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依據《生態環境技術評估規范》,經評估委托方自愿申請、材料審查和評估等程序,完成了“工業廢水厭氧氨氧化深度脫氮資源回收”、“BEAOA高效利用內碳源脫氮除磷”“基于調控摻雜納米金剛石薄膜電極組合的水體-底泥共治”3項技術評估工作。
現,三項技術 綜合評估結論與檢測報告公示,公示期:2022年10月18日至2022年10月24日。
綜合評估結論:
一、“工業廢水厭氧氨氧化深度脫氮資源回收”技術
2022年6月,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接受北京坦思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委托,開展“工業廢水厭氧氨氧化深度脫氮資源回收”技術評估,綜合第三方檢測報告、現場核查、專家咨詢等情況,形成如下綜合評估結論:
1. 該技術利用無機碳作為碳源,以亞硝酸鹽作為電子受體將氨氮直接氧化為氮氣,實現氨氮和總氮同步去除。反應過程中無需外加碳源,水中有機物可充分利用,實現能源及資源的回收及利用。該技術適用于煤化工、發酵、制藥、電子、畜禽養殖、垃圾滲濾液、污泥消化液等高氨氮廢水處理。
2. 該技術符合當前國家對工業廢水處理的相關政策,技術成熟度較高。突破了厭氧氨氧化菌快速啟動、恢復、激活等菌種和菌群定向調控技術,開發了專有填料、催化劑和控制系統,研發集成了以絮體、顆粒物、生物膜組合的一體化厭氧氨氧化深度脫氮自養耦合工藝,解決了工業廢水脫氮難、成本高、效率低的技術瓶頸。
3. 該技術應用于內蒙古某煤化工廢水處理工程,廢水中氨氮從512mg/L削減為10mg/L,去除率98%;總氮從534 mg/L削減為58. mg/L,去除率89%。節省碳源投加量95%,節省曝氣能耗50%,產生直接經濟效益超過1000萬元/年。技術還推廣到河北、河南、山東、四川等地區發酵、制藥、電子、垃圾滲濾液、污泥消化液等7項高氨氮廢水處理工程。
二、“BEAOA高效利用內碳源脫氮除磷”技術
2022年6月,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接受北控水務(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委托,開展“BEAOA高效利用內碳源脫氮除磷”技術評估,綜合第三方檢測報告、現場核查、專家咨詢等情況,形成如下綜合評估結論:
1. 該技術工藝中,污水依次流經厭氧-好氧-缺氧(A-O-A)生物反應池,在厭氧區將COD吸收儲存為內碳源并厭氧釋磷,好氧區進行吸磷和硝化反應,缺氧區利用儲存的內碳源進行反硝化,在釋磷和吸磷、硝化、反硝化過程中,實現水中有機物和氮磷營養物的高效去除。該技術適用于城鎮生活污水處理。
2. 該技術符合當前國家對生活污水處理的相關政策,技術成熟度較高。該技術充分利用污水內碳源,實現深度脫氮除磷,與傳統A2/O相比,生化池停留時間縮短,原位擴容產能可提高30%以上,曝氣能耗節約20%以上,剩余污泥減量30%以上,顯著降低運行成本。
3. 該技術已應用于濟南市某城鎮生活污水處理項目技術改造工程,出水氨氮、總磷、總氮、化學需氧量、懸浮物等主要指標穩定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標準和地方相關要求。
三、“基于調控摻雜納米金剛石薄膜電極組合的水體-底泥共治”技術
2021年12月,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接受上海金鐸禹辰水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委托,開展了“基于調控摻雜納米金剛石薄膜電極組合的水體-底泥共治技術”評估,綜合第三方測試報告、專家咨詢等情況,形成如下綜合評估結論:
1. 該技術依托合作研發的納米金剛石薄膜的電極組合,開發了水體-底泥共治裝置及控制系統,通過低壓電場驅動促進電子轉移和光化學反應,并在一定范圍內提高水體的溶解氧含量,提升水體自凈能力。該技術適用于受污染水體治理和水質改善。
2. 該技術符合當前對于河湖原位治理和修復的政策導向,以該技術“納米金剛石薄膜的電極組合”為核心開發的水體-底泥共治裝置,目前已實現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應用,具有較低運行成本、低能耗、高適用性的特點。
3. 該技術在黑龍江、安徽、上海等地的河湖治理和水質提升應用案例中效果較為明顯,用戶反饋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