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
環境監測事業迅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審議通過了關于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等三份重要改革文件,基本搭建形成了生態環境監測管理和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生態環境監測的認識高度、推進力度前所未有,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進展。在此期間,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以下簡稱總站)作為我國生態環境監測事業發展的“排頭兵”“國家隊”,始終奮斗在監測戰線的最前沿,這些變化,我們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奉獻者。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我們開設“監測這十年”欄目,從總站監測人的視角,展示十年間生態環境監測事業取得的進展與成效。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監測這十年 • 碧水篇”。
清水綠岸,魚翔淺底
人類逐水而居,文明因水而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的足跡行至大江南北、大河上下,走遍了長江經濟帶覆蓋的11個省市,足跡遍布黃河流經的9個省區,一次次眺望,情牽母親河保護;一次次凝視,謀劃高質量發展,確立實施“江河戰略”,碧水篇章不斷更新。
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等一系列治水方略,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用開始凸顯:十年間,全國地表水Ⅰ~Ⅲ類優良水體斷面比例提升23.3個百分點,達到84.9%,水環境質量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
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2021年長江干流全線連續保持Ⅱ類水體,511條主要支流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斷面占96.8%。
黃河安瀾,是中華兒女的千年期盼。經過治理的九曲黃河日夜奔騰,恢復生機與活力,2021年黃河干流全線達到或優于Ⅲ類水體,119條主要支流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斷面占78.4%。
碧水保衛離不開對水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及變化趨勢進行科學、全面、準確評估,離不開精準分析、智能識別、實時監控水環境風險,離不開生態環境監測對水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支撐。
這十年,實現了全面設點、全國聯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考察時指出:“保護生態環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動態,要把建好用好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這項基礎工作做好。”十年間,國家建成由3641個斷面組成的分布于全國1835條重要河流和210座重要湖庫上的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網,重點建設了1837個水質自動監測站,首次實現十大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地級及以上城市、重要水體省市界、重要水功能區“四個全覆蓋”,實現“誰考核、誰監測”,支撐國家評價考核與城市排名。目前,近5000個省市監測斷面與國家協調調度、聯網運行,水質評價更加全面客觀,溯源分析更加科學精準。
“十四五”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監測斷面示意圖
一直承擔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網技術支持的解鑫,深度參與了“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三次國家網的優化調整,見證了國家網斷面數量從972個擴充到3641個,覆蓋范圍從423條大江大河主干河流延伸到1835條干流及各級重要支流,從31個省(區、市)全覆蓋到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覆蓋,見證了統籌左右岸、上下游、陸上水上、地表地下、河流海洋、水生態水資源、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的流域系統性斷面設置技術的新突破。
這十年,以改革抓提升,實現數據“真準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將生態環境監測改革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總體布局,推動構建統一權威高效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2017年,國家全面啟動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工作。第一階段,從2017年10月起,全國2050個地表水考核斷面全面推行采測分離模式;第二階段,2018年完成1837個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自動站建設;第三階段,實現監測數據的聯網共享。
采測分離和自動運維全體技術人員及駐站人員從制度設計、技術完善、能力建設等方面守正創新,印發管理辦法、站房建設、采樣與現場監測、采水技術、數據審核等一系列技術文件,構建了“自動監測為主、手工監測為輔”的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技術體系,榮獲了環境技術進步一等獎和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獎。體系運行既推動了第三方社會化檢測運維服務市場快速發展,更提升了300多家駐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分析能力,有效保證了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的權威高效、獨立公正。
恰逢“二十大”,“在全國人民享受國慶長假的時候,我們反而更忙碌了”,水運管中心負責數據審核工作的劉允說道,“為了保證國家網安全平穩運行,水運管中心全員、全年、全過程踏實工作,一直戰斗在數據生產一線。”
這十年,用數據說質量,以排名促治污攻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水環境質量監測數據越來越多的應用到質量評價、政策規劃、考核排名、執法處罰、成效評估、信息公開等實際工作當中。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自2012年10月起通過總站對外發布《全國地表水水質月報》,滿足公眾知悉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的需求,十年間,累計發布111期。水生態環境監測室李曉明一直負責海河流域水質報告的編制,親身見證著海河流域水質的劇變,相較于2012年,2021年海河流域Ⅰ~Ⅲ類優良水體斷面提升29.3個百分點,達到68.4%,而劣Ⅴ類斷面下降32.4個百分點,已降至0.4%。從圖中可以看出,用紅色顯示的劣Ⅴ類水體基本沒有了,藍色、綠色顯示的優良水體越來越多了。
2019年5月7日,生態環境部首次發布了地級及以上城市水環境質量排名,水環境質量較好的30個城市和最差的30個城市被掛上了“紅黑榜”。這也是《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4年來,官方首次公布以城市排名為主的水環境質量改善狀況。城市排名公布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新聞1+1、人民網、央廣網、央視網、澎湃新聞、中國青年報、華夏時報、世紀經濟報等多家媒體進行了采訪和報道。水生態環境監測室是此項工作的核心技術支撐單位,通過系統且繁瑣的數據統計、多方案的測算校正、多模式的對比分析,編制出臺排名方案,確保了排名結果的科學客觀公正。生態環境部三八紅旗手嵇曉燕具體負責此項工作,她說“地方政府及眾多黨政負責同志都很關注城市排名情況,大家既了解狀況,也據此查擺不足,有力推動了地方水污染防治工作積極性和精準性,促進全國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這十年,以合作創中國品牌,樹中國監測權威
2006年,中俄跨界水體水質聯合監測開辟了國與國之間對跨界水質監測與保護的先河。中俄雙方自2012年每年輪流舉辦技術研討會,十年間,中俄雙方專家通過技術研討這一平臺,就兩國地表水監測方法、分析方法、評價方法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技術交流,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合作成果。
2012年,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啟動中哈跨界河流監測。十年間,雙方通過交換質控樣、技術研討會以及互派專家參與對方現場監測等多種手段,在統一分析方法、解析數據差異、推進有機污染物監測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監測結果得到雙方認可。
從事此項工作15年的劉京老師說,“聯合監測的實施,不僅對改善跨界水體水環境質量、推動雙方在環保領域的合作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增進了雙方的理解和互信,增強了監測技術人員之間的友誼,并得到了兩國領導人的多次贊譽,為中俄、中哈雙方在環境保護其他方面開展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黨和國家在習近平總書記掌舵領航下實現了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未來五年,我們將加快優化水質評價考核和城市排名方法,以汛期污染強度監測推動解決城鄉面源污染治理瓶頸,以長江為樣板著力健全水生態監測評價體系,用逐步完善的現代化水生態監測技術體系支撐三水協同治理、統籌推進。
原標題:監測這十年 • 碧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