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發布了《關于深化碳資產價值實現機制若干措施(試行)》,“實行碳排放抵銷”引起了廣泛關注。
措施中明確,“根據碳排放單位年度核查碳排放量和行業碳排放基準值,對排放企業超行業碳排放基準值排放量部分按10%的比例購買降碳產品抵銷碳排放。重點行業新改擴建項目按批復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中碳排放總量的1%購買降碳產品”。
沒錯,明文規定!不止是河北,早在2021年,上海一份碳排放權質押貸款操作指引也很顯眼。指引給盤活企業碳資產,促進企業節能減排、綠色轉型發展指出了方向,以拓寬融資渠道,健全碳排放權價值評估、碳排放權質押登記等機制確保碳資產擁有者的各項權益。
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相關成員就曾評價,“碳定價時代,碳資產既是‘無形’的,更是‘有形’的;既是‘未來’的,更是‘當前’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也曾公開解讀,中國具備實現“雙碳”的資源優勢和制度優勢,“碳資產將成為個人投資的主流資產配置”,甚至“碳資產可能代替房產的位置,成為下一個國民級的理財工具”。
也許很多人還沒有真情實感,但是“碳資產”這陣風其實已經過境。
比如今年新能源和碳中和兩大概念股在理財市場上風生水起,這自不必說。碳金融或許你早已接觸,只是毫無察覺。借著全國統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開市,各大銀行相繼借著風口帶來了碳金融基礎服務和碳抵(質)押融資服務,“碳中和”債券、碳結構性存款、理財產品等上市的不在少數。
最新公開數據顯示,我國今年綠色債券發行規模已經超過7000億,同比增長更是直逼50%,可見一斑。
所以也可以理解,為什么大家都在說,現在的企業不僅要管好財務,也要管好碳資產。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企業或產品都將被打上“碳標簽”,以此左右企業評估結果、市場評價甚至是品牌建設。當然,市場的風向,企業還是很敏銳的,投資者對此的關心程度也比想象的更高。
像中國碳中和剛剛還發布了公告稱,通過PetroSingapore Holding Pte Ltd. (PetroSingapore)向Northwaters Capital Pte Ltd.(NWC)完成200萬噸優質的碳信用資產的銷售交易,實現銷售合同金額超過2億港元。看,碳資產的“提現”功能這不就來了嘛。
而在投資者互動平臺,國網英大、協鑫能科、先河環保、岳陽林紙、遠光軟件、通源石油、海通證券、益客食品、雪迪龍、大連電瓷、百川暢銀、沙鋼股份、佳華科技、首創環保、格林美、云鋁股份等等上市企業都被提問了或者回應了碳資產的相關問題。
與此同時,很多人也看準了這個風口,打上了“碳資產管理”的主意。據悉,業界1年內冒出了數千家碳資產管理公司,或者至少帶有碳資產管理標簽的公司,目標直指那些因各種原因選擇將業務分包出去的企業,但良莠不齊仍是一個新興市場初期不可避免的問題。
所以說,盤活碳資產,我們才剛剛開始。對于企業來說,一方面需要予以重視,另一方面也不能盲目跟風。市場很大,前景很好,也需要理智看待,沉著應對,盡快摸清企業碳底數,科學管理碳資產。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