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地處青藏高寒、西北干旱、東部季風三大氣候交匯過渡帶,承擔著穩定季風界限、調節水汽交換、阻擋沙塵東進的重要生態功能,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屏障、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堅定不移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擔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使命任務,實施生態優先戰略,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在中西部內陸干旱地區打造出一片綠色生態寶地,初步形成了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結合、分類補償與綜合補償兼顧、縱向補償與橫向補償協同、強化激勵與硬化約束共推的生態保護補償工作局面。
一、做好“勁”字文章,推動省域內縱向生態補償全面增效
堅持生態保護補償力度與財政能力相匹配、與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相銜接的綜合補償原則,加勁保綠護綠造綠,縱向生態保護補償投入逐年加大 。“十三五”以來,中央財政安排轉移支付補助資金122億元,年均增長8.7%,持續對全區12個重點生態功能縣(區)森林、草原、濕地、水流、荒漠、耕地及自然保護地開展生態保護補償。2018年起,自治區財政每年安排2億元獎補資金,以城市環境優良天數、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5項涉氣指標和國控(區控)地表水斷面水質、化學需氧量(COD)、氨氮(NH3-N)3項涉水指標為考核因子,對上年度各縣(區)空氣質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進行考核獎補。全區森林覆蓋率由2015年的13.8%提高到2021年的16.91%,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6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達到76.7%,地市級空氣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80%以上,黃河寧夏段干流水質連續5年保持Ⅱ類進Ⅱ類出。
二、做大“境”字規模,推動黃河流域省際橫向生態補償擘開新局
按照“誰污染、誰治理”和“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主動探索融入黃河流域全境橫向生態保護補償的有效路徑,開拓了省際橫向生態保護新局面。2020年8月,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與甘肅省人民政府、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分別簽定了《寧甘兩省區跨界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框架協議》《寧蒙兩區跨界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框架協議》,明確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根據水污染防治要求和治理成本,分別由雙方共同商議確定生態補償方案和簽訂補償協議。其中,與甘肅省建立黃河干流及苦水河、葫蘆河、涇河、渝河、蒲河(安家川河)、洪河(紅河)、茹河等重要支流跨界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與內蒙古自治區建立黃河干流及都思圖河等支流跨界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為黃河流域省際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探索了有益經驗。
三、做優“競”字效應,推動省域內橫向生態補償創新突破
按照“保護責任共擔、流域環境共治、生態效益共享”的原則,建立市、縣(區)間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各地區主動作為,競相投入環境保護。一是從2018年起,設立自治區財政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實施財政投入與環境質量掛鉤的生態補償政策,要求未完成考核任務的市縣繳納生態補償金,與自治區財政資金共同形成獎補資金池,對完成考核任務的市縣以獎補形式發放生態保護補償資金。2018-2021年,自治區財政累計安排獎補資金8億元,未完成考核市縣共繳納生態補償金1.92億元,全部用于開展生態保護補償。二是從2021年開始,設立黃河寧夏過境段干支流及入黃重點排水溝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專項資金,資金規模2億元,由自治區和市、縣(區)按照1:1比例共同籌措,用于引導建立市、縣(區)間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自治區生態環境廳、財政廳、水利廳、林草局根據水源涵養、水質改善和用水效率三類指標考核結果分配資金,縣(區)間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
四、做強“凈”字動能,推動市場化多元化補償量質并舉
以“市場化”改革賦能“碧水藍天凈土”,按照受益者付費原則,推動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取得顯著效益。用水權圍繞“節水增效”,完成工農業確權水量46.4億立方米,所有縣(區)完成末級渠系水價監審和批復,累計交易水量5931萬立方米、交易金額3.21億元。排污權圍繞“降污增益”,開展排污權交易108筆、交易金額404.8萬元,實施重點減排工程111個,氮氧化物等4項主要污染物減排9922噸。山林權圍繞“植綠增綠”,全區1386.8萬畝林地權屬全部厘清,新增山林權抵押貸款4.08億元,集體林地經營權流轉面積達到19.1萬畝,林下經濟產值達到6.3億元。用能權圍繞“減排降碳”,減少能耗3938萬噸標準煤,萬元GDP能耗下降8.6%。
原標題:健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典型經驗之一 | 統籌做好“四篇”文章 寧夏推進流域生態保護補償 筑牢綠色屏障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