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25日,首屆風電運維技改大會在京舉行。北京金風慧能技術有限公司(下稱“金風慧能”)產品中心副總經理岳健以《風電機組“以大代小”技改升級挑戰與經濟性分析》為題,分享了金風科技在風電后服務領域的思考與實踐。
“以大代小”,下一個風口?
在“30·60”雙碳目標的驅動下,“十四五”時期,我國新能源發電資產規模快速擴大。國家、地方相繼推出舊機改造的配套政策,在年限、手續和升級改造后電價補貼等方面提出更具體的要求,為“以大代小”明確了布局方向。
存量提質增效解決方案呈現多生產要素深度融合發展態勢,近兩年開發商以安全高效、應發盡發、價值最大為出發點多措并舉:“無故障風電場”、“獵風行動”、“以增代容”取得了顯著成效,“以大代小”技改升級成為新的熱點話題。
日趨成熟的陸上大機組技術、舊改技術,以及新服務模式、新工具方法的應用,為存量風電場“上大”、“上新”奠定了基礎條件,風電后服務市場有望成為新的市場增長點。
老舊風電場發電效率低、運維成本高、風資源稟賦好;新建項目高質量選址較少,老舊風電場更新投資回報率初具吸引,對年均風速在7——9米/秒的老舊風電場進行翻新改造,其投資內部收益率能夠達到10%以上;在征地面積不增加的情況下,老舊風電場一般可以增容1——1.5倍,對資產規模增長有一定貢獻。
老舊風場翻新改造、“以大代小”并不提倡“一刀切”。國內存量風電場規模巨大、場景多樣,積極探索踐行低效資產識別、殘余價值評估、再利用多元化、改造方案組合是開展老舊風電場應對處置的基礎,堅持“一場一策、一機一策”,將成為多場景下風電場改造的核心思路。
未來,存量風電場將呈現“因地制宜、多措并舉、協同共生”的局面,“以大代小”將逐步由探討、預研階段走向規模化發展。
2021年公開的招投標公告顯示,已有業主率先試水國內陸上“以大代小”項目,以需求等級排序,安全性、健康性和經濟性,是促使業主將改造提前的最主要原因。
舊改的經濟性如何考量?
● 費用結構的特征性差異
對老舊風電場做改造升級,可節省部分征地費用,額外增加的機組拆卸費用和技改期間的發電量損失,削弱了與新建風電場之間的建造成本優勢。同時,目前老舊風電場改造升級缺乏規模優勢,成本高于新建的大型風電基地項目。
● 從價值角度重新審視資產處置
盡管拆除舊機組會讓總資產減少,但同時也是紓困不良資產的有效途徑,而且技改后項目整體價值得到了全面提升,原有資源(資產和場地)也得到優化利用。
● “以大代小”經濟性評價的探討與研究
老舊風電場實際發電小時數在1500至1800小時之間,屬于相對“低效”范疇,與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分享的結果相一致。
“結合近200條項目線索的統計分析結果,以單千瓦造價4500元(上下浮動500元)、原項目年等效發電小時數1500小時為計算邊界,以達到全投內部收益率(IRR)8%計算,我們認為‘以大代小’的技術條件和成本條件均已趨于成熟”,岳健總結道。
統籌規劃,資源共享
演講最后,岳健對風電后服務市場如何構建共享共融的生態圈,提出了展望與設想。
他表示:實現“統籌規劃,資源共享”,需要各方聯動、協同發力。一是加快推進各項保障性行業標準的全面建設;二是推動區域資源布局,形成退役機組回收再利用的完整產業鏈;三是多措并舉,協同發展,形成提質增效+淘汰更新的新常態。
此間風正好,攜手入青云。在聚焦全生命周期運營的新格局下,我們期待與整個風電產業鏈的上下游參與者攜手并肩,共同守護白云藍天。
原標題:金風科技岳健:風電存量資產評估標準共建與產業鏈資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