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發布《重慶市城鄉人居環境建設“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規劃》主要目標:
展望 2035 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自然經濟、社會人文有機相融,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人民全面發展、共同富裕的美麗家園基本建成,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現代城市基本建成,“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人民更向往”的目標實現。十四五期間,自然生態環境價值得到有效實現,人工建設環境得到顯著改善,社會人文環境更加包容開放,建設方式初步實現綠色轉型,綠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廣,現代化治理效能達到更高水平,現代化、巴渝風、特色強的山地城市人居環境,和小組團、微田園、生態化的山地鄉村人居環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高,初步建成宜居城市、綠色城市、韌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成為全國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的典范和美麗中國的城市樣板。
《規劃》實施措施:
保護景觀生態廊道。包括縉云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云霧山等 23 條平行山嶺,大寧河、涪江、阿蓬江等 37 條次級河流,達氏鱘等魚類洄游通道和林麝、黑葉猴、川金絲猴等珍稀動物種群遷徙廊道,以及區域性基礎設施通道沿線綠廊,提升景觀生態廊道在全市生態安全格局中的支撐作用。
保護河湖及濕地系統。對流域面積 50 平方公里以上的重要河流、湖泊、水庫、濕地等水生態空間進行劃線保護,劃定“藍線”“綠線”。采取濕地植被重建、污染控制、生態補水、增殖放流等措施,不斷提高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保護森林生態屏障系統。實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國家儲備林、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巖溶地石漠化綜合治理等林業重點工程,穩步增加森林面積,優化森林結構和功能。
保護優質耕地。實施土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對中低質量耕地提質改造,開展退化耕地綜合治理,提高耕地質量。
強化水安全。協調流域防洪排澇與城市排澇需求,加強流域與城市內部河道在水位標高、排水能力等方面的銜接。加強城市河道強排設施、閘站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根據城市內澇治理要求,對強排能力不足的排澇設施進行提標改造。加大河道整治和管理力度,加快對不達標堤防提升整治,科學開展河道、湖庫等整治工程,恢復和保持城市及周邊河湖水系的自然連通和流動性,加大對侵占河湖水系的違法建設拆除力度。
加強公園體系建設。加強城市綜合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生態公園、濕地公園建設,加大留白增綠、拆違建綠、見縫插綠、破墻透綠力度,增加口袋公園、街頭游園等小微綠地,把公園建在居民家門口,實現“300 米見綠,500 米見園”。
打通臨江風廊,引江風入城。增量地區加強沿江立體開發建設管控,構建城市級通風廊道系統,禁止“兩江四岸”區域高強度開發,嚴禁在城市通風廊道上新建高層建筑群,街區盛行風上游建筑間口率不宜大于60%,實現熱島比例指數較 2020 年降低 5%以上,針對兩江干流,嚴格實施規劃退距,確保長江、嘉陵江主通風廊道暢通。存量地區結合老舊片區改造,結合考慮打通臨江風廊,降低山城熱島效應。
推行綠色農業生產方式。推動節地、節水、節肥、節能等集約低碳農業發展,推進“光伏+大棚”“光伏+農田”發展。積極開發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工藝,把延伸綠色農業產業鏈作為低碳農業發展方向,提高農業附加值。鼓勵宅前屋后栽種瓜果梨桃,引導魚禽養殖等,基本實現村民日常食物自給。
增強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加強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精細化監管管理,探索建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評估體系。嚴格管控工業和城鎮污水處理及達標排放,嚴禁工業和城鎮污水直接排入鄉村水體。
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構建區縣城、中心鎮、一般鎮三級公共服務體系,構建以區縣城為中心的“30 分鐘”城鄉生產生活圈,推動城鄉一體的市政設施和公服設施建設。統籌實施住房保障,提供2萬套公租房面向符合條件的保障對象配租,提供5000套公租房統籌用作安置房。推進實施城鄉統籌的污水垃圾收集處理、城鄉聯結的冷鏈物流、城鄉農貿市場一體化改造、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城鄉公共文化設施一體化布局、市政供水供氣供熱向城郊村延伸、鄉村旅游路產業路等城鄉聯動建設項目。加快發展城鄉教育聯合體,繼續實施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學前教育公費師范生培養計劃、農村學校“特崗計劃”。開展區縣域醫共體“三通”建設試點。
控制民用建設高度。區縣城新建住宅以6層為主,6層及以下住宅建筑面積占比應不低于70%,鼓勵新建多層住宅安裝電梯。新建住宅最高不超過18層,確需建設18層以上居住建筑的,應嚴格充分論證,并確保消防應急、市政配套設施等建設到位。加強50米以上公共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建筑物的耐火等級、防火間距、平面設計等要符合消防技術標準強制性要求。
推進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開展區縣城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有條件區縣建設規范的回收網點和分揀中心,重點對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汽車、廢紙等進行回收利用。健全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因地制宜確定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標準,結合實際對現有污水處理廠進行擴容提標改造。改善公共廁所,重點在區縣城舊城區、人流密集區和主次干路等區域,配建補建固定公共廁所或移動式公共廁所,利用節能環保技術配置除臭設施。
推進區縣城建設綠色轉型。倡導大分散與小區域集中相結合的基礎設施布局方式,統籌區縣城水電氣熱通信等設施布局,鼓勵可支付、可復制的綠色技術在地化應用,采用成熟的節水、節能和生活污水資源化舉措,因地制宜布置分布式能源、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等設施,減少輸配管線建設和運行成本,并與周邊自然生態環境有機融合。構建區縣城綠色低碳能源體系,推廣分散式風電、分布式光伏、智能光伏等清潔能源應用,提高生產生活用能清潔化水平,推廣綜合智慧能源服務,加強配電網、儲能、電動汽車充電樁等能源基礎設施建設。
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健全居住社區垃圾分類和收集站點網絡,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實現源頭減量。實現餐廚垃圾就地資源化,增加餐廚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中心,實現餐廚垃圾變有機肥料。
鼓勵社區共享空間建設。統籌利用存量房屋資源和閑置空間,打造“社區廚房”“社區會議室”“社區圖書室”“社區棋牌室”“社區健身房”等共享空間,為居民就近提供便捷完善的公共服務。
提高農村供水保障。主城都市區及有條件的人口集中區縣,大力推進實施城鄉一體化和規?;┧こ?,促進城鄉供水融合發展。不具備實施規?;⒊青l一體化供水的地區,積極推進實施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標準化建設與改造,完善配套設施,改進制水工藝。
推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以商場、醫院、學校、酒店和機關辦公建筑為重點,推動既有公共建筑由單一型的節能改造向綜合型的綠色化改造轉變,積極開展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
開展建筑工程示范。建立完善區域綠色低碳發展指標體系和相關標準,明確綠色低碳關鍵技術指標等要求,開展近零能耗、低碳(零碳)建筑工程示范,開展綠色低碳街區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