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六安市生態環境局聚焦“五個重點”,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先后獲得了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先進集體、全國生態環境執法大練兵表現突出集體、全國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蓋表現突出集體等榮譽,全市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01 縱深推進大氣污染防治。
截至11月3日,全市PM2.5平均濃度29.9微克/立方米,位列全省第4;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85.3%,位列全省第4。生態環境部按月通報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前20榜單,六安市3次登榜,其中7月位居全國第6。聚焦“控煤”“控氣”“控車”“控塵”“控燒”,著力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六個專項行動”,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全面淘汰,機動車國六排放標準全面實施,累計注銷老舊車船13306輛(艘),完成2840臺柴油貨車排放治理。建成大氣網格化精準監測和機動車遙感監測系統,實現主城區104個重點涉氣企業、26個加油站、71個建筑工地、13個餐飲聚集區多方位監管。
02 持續深化水污染防治。
制定了15條主要河渠、湖庫保護方案,確定了淠河、淠東干渠、城東湖、城西湖4個重點保護區域。持續強化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市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調整技術報告通過省生態環境廳組織的專家評審。深入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專項行動,完成99個“千噸萬人”以上水源保護區和55個鄉鎮級水源保護區劃定。強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監測預警,建成14座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站。修訂印發《六安市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六安市東、西淠河和淠河總干渠“一河一策一圖”環境應急響應方案》。著力開展市中心城區(廠-網-河)一體化綜合治理,完成13條城區黑臭水體整治與岸線修復,市城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水生態、水環境、水質量極大改善。全市126個鄉鎮政府駐地和869個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實現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累計建成污水處理設施1493座,配套建設管網2100公里,處理規模達23萬噸/天,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進一步強化。
03 深入實施土壤污染防治。
持續推進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行動,累計排查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180家,發現問題企業34家并全部完成整改。動態更新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排查重點監管單位40家,督導企業開展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及自行監測,累計監測土壤樣品208件,地下水樣品88件,獲取監測數據成果近千份。強化“兩公一住”地塊用地調查,完成152個重點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調查數量居全省前列,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100%。完成原安徽長安設備涂裝廠試點地塊治理修復,開展六安市原硫酸廠地塊、原安徽普信化工廠地塊修復方案編制。強化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在全省率先完成五個生活垃圾填埋場和葉集化工園區土壤和地下水調查評估。
04 著力強化固體廢物污染防治。
動態建立危險廢物監管單位名錄,實現重點企業全覆蓋。持續開展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檢查評估,產廢單位檢查合格率達95%,經營單位檢查合格率達100%。率先在全省開展中小微企業危險廢物綜合收集、貯存、轉運平臺試點,推動試點平臺建成投運,有效解決了六安市及周邊區域危險廢物處置難題。印發《打擊跨省跨市非法轉移傾倒危險廢物行動方案》,加大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傾倒打擊力度,查處非法轉移傾倒危險廢物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7件,已全部移送公安機關。完成29座尾礦庫污染防治成效調查評估及現狀評價工作,尾礦庫環境污染防治水平進一步提升。強化醫療廢物收集處置監管,覆蓋265家醫療機構、110個集中隔離點和主城區所有核酸檢測點,全市醫療廢物均得到安全收集處置。
05 全力抓好突出環境問題整改。
制定突出環境問題整改驗收核查考核辦法,建立領導干部包保突出環境問題整改制度,健全完善閉環管理機制,有效解決了一大批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三次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的37個問題完成整改33個,513個信訪件全部完成整改;三次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的136問題完成整改122個,523個信訪件全部完成整改;六批國家和省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的19個,已完成15個。與此同時,嚴格落實省委“自查從寬、被查從嚴”要求,不定期拍攝市級警示片,市人大按季度赴縣區明察暗訪,主動加強問題自查排查,及時發現并整改到位。2018年-2021年自查發現的328個問題,全部完成整改銷號。2022年以來,在全市范圍內深入開展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改”工作,截至目前共發現交辦問題336個,其中應于2022年完成整改275個,已完成整改263個,剩余12個正在推進。
原標題:六安市生態環境局“五點協同”持續擦亮皖西生態“名片”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