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國家航天局的消息顯示,我國在軌穩定運行的300公斤以上的衛星有300余顆,居世界第二位。在軌遙感衛星200余顆,實現了16米分辨率衛星數據1天全球覆蓋,光學2米分辨率數據全球1天重訪,1米分辨率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對全球任意地區重訪時間為5小時。
“在高分專項的牽引下,帶動空間基礎設施陸地資源環境、海洋監視監測、天氣和氣候觀測等一批星座的立項建設,并引領商業衛星蓬勃發展,推動構建了以衛星通信、衛星遙感、衛星導航為主體的天地一體化國家空間基礎設施體系”
“我國遙感應用邁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農業、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水利、林草等重點行業已經實現由示范應用轉入主體業務服務”
——高分專項工程總設計師兼副總指揮、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主任趙堅
正如趙堅所述,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遙感監測體系建設又是“中國速度”的鐵證,我們也從陌生到熟知,充分認識到環境遙感監測帶來的巨大變化。
長期關注環保在線的應該知道,本網一直在追蹤
環境監測方面的新訊息、新科技,其中遙感監測算是生態環境監測領域近年來炙手可熱的尖端科技,對我國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網絡作出了巨大貢獻。
遙感監測,即利用遙感技術進行監測的技術方法,通過航空或衛星等收集環境的電磁波信息對遠離的環境目標進行監測識別環境質量狀況,在獲取大面積同步和動態環境信息方面“快”而“全”的特質與環境監測需求的匹配度極高。
截至目前,環保在線已經報道過CO2激光探測衛星、高分03D35-42星(河南一號)、高分03D35-43星(浦銀一號)、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句(gōu)芒號”等一系列與環境監測相關的衛星消息,可以看到遙感監測的“天網”愈發嚴密,在環境監測數據的收集和解析上能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我國遙感監測事業之所以發展得如此之快,必定得益于政策導向。比如《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生態環境衛星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等等。
其中,于今年(2022年)10月印發的
《生態環境衛星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再次強調了大氣環境遙感監測、水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自然生態遙感監測、土壤環境遙感監測、固體廢物遙感監測、海洋環境遙感監測、生態環境保護執法遙感支撐以及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與應急遙感支撐8類應用。
同時,我國遙感監測的規范標準也跟上了發展的步伐。比如《衛星遙感細顆粒物(PM2.5)監測技術指南》(HJ 1264-2022)、《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技術規范》(HJ 1156—2021)、《集中式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風險源遙感調查技術規范》(HJ 1236-2021)、《入河(海)排污口排查整治 無人機遙感解譯技術規范》(HJ 1234-2021)、《入河(海)排污口排查整治 無人機遙感航測技術規范》(HJ 1233-2021)等等。
截至目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應用遙感監測也越來越得心應手,比如最典型的秸稈禁燒火點監測。秸稈禁止露天焚燒這個不用多說了吧,利用遙感監測可以實現對全區域全時段的監控覆蓋,并進行預警,無論是在防控上還是在執法上都有很顯著的作用。
還有比較常用的是裸地遙感監測,能夠大范圍高效率地確定裸地位置,了解裸地變化規律,對大氣污染揚塵治理有很大助力。像北京,2019年成為全國首個大范圍應用遙感技術動態監管全市裸地、輔助揚塵治理的城市,不過實際可以追溯到2006年,從一年一遍到一月一遍,實現了精細化管控。
當然,遙感監測能發揮作用的平臺可不止這些,而發展遙感監測對于生態環境底數排查,動態追蹤,污染防控,環境執法等各個方面都是有百利的。所以說,環境監測要利用好遙感技術,要不斷通過高科技“兼容”從數據的“真相”中挖掘更多環境改善的可行方案。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