蓄水、景觀等功能的水體采用簡單填埋的方法進行治理的。
已通過治理評估合格后的農村黑臭水體治理項目,由建設單位向設區市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提出項目總體驗收申請,完成總體驗收后報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備案。
(三)抓好項目儲備和實施
采用系統治理思路編制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可行性研究報告或實施方案,須明確控源截污工程,原則上可行性研究報告或實施方案由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實施部門制定并按程序報請縣級發改部門或設區市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審批。對于進入中央項目儲備庫的項目,按規定優先給予中央專項資金和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低息貸款支持。對于下達中央資金預算的項目,按照國家和地方相關規定,做好項目組織實施和驗收工作。
(四)強化監督幫扶
加強技術培訓,通過視頻會、培訓班、片區現場推進會等形式,組織農村黑臭水體整治培訓。定期調度預警,按季度調度農村環境整治重點工作進展情況,對工作滯后地區進行預警通報等,督促問題整改到位。動態更新清單,對于新發現的農村黑臭水體按季度上報并納入清單管理。面向社會公開農村黑臭水體清單,接受社會監督。加強農村黑臭水體水質監測,強化監督管理,將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納入統籌強化監督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范疇,督促加快工作進度。
方案全文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