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
環境監測事業迅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審議通過了關于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等三份重要改革文件,基本搭建形成了生態環境監測管理和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生態環境監測的認識高度、推進力度前所未有,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進展。在此期間,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以下簡稱總站)作為我國生態環境監測事業發展的“排頭兵”“國家隊”,始終奮斗在監測戰線的最前沿,
這些變化,我們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奉獻者。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我們開設“監測這十年”欄目,從總站監測人的視角,展示十年間生態環境監測事業取得的進展與成效。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監測這十年 • 綜合篇”。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質量綜合分析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提質增效為目標,攻堅克難、擔當作為,強化支撐,創建生態環境質量會商機制并不斷優化,支撐服務作用持續增強;聚焦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綜合分析與評價,做精主業,打造權威性綜合性業務報告;通過建章立制落實,堅持開展練兵比武,錘煉隊伍,提升全國綜合分析能力水平。生態環境監測綜合信息服務領域從少到多,覆蓋范圍越來越廣,信息內容越來越豐富,服務時效越來越高,對生態環境管理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撐服務效能大幅提升。
一、強化支撐,創建生態環境質量會商機制
十年來,生態環境質量綜合會商機制從無到有,支撐服務作用持續增強。從總站內部會商到“一總多專”部系統單位聯合會商,再到地方單位參加的央地大會商,生態環境質量會商機制日趨完善,通過綜合研判發現問題、深入分析原因、提出管控建議,為生態環境保護和管理決策提供有力支撐。從2016年開始,總站創建生態環境質量會商機制,主要在總站內部運行,通過分析研判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及發展態勢,及時上報相關結論和對策建議,持續增強對環境管理的支撐服務作用。2019年以來,為充分發揮生態環境監測“一總多專、分區布局”模式整體優勢,適應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需求,總站會同衛星中心制定實施《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會商工作方案》,每月組織海洋中心、輻射中心、流域中心等有關單位共同開展生態環境質量聯合會商,深入挖掘監測數據,綜合研判生態環境形勢,分析生態環境問題并提出推動解決的對策建議,通過監測要情、專題報告、分析材料等多種形式上報會商結果信息,獲得部領導諸多肯定批示,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過程中發揮出了重要的支撐和保障作用。
截至目前,生態環境質量會商機制已連續運行近7年時間,先后召開70多期會商會議。近兩年來,生態環境部各有關司局、地方生態環境部門和監測單位等也陸續加入到每月會商當中,參加會商人員已由初期的20多人增加到現在的130多人!隨著會商規模不斷擴大,會商機制會更加成熟定型,參與各方將在會商交流中互學互鑒、共同進步,一起推動生態環境質量綜合分析持續走向深入。
二、做精主業,打造權威性綜合性業務報告
十年來,聚焦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綜合分析與評價,每年牽頭編制《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中國生態環境質量報告》《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簡況》等綜合性監測業務報告,以優質權威的生態環境綜合信息有力支撐政府管理,廣泛服務社會公眾。
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有關規定,牽頭編制《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中英文版,以下簡稱《公報》),由生態環境部審定并在每年“六五”世界環境日前向國內外公開發布。《公報》整合了國家有關部門的內容,高度概括全國生態環境保護進展和成效,其發布是落實“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統一發布國家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監測信息及其他重大環境信息”法律規定、依法履行發布國家生態環境綜合性報告和重大生態環境信息部門職能的具體體現。十年來,適應新時代管理需求和公眾訴求,總站牽頭編制《公報》共10期20本,力求不斷優化完善。與2012年相比,2021年《公報》在內容上更加豐富,在數據上更加翔實,在表征上更加直觀,在布局上更加美觀,在形式上更加友好,對生態環境管理的支撐服務更有效率,更好滿足了社會公眾的知情權。
落實《環境監測報告制度》有關要求,牽頭編制《中國生態環境質量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由生態環境部審定并署名出版公開發行。《報告》總體呈現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監測工作,詳細闡述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和變化,分析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是生態環境監測綜合成果的集中體現,為生態環境保護和管理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十年來,總站牽頭編制《報告》共10期。《報告》不僅如實記錄了生態環境監測發展軌跡,客觀反映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效,更積累了大量寶貴的歷史數據和第一手資料,是系統宣傳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進展的重要載體,已經成為社會各界了解和獲取生態環境信息的重要窗口。
2018年生態環境部新組建后,為進一步提升綜合性報告的支撐服務作用,2019年初總站首次牽頭編制《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簡況》(以下簡稱《簡況》),及時總結和分析上年度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及其變化。《簡況》由生態環境部審定后在全國兩會前公開發布,到今年初已連續完成4期,為兩會代表參政議政提供了權威環境信息和可靠數據參考。
更強時效性的綜合性例行報告的頻次從每年4次到每年12次。每月編制《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分析總結月度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及其變化情況,報送生態環境部相關司局,其中部分內容納入上報中辦、國辦的專題報告當中,為國家環境管理提供了及時的生態環境質量信息,支撐服務作用愈發凸顯。多領域、多角度、多尺度編寫監測要情、專項分析報告和經濟形勢分析材料等,綜合分析重點地區和熱點環境問題,深入剖析原因,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為生態環境管理決策提供精準支撐。
三、錘煉隊伍,提升綜合分析能力水平
十年來,生態環境質量綜合分析聚焦強隊伍提能力上水平。通過建章立制落實,堅持練兵比武,著力打造綜合素質過硬的綜合分析人員隊伍,促進了全國生態環境系統綜合分析能力水平的整體提升。根據《環境監測報告制度》,各級生態環境部門每年編制年度環境質量報告書(簡稱報告書),每五年編制五年報告書。配套該報告制度,2011-2012年《環境質量報告書評比辦法(試行)》和《環境質量報告書編寫技術規范》先后實施。
為推動落實報告制度和有關規定,指導各地做好報告書編制工作,切實發揮其支撐服務引領作用,2017年總站建立了年度報告書質量檢查工作制度和會議交流制度,2018年起每年組織各地綜合分析技術人員編制報告書并開展質量檢查和技術交流。這既是綜合分析質量管理的重要內容,更是綜合分析練兵備戰的具體舉措。在5年多的時間里,各地共有2201本報告書納入質量檢查,由最初的358本增加到465本;地方推選的檢查專家由最初的77人增加到181人;累計有100多本報告書受到點名表揚。實施年度報告書質量檢查和會議交流制度,極大調動了生態環境系統綜合分析工作的積極性,鍛造了一支素質過硬的綜合分析人才隊伍,促進了生態環境系統綜合分析能力水平的整體提升。
如果說年度報告書質量檢查是練兵場,那么五年報告書評估就是比武場。該工作從“八五”開始,每五年開展一次。在生態環境部監測司組織指導下,總站協助完成了“十二五”和“十三五”報告書評估工作。與“十二五”相比,“十三五”全國各地組織初評的報告書從336本增加到485本,兩次評估共有165本報告書獲得生態環境部通報獎勵。開展五年報告書評估,對整個生態環境系統是一件大事,對綜合分析戰線是十分重要的事,極大激發了綜合分析技術人員的能動性和創造力,真正發揮出了提升能力、檢驗業績、鼓勵優秀、激勵進步的積極作用,得到了生態環境系統各級單位的廣泛好評。
十年來,生態環境質量綜合分析能力水平明顯提升,基本實現了從單一要素簡單統計分析到多種要素融合分析的轉變。更加注重生態環境質量與污染排放、產業結構、交通運輸、能源消耗、地形地貌、氣候氣象等要素的關聯分析,發現問題并剖析原因,研判未來并提出對策。更加關注環境健康影響,研究探索生態環境健康監測體系建設工作,以期為推進實現美麗中國、健康中國提供科學依據和基礎支撐。
四、主動服務,拓展綜合信息宣傳范圍
十年來,生態環境監測綜合信息服務領域從少到多,覆蓋范圍越來越廣,信息內容越來越豐富,服務時效越來越高,對生態環境管理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撐服務效能大幅提升。十年來,充分發揮生態環境質量綜合分析在展示環境保護、環境監測工作的“窗口”作用。創新生態環境綜合分析結果表征形式,從單調的柱狀圖、折線圖,到系統完整直觀的空間圖、擬合圖、動態圖,從簡單的數據信息到多要素綜合結果,從紙質的報告文本到網絡空間的數字產品、展現手段越來越豐富,綜合信息產品的可讀性和吸引力持續提升。
十年來,生態環境監測綜合信息服務范圍不斷拓展,呈現方式也不斷優化。通過總站公眾號每月發布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長圖信息,直觀展示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和質量狀況,便于公眾瀏覽和獲取信息。支撐落實監測為民,適應環境管理與公眾需求,研究開發“空氣質量發布”APP和微信線上小程序,全面展示空氣質量實時監測數據和空氣質量預報信息,每日發布數據30余萬條,覆蓋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快速查詢,切實保障了社會公眾關于生態環境信息知情權。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全國人民居家辦公,雖然足不出戶,卻都能隨時輕松掌握各地環境實況,有力支撐疫情防控阻擊戰和污染防治攻堅戰。目前,空氣質量發布APP用戶超過了70萬,已成為我國各級政府和社會公眾實時了解和掌握空氣質量狀況的重要渠道。
新征程上,我們將適應新時代新形勢新需求,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落實“五個精準”(問題精準、時間精準、區位精準、對象精準和措施精準),深度挖掘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不斷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綜合分析與評價工作現代化水平,提升綜合分析系統化、精細化、信息化、形象化能力,持續增強支撐服務管理的靶向性、針對性、有效性,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歷史進程中做出更大貢獻。
原標題:監測這十年 • 綜合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