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0日,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關于印發《上海市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 (2022-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的通知。
《規劃》指出,氫能是一種來源豐富、綠色低碳、應用廣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載體之一。為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上海市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上海是氫能產業發展的先行者,經過多年積累,上海氫能產業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產業基礎優勢明顯、產業布局逐步形成、政策保障持續加強。雖已取得一定成績,但依然面臨一些瓶頸問題。氫燃料電池部分關鍵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差距,缺乏競爭力強的領軍企業,氫能在儲能、發電等新領域的應用比較薄弱,氫能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力度仍需提升。上海要充分發揮已有產業基礎優勢,順應綠色低碳發展趨勢,加快推動氫能產業發展。
《規劃》要求氫能產業發展按照創新引領,重點突破;多元應用,示范先行;強化安全,注重實效;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原則推動氫能產業發展。要求到2025年,產業創新能力總體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制儲輸用產業鏈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工藝水平大幅提升,氫能在交通領域的示范應用取得顯著成效。建設各類加氫站70座左右,培育5-10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獨角獸企業,建成3-5家國際一流的創新研發平臺,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突破1萬輛,氫能產業鏈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在交通領域帶動二氧化碳減排5-10萬噸/年。到2035年,產業發展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建成引領全國氫能產業發展的研發創新中心、關鍵核心裝備與零部件制造檢測中心, 在交通、能源、工業等領域形成豐富多元的應用生態,建設海外氫能進口輸運碼頭,布局東亞地區氫能貿易和交易中心,與長三角地區形成協同創新生態,基本建成國際一流的氫能科技創新高地、產業發展高地、多元示范應用高地。
為此,上海市將以打造科技創新高地、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筑牢供應設施基礎、構建多元應用格局、加強開放協同合作、強化管理制度創新等為重點任務,推動氫能產業發展。
(一)打造科技創新高地
1、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掌握燃料電池全鏈條關鍵核心技術依托上海汽車產業基礎,提高催化劑、質子交換膜、碳紙等關鍵材料的可靠性、穩定性和耐久性,提升電堆設計、系統集成的工藝技術水平,形成全鏈條關鍵技術的自主化和產業化,打造具有綜合競爭力的燃料電池整車品牌。
突破產業鏈上下游關鍵材料和零部件。研發清潔、高效、經濟的工業副產氫提純制氫技術,提升質子交換膜(PEM)、固體氧化物電解池(SOEC)等電解水制氫的工藝技術水平。開展太陽能光解水制氫、熱化學循環分解水制氫、低熱值含碳原料制氫等新型制氫技術研究。突破高壓氣氫、低溫液氫、長距離管道輸氫、儲氫材料等儲運環節關鍵材料和裝備的核心技術,持續降低氫氣儲運成本。
開展氫冶金、氫能動力等前沿技術研發。開展高爐富氫和豎爐全氫冶金工藝和設備關鍵技術研究,利用鋼廠余熱源的低電耗高溫固體氧化物制氫技術及裝備開發。開展氫混燃氣輪機、摻氫航空發 動機、純氫輔助動力電池、氫-鋰-超級電容復合航空動力系統等前沿技術研究。突破分布式氫燃料電池熱電聯供電堆長壽命技術,降低電堆衰減和腐蝕速率,提高效率及系統運營時間。
2、加強產業創新能力建設
面向未來強化重大原始創新研究。加強校企聯動,共同開展技術攻關,提升創新策源能力,為未來產業新風口奠定技術基礎。
面向產業強化重大創新平臺建設。聚焦氫能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構建多層次、多元化創新平臺。
(二)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
1、培育壯大行業領軍企業
推動大型能源企業加快向氫能生產企業轉型。發揮化工區工業副產氫和老港垃圾填埋場生物質天然氣制氫的資源優勢,配套二氧化碳捕集裝置(CCUS)制氫,形成先進的供氫體系。
推動大型制造企業加快向氫能裝備制造企業轉型。開展氫能替代的工藝技術裝備研發,以氫冶金、氫混燃氣輪機、摻氫航空發動機以及分布式氫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等產品和應用場景為牽引,打造 氫能關鍵裝備研發制造龍頭企業。支持上汽集團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全產業鏈研發布局。
支持中小型創新企業做優做強,培育一批氫能領域的獨角獸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圍繞模塊化堿性電解槽、PEM制氫裝備制造、加氫站建設、燃料電池集成等產業鏈關鍵環節,加大研發投入,開 展核心技術攻關,高水平、高標準打造氫能產品和服務,進一步激發氫能產業的創新創業活力。
2、建立產業標準及檢測體系
重點圍繞氫能質量和氫安全等基礎標準,制儲運氫裝置、輸氫管道、加氫站等基礎設施標準,交通和儲能等氫能應用標準,加強相關標準體系研究。鼓勵龍頭企業積極參與各類標準研制工作,支持有條件的社會團體制定發布相關標準。
建設燃料電池材料、電堆、動力系統、整車及其關鍵零部件成套測試認證平臺,形成檢測認證服務和測試裝備供應體系,打造燃料電池汽車測試評價公共服務平臺。推進氫能產品檢驗檢測和認證公共服務平臺,支持引導氫能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建設。建設氫儲運裝備、燃料電池汽車等氫能相關產業計量測試中心,推進氫能產業計量測試體系建設。
3、加強產業人才隊伍建設
鼓勵高校培育氫能相關學科專業,優化機械、化工、材料、能源等學科專業設置,建設一批涵蓋氫能學科的綠色低碳技術學院,加大氫能產業人才培養力度。鼓勵以氫能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創新為導向,拓展人才引進通道,引進海外高端人才。鼓勵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開設相關學科專業,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及其他從業人員。針對氫能產業領軍人才、關鍵技術研發團隊,加強服務保障。
(三)筑牢供應設施基礎
1、持續推進中長期供氫“綠色化”
中長期,立足于建立以綠氫為主的供氫體系,推進深遠海風電制氫、生物質制氫、灘涂光伏發電制氫,通過技術進步逐步降低綠電制氫成本。
2、逐步推動氫能輸運“網絡化”
重點發展高壓氣態儲氫和長管拖車輸氫,按照低壓到高壓、氣態到多相態(低溫液態、固態、氨氫轉化等)的方向逐步提升氫氣的儲存運輸能力。
3、積極有序推動加氫站“普及化”堅持需求導向,適度超前布局加氫站建設。
在確保安全、節約用地的前提下,優先在氫氣資源豐富、應用場景成熟的區域重點布局,支持利用現有加油加氣站改擴建加氫設施。
(四)構建多元應用格局
1、加快在交通領域的商業應用全面推廣氫燃料電池在重型車輛的應用,拓展氫燃料電池客車、貨車、叉車、渣土車、環衛車及大型乘用車市場空間,建立燃料電池汽車與純電動汽車互補的發展模式。推動燃料電池在船舶、航空領域的示范應用,不斷擴大交通領域氫能應用規模。
2、加大在能源領域的推廣應用
有序開展氫氣儲能、氫能熱電聯供、氫混燃氣輪機的試點示范。發揮氫能調節周期長的優勢,開展氫儲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納、電網調峰、綠色數據中心等場景的應用。推進富氫燃料燃氣輪機裝備研發,開展氫混燃氣輪機示范應用。
3、積極推動工業領域的替代應用
以氫作為還原劑開展氫冶金技術研發應用,推進高爐富氫冶金和豎爐全氫冶金的示范應用,促進鋼鐵行業結構優化和清潔能源替代,實現鋼鐵行業的二氧化碳超低排放和綠色制造。
4、優先打造若干世界級示范場景
打造國際氫能示范機場、氫能示范港、氫能示范河湖、世界級氫能產業園;打造深遠海風電制氫示范基地、零碳氫能示范社區、低碳氫能產業島、零碳氫能生態島。
(五)加強開放協同合作
1、打造上海氫能產業城市群促進氫能技術和產業鏈延伸,建立東西部技術創新、集成示范、氫能供應的長效合作機制,加速東西部地區燃料電池產業鏈協同升級。
2、支撐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依托長三角區域加氫基礎設施和工業副產氫優勢,打通氫源互通互保路徑,以上海為龍頭,聯通蘇州、南通、寧波、嘉興、張家港等周邊城市,打造氫輸運高速示范線路,提升長三角區域氫源保障能力。
3、推動國際開放創新合作
鼓勵開展氫能科學和技術的國際聯合研發,推動氫能全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材料和裝備創新合作,參與國際氫能標準化,在有條件的區域建設中外氫能產業園區,支持中日(上海)地方發展合作示范區配套設施建設。加強與氫能技術領先的國家和地區開展項目合作,探索與“一帶一路”國家開展氫能貿易、基礎設施建設、產品開發等方面的合作。
(六)強化管理制度創新
1、優化管理審批流程在氫能產業項目的規劃、立項、審批等方面明確工作流程,優化加氫站、加油站、油氫合建站多頭管理的政策現狀,建立氫能制備、檢測服務、加氫基礎設施等建設項目審批“綠色通道”,建立“一站式”行政審批管理制度。
2、強化政策創新突破
強化氫的能源屬性,逐步突破氫能產業發展的政策制約。優化安全監管辦法,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攻關支持政策,在氣瓶檢測、車輛停放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優化車輛運營及道路運輸管理辦法。探索出臺支持加氫站站內制氫、站內制氫加氫一體化政策,在有條件的非化工區用地開展制氫加氫一體化項目建設。對于新的氫能產業項目,鼓勵容缺受理、提前預審、告知承諾制等創新措施。
同時,《規劃》明確氫能產業空間布局:打造“南北兩基地、東西三高地”的氫能產業空間布局。其中,“兩基地”為金山和寶山兩個氫氣制備和供應保障基地;“三高地”為臨港、嘉定和青浦三個產業集聚發展高地。
(全文詳見附件)
原標題:關于印發《上海市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 (2022-2035年)》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