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3日,生態環境部舉行8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發布會主題聚焦:科技助力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生態環境部近期重點工作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劉友賓:生態環境部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綱要》作為重要政治任務,高度重視、精心組織,迅速掀起學習宣傳貫徹熱潮,要求全國生態環境系統全面系統學、及時跟進學、深入思考學、聯系實際學,自覺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不斷開創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新局面。
?積極推動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
?劉友賓:根據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九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的通知》精神,在綜合考慮申報地方工作基礎、實施意愿和推廣示范效果等因素的基礎上,確定了北京市密云區、通州區,河北省保定市等23個地方入選氣候投融資試點。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支持和指導試點地方建立各相關部門間的工作協調機制,積極培育具有顯著氣候效益的重點項目,加強對碳排放數據質量的監管,積極搭建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同時定期組織對試點工作進展和成效進行總結評估,及時梳理試點工作的先進經驗和好的做法,力爭通過3至5年的努力,探索一批氣候投融資發展模式,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制定《長江流域總磷污染控制方案編制指南》
劉友賓:生態環境部近日制定并將印發《長江流域總磷污染控制方案編制指南》,指導長江流域各省份制定實施本行政區域總磷污染控制方案,科學有序推進總磷污染控制工作,持續提升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和水平。《指南》將圍繞工業污染治理、生活污染治理、面源污染治理、流域生態保護及內源污染治理、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方面,提供大量可供參考的污染控制路徑,指導各地綜合運用工程、政策、技術等措施,確保完成總磷污染控制目標任務。
我國生態環境科技工作狀況
鄒首民:生態環境科技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利器。近年來,生態環境部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著力加強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努力提升生態環境科技服務能力。一是夯實科學基礎,實現一批關鍵技術突破,支撐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二是深化科技幫扶,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應用,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三是整合科技資源,聯合不同領域500多家科研單位近萬名科研人員,組建多個科技創新平臺,凝聚污染防治攻堅合力。四是加強科普宣傳,構建全民參與治理體系。
?發布會上有哪些精彩片段小編帶您一起盤點一下??
科技日報記者: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其中科學是基礎。請問生態環境部在科技前沿布局方面有哪些考慮?
鄒首民:基礎研究是整個科技創新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開關”。隨著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深入推進,一些新問題逐漸凸現,迫切需要圍繞建設宜居地球環境、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生態保護與修復、環境健康風險防范等方面進行一批基礎應用研究的前瞻性布局。生態環境部將積極協調國家科技部門,形成合力,推動相關研究。
南方周末記者:剛才提到我們在加強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研究,今年上半年臭氧的濃度有所反彈,請問近年來在科技支撐臭氧污染和PM2.5協同防控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攻關有哪些成果,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鄒首民:臭氧污染防治具有復雜性、動態性、區域性和長期性等特點,為有效科技支撐臭氧污染防治攻堅行動,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強化科學研究,夯實科學治污基礎。研究制定了PM2.5和臭氧污染協同防控科技攻關方案,逐步探明了臭氧污染形成的機理,進一步深化了對臭氧污染成因及其影響因素的認識;堅持科技先導,完善精準防控體系。在預測預警方面逐步形成了天地空一體化的臭氧及其前體物綜合立體監測體系,基本實現了短期精準預報和中長期趨勢預報;強化科技幫扶,助力地方科學決策和精準施策。組織實施PM2.5和臭氧污染協同防控“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幫助地方提升PM2.5和臭氧污染協同防控的科學性、精準性和有效性。
新黃河記者:我們關注到開展科技幫扶是生態環境部支持地方和企業精準、科學、依法治污的舉措之一,請介紹一下這方面工作的最新進展?
鄒首民:近年來,生態環境部建立了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與科技部聯合印發《百城千縣萬名專家生態環境科技幫扶行動計劃》,科技幫扶工作進展成效顯著。通過“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一事一議” 科技咨詢服務、“一題一訓”技術培訓等多種模式,為地方和企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協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引領。
澎湃新聞記者:國家長江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在長江水質改善特別是減磷方面有哪些科研成果?是否有具體的案例?
鄒首民: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著力開展以磷為核心的流域水質目標管理、流域58個駐點城市“一市一策”和流域生態環境智慧決策平臺等研究,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系統診斷了長江流域總磷污染問題及成因,繪制了長江磷污染流域分布一張圖,形成了長江磷污染分區管控策略和方案,研發集成了長江磷污染治理系列技術,支撐了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
封面新聞記者:近年來中央財政大力支持生態環境的投入,2022年度中央生態環境資金支持情況如何?生態環境部在引導資金方面開展了哪些相關工作?
鄒首民:生態環境部堅持“兩手抓”,一方面爭取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已建成中央生態環境資金項目儲備庫,配合財政部管理大氣、水、土壤、農村環境整治四項中央生態環境資金,2022年共安排621億元,較2021年增長了8.6%;另一方面,引導金融資金支持,建立了生態環保金融支持項目儲備庫,通過征集地方需求,篩選項目,定期推送給10家金融機構,今年7月份第一批共推送了139個項目。兩個項目儲備庫相互補充,互不重疊,錯位發展,共同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資金支持。
?中國日報記者:環保產業發展離不開技術的支撐,請問近年來環保產業的發展狀況如何?環保技術支撐環保產業發展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中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
鄒首民:近年來,我國環保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重要的保障。一是環保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對國民經濟的貢獻逐步提升。2021年全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約2.18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11.8%。二是新技術新成果不斷轉化應用,有力支撐了污染防治攻堅戰。我國環境監測儀器設備的自動化、成套化、智能化、立體化進步顯著。三是環保產業體系和布局更加優化。形成了全鏈條的環保產業體系,涵蓋了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技術研發、裝備制造、設計施工、運行維護、投資運營、綜合咨詢等環節。四是環保產業服務模式不斷創新。PPP模式逐步規范,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技術正加速向環保領域滲透融合,提升了精準治理效果。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請問COP15第二階段會議目前籌備進展如何?對于會議成果有何預期?中方將如何發揮主席國作用?
劉友賓:自COP15第一階段會議以來,中方作為主席國,已組織召開34次主席團會議,為相關會議籌備和談判進程提供組織安排和指導意見。COP15第二階段會議將于12月7日至19日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市舉辦。在未來的幾個月,中方將在現有階段性共識和政治推動力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領導力、協調力、推動力,就重點議題和重要日程與各方進行協調,確保最廣泛的參與,推動構建兼具雄心和務實平衡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4月,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理事會成立,請問目前平臺匯集了哪些環保技術,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
鄒首民: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上線以來服務功能不斷完善、服務領域不斷拓展、服務效果不斷提升。一是力爭網盡天下環保好技術。目前,平臺已匯聚各類優秀科技成果4800多項,涵蓋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氣候變化、生態保護等10余個領域,技術條目瀏覽總量超過220萬次。二是主動回應各方環保需求。面向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疫情防控等熱點問題,平臺開設“無廢城市”“VOCs污染防治”“應對疫情”等10余個專欄專區。三是堅持匯聚環保專家做服務。目前,平臺注冊用戶超16000人,總訪問量突破153萬人次。組織開展35場線上專家直播講座,累計60余萬人觀看并參與了互動,積極開展線下活動,累計推介生態環境治理技術近600項,為1500余家企業提供了科技咨詢服務。
?南方都市報記者:新污染物治理起步較晚,工作基礎比較薄弱,目前在治理新污染物方面采取了哪些科技手段,下一步科技支撐方面有什么重點考慮?
鄒首民:我國在有毒有害新污染物監測分析、風險評估、排放源溯源、污染物有效去除技術研發與評價等方面開展了一些工作,研究建立新污染物治理體系,形成了系列標準/技術規范,有效支撐了新污染治理工作,但總體來說,科技支撐的基礎相對薄弱。下一步將積極加強與國家科技部門的協調聯動,重點從加強新污染物治理科技攻關、推動建設科技創新平臺兩個方面強化科技支撐,切實提升新污染物治理的科技水平。
?鳳凰衛視記者:隨著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推進,對生態環境的科技要求越來越高,需要科技破解難題。請問生態環境部如何利用科技這一利器支撐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及推動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鄒首民:生態環境部充分發揮科技利器作用,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一是以科技項目為龍頭,夯實科學治污基礎。二是以科技成果轉化為抓手,促進科技創新和污染防治深度融合。三是以創新組織方式為途徑,凝聚污染防治攻堅合力。近年來生態環境質量的明顯改善,離不開科技貢獻的力量。
原標題:盤點丨生態環境部8月例行新聞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