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的大街小巷中,星羅棋布著大大小小的餐飲店。餐飲店承載著一個城市最溫暖的煙火氣,但油煙問題,也成為了居民的“頭疼事”。在餐飲油煙治理工作中,南京市雨花臺生態環境局結合自身特點開展一系列餐環監管,通過設備創新、監管加碼,使餐飲油煙治理能力得到了提升,真正讓都市煙火氣,不擾凡人心。
無事不打擾,監管全時段
“我們餐飲油煙在線監控已進入‘3.0時代’。”南京市雨花臺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李正龍指著一面墻大小的餐飲油煙在線監控智慧平臺介紹道,雨花臺生態環境局依托本區軟件產業優勢,開發油煙在線智慧監控系統軟件,通過“查、核、督、處、服”形成監管閉環。
2017年3月起,雨花臺生態環境局開展了15家營業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餐飲業油煙在線監控試點工作,這15家餐飲業油煙在線監控是在“開關式”控制的基礎上增加了“清潔度”數據的顯示,進入到餐飲油煙在線監控“2.0時代”。
“2021年,我們實現了全區60平方以上的餐飲油煙企業全部納入到了餐飲油煙在線監管,實現了‘清潔度、濃度’數據雙顯示,正式邁入餐飲油煙在線監控‘3.0時代’。”李正龍介紹道,“環境執法人員可以通過上網查看、手機APP或短信推送,及時了解異常狀況,第一時間通知企業限期整改。”
目前,雨花臺轄區內的1100多家餐飲企業信息已通過信息指揮平臺接入環保數據庫中,在地圖上顯示成一個個紅色坐標,點開后可查看詳細信息。與此同時,每家餐飲企業還配套接入了油煙檢測接口,實現了“地圖、攝像頭、環保數據”三合一,為環保執法工作提供實時的數據支持。
李正龍說道:“這實現了點對點的精準管理,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一旦發現問題,可以通過平臺短信進行提醒。執法人員隨后前往現場核查,協助企業進行整改。真正實現了無事不打擾,監管全時段。”
餐飲油煙監控的數據化、信息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環境管理效率,解放了勞動力,緩解了執法人員不足的問題,消除餐飲油煙長時間污染“不知情”盲區,從而實現大數據匯總、第一時間解決異常、提升高效環境管理科技含量等多方共贏局面。
監管高標準,整改嚴要求
有了“新手段”,也不能丟掉“老方法”。為進一步加強餐飲油煙整治,有效改善轄區空氣質量,雨花臺生態環境局常態化開展餐飲油煙巡查工作。
2月23日,雨花臺生態環境局的執法人員巡查至雨花客廳時,發現3家餐飲門店在烹飪過程中未正常使用油煙凈化設備,產生的油煙直接排放,污染周邊空氣環境。執法人員責令其立即整改,并依法進行立案調查。
雨花臺生態環境局執法人員林波表示:“涉案三家餐飲企業因餐飲油煙直排、油煙凈化器不正常運轉超標排放違法行為將要接受處罰,如果拒不整改,生態環境部門還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十九條第一款和《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按日連續處罰辦法》的規定,對其實施按日連續處罰。”
據林波介紹,目前江蘇省對餐飲油煙的監管標準提高,餐飲油煙廢氣中非甲烷總烴的含量被嚴格限制,油煙的最高允許排放濃度也從每立方米2毫克降至1毫克,降低50%。“非甲烷總烴在空氣中會迅速光解轉化,是油煙廢氣中構成大氣PM2.5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監管標準的提高,能夠進一步減少對大氣質量的影響,更好地解決餐飲油煙擾民問題。”林波說道。
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中發現了問題,整改到底是如何推進落實的?對這個問題,林波做出了回答:“執法人員會第一時間進行現場核查,幫助企業查出問題源頭。每周將餐飲企業的整改情況發送給街道,由街道進一步上門提醒督促。如有個別企業拒不整改,我們將依法進行查處。”
“小餐飲”包含“大文明”,南京市雨花臺區在落實“大氣管控40條”“臭氧管控30條”方面,黨委、政府傾注全力,科技全面助力,通過科技手段搭建智能化“千里眼、順風耳、前沿哨”平臺,敲響“查、核、督、處、服”的監管指導“五重奏”。科技助力、監管加碼既有效控制了油煙污染,又切實解決了群眾身邊突出的環境問題,更提升了餐飲企業生態環保的能力水平,為打好“藍天保衛戰”起到了積極助推作用。
原標題:這個“油煙”難題!看南京雨花臺是如何治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