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生態環境部召開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會議介紹了2021年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2022年的工作計劃和“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2020年中國生態環境統計年報公布
2020年,全國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2564.8萬噸,氨氮排放量為98.4萬噸,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318.2萬噸,氮氧化物排放量為1019.7萬噸,顆粒物排放量為611.4萬噸,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為610.2萬噸。全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36.8億噸,綜合利用量為20.4億噸,處置量為9.2億噸。全國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為7281.8萬噸,利用處置量為7630.5萬噸。2020年全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約1.95萬億元,其中環境服務業營業收入約0.65萬億元。
2020年統計年報數據主要來源于排放源統計調查。按照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需要,與上一年相比,統計年報內容增加了工業源、生活源、移動源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情況,農業源和生活源污染排放統計擴大了調查覆蓋范圍,年報數據增加了重點城市(區域)、重點流域污染排放情況。年報中首次發布了環境服務業財務統計,化學品環境國際公約管控物質生產或庫存總體情況等相關內容。
2022年六五環境日主題確定
6月5日是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的環境日。生態環境部確定今年環境日的主題為“共建清潔美麗世界”。
環境日當天,生態環境部將會同中央文明辦、遼寧省人民政府在遼寧省沈陽市舉辦2022年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號召全社會共同參與建設美麗中國的全民行動,向國際社會展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顯著成效和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生動場景,講好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故事,為共建清潔美麗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生態環境部完成年度建議提案辦理工作任務?
2021年,生態環境部承辦全國兩會建議提案1024件,包括人大建議637件、政協提案387件。其中,主辦279件,承辦總量和主辦件數量同比增長均達到20%以上。
辦理過程中,生態環境部積極應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加強與代表委員的溝通交流,認真梳理代表委員重點關注問題和意見建議,將代表委員提出的好方法、好建議作為生態環境工作的“錦囊妙計”。同時,健全答復承諾事項臺賬制度,實行跟蹤督辦,確保如期兌現。
今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生態環境部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更高標準辦理好建議提案,把代表委員的真知灼見更好體現到生態環保工作中,轉化為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和水平。
會議表示,2021年全國1.45億噸鋼鐵產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持續開展重點區域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攻堅行動和夏季臭氧治理攻堅,建立健全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指標體系,著力提升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效,新增完成了1.6萬個行政村環境治理。
會議強調,生態環境部將落實六個方面的工作重點:一是有序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三是持續強化生態保護監管。四是確保核與輻射安全。五是嚴密防控環境風險。六是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對每個方面都有具體的任務安排。
關于“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會議表示,該規劃承擔著很重要的使命,是今后五年生態環境保護的一項頂層設計,被列為國家級的重點專項規劃。按照國務院的部署要求,規劃編制工作由生態環境部具體牽頭承擔,目前已經順利完成了各個環節的工作。同時,生態環境領域的各項專項規劃以及污染防治攻堅戰各個標志性戰役的行動方案也基本同步完成編制,正在陸續出臺。
會上,相關人員進行答記者問。“雙碳”依舊作為高頻詞出現。
針對“碳污同源”一詞,會議表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本質上是高碳能源結構和高能耗、高碳產業結構問題,污染物與二氧化碳排放呈現顯著同根同源性。研究表明,我國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源中,幾乎所有SO2和NOx排放源,50%左右的VOCs和85%左右的一次PM2.5(不含揚塵)排放源,都與二氧化碳排放源高度一致。與一些發達國家基本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后再轉入強化碳排放控制階段不同,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協同推進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和碳達峰碳中和戰略任務。要發揮后發優勢,實施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統籌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實現環境效益、氣候效益、經濟效益多贏。比如,水泥行業同時是減污和降碳的重點行業,通過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和工業固體廢物,能有效激發行業技術變革和綠色低碳轉型。
會議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在目標設定和重點工作安排上,主要是謀定六個方面的工作來持續發力:
一是扎實有序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領優化和倒逼作用,積極主動服務“六穩”“六保”。嚴格“兩高”項目生態環境準入,加強項目環評審批服務。做好全國碳市場后續履約周期管理,健全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長效機制。
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推進實施好8個標志性戰役,就是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長江保護修復、黃河生態保護治理、重點海域綜合治理、農業農村污染治理,這些攻堅戰都是“十三五”持續打過來的,有新增的,也有延續的,8個標志性戰役要打好,著力解決群眾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鞏固好來之不易的生態環境改善成效。
三是持續強化生態保護監管。做好COP15第二階段會議籌備,建立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督機制,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
四是嚴密防控環境風險。精準有效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生態環保工作,妥善處置各類突發環境事件,提升應急保障能力。
五是確保核與輻射安全。加強監管能力建設,持續強化核電廠、研究堆、核燃料循環設施安全監管,推進核與輻射安全隱患排查。
六是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完成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完善生態環境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強化生態環境領域科技支撐,推進生態環保全民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