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快速發展,近年來,垃圾圍城、固廢難消,成為一些城市發展的沉重包袱。“無廢城市”,則為破解這些難題提供了思路。自2021年9月啟動“無廢城市”建設以來,江蘇省無錫市“無廢城市”建設一路快馬加鞭,今年4月被生態環境部列為第二批“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后,更是提速換擋,無錫無廢的目標越發清晰。
“到2025年,無錫要建成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的無錫特色‘無廢城市’。”今年4月《無錫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為無錫“無廢城市”建設定下總目標。而近日發布的《無錫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更是創新性提出打造“無廢電子新基地”“城市資源新工廠”“環保產業新高地”等目標,為無錫無廢的發展愿景繪制出詳細作戰圖。
探路“無廢城市”建設,無錫已有現實基礎。危廢方面,建立了“全智能收運、全過程留痕、全規范監管”的危險廢物小微收集體系和以“分類中轉收集、全程不落地、信息化監管”為特色的醫廢收集體系,全面推廣江蘇省危險廢物全生命周期監控系統,積極開發建設市級危險廢物信息化監管平臺,全過程監管能力顯著提升。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方面,積極建設環太湖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范區,形成一批以“宜興城市污水資源概念廠、藻泥淤泥處理利用技術示范基地”為代表的示范項目。農業垃圾方面,先行先試回收廢舊農膜及農藥包裝廢棄物,2021年農膜回收率達95%以上,農藥包裝廢棄物實現回收全覆蓋,無害化處置率達100%。
“用礦不見礦”
循環利用讓垃圾廢物變資源
報廢機動車如何實現最大程度的變廢為寶?在新三洲循環經濟產業園內,一個個經過“拆配融合”獲得新生的汽車回用件給出了答案。
新三洲循環經濟產業園作為惠山國家資源循環利用基地的核心園區,大力發展報廢汽車綠色拆解、汽車回用件倉儲利用基地、廢鋼智能破碎加工基地三大低碳產業,實現了“用礦不見礦”“運料不見料”“出鐵不見鐵”,在今年被列為省級城市礦產示范基地。
去年該產業園共拆解了3萬多輛報廢機動車,產出并銷售30余萬件回用件。
“拆配融合”實現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對于這一點,格林美(無錫)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的一份數據非常亮眼。
該公司擁有全國領先的廢舊動力蓄電池精細化無損拆解和梯次利用技術裝備,平均每年可拆解退役動力電池2.8萬噸,生產再制造梯次利用產品1.6GWh,減少碳排放量423.66噸,為無錫“碳中和”目標貢獻了一份不容小覷的力量。
而未來,新吳區格林美新能源循環經濟低碳產業示范園建設也將在《實施方案》的支持下得到進一步發展,力爭在2025年,實現30萬輛/年新能源汽車高值化循環利用及30萬噸/年動力電池高值化循環利用。
在現有試點的基礎上,《實施方案》立足無錫特色產業也提出了相關的設想。“十三五”期間,無錫市以集成電路為主的電子信息行業發展達到新高度,產業規模占全省比重高達45%,達到全國第二,相應的也有了不小的危險廢物產生量。
“集成電路廢物價值高、純度高,加強無廢化改造對于這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是大有裨益的。”無錫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無錫將堅持“內外協同、軟硬并施”,推動企業廠內資源化和區域資源化協同,推動基礎設施和政策制度體系共建,力爭在2025年建立國際領先的廢酸、廢有機溶劑、含氟廢物(BOE廢液)、含銅廢物等電子信息特征固體廢物高端資源化利用示范基地,建立危險廢物經營單位提質增效引導機制和風險評價機制,全面助推電子信息地標行業健康發展。
“無微不至、轉危為安”
物聯技術讓“無廢城市”更智慧
打造“無廢城市”,建立專業化的收集轉運體系以及全過程信息監管必不可少。為年產危廢10噸以下的小微企業量身定做危廢“智能包裝桶”,實現小微危廢的“碼上”管理,這正是無錫在全省率先探索的“無微不至、轉危為安”小微收集模式。

小微危廢收處信息化監管平臺
目前,無錫市已有5家企業領取了小微收集許可證,累計覆蓋近10000余家小量產廢企業,其中近5000家為原先游離于監管系統外的企業。
無錫危險廢物信息化監管平臺的成功搭建為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活源固體廢物、建筑垃圾等固體廢物的全周期監管工作注入了信心。而無錫作為物聯網跨界整合發展的標志城市和全國首個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同樣擁有這樣的實力。
“緊抓世界領先的物聯網新技術研發應用主線,建立無錫市‘無廢城市’智慧管理綜合平臺,構建‘1+5+N’的‘無廢城市’信息化管理體系”,《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打通部門信息壁壘,實現全市固體廢物智慧化管理一站式平臺建設目標,完善五大類固體廢物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一張網”,并建立起包括小微危險廢物集中收集企業開發智慧終端、生活垃圾分類回收APP等“N”個企業終端管理系統,形成具有無錫特色的固廢管理新模式。
“吃干榨凈”
協同處理讓太湖明珠永安瀾
無錫是太湖治理的前沿重地。如何妥善處理大量的城鄉有機廢棄物,不僅是深化太湖治理的重要制約瓶頸,也是無錫“無廢城市”建設必須面對的挑戰。
在宜興市太湖4公里沿岸的環太湖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技術示范基地內,太湖水草、藍藻、水稻秸稈甚至河道淤泥,粉碎混合后,通過巨大的筒倉反應器,就能變成制作有機肥的原料。
據介紹,這里年處理利用藻泥3萬噸,相當于2020年宜興市全年藻泥產生量,同時協同處理其他環太湖城鄉有機廢棄物。
宜興城市污水資源概念廠是無錫環太湖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的最新示范項目。不僅是藍藻藻泥,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餐廚垃圾都能在概念廠中被“吃干榨凈”。目前,項目設計處理城鄉有機廢棄物100噸/日(含水率80%),其中城鎮污水污泥25噸/日、協同處理藍藻藻泥、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餐廚垃圾等有機質75噸/日,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3.6萬噸,實現多源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化、低碳化處理利用。
除此之外,無錫正在建設十數個園林綠化廢棄物、秸稈離田綜合利用項目以及利用藻泥生產蛋白飼料、氨基酸等高附加值產品的試點項目,加快推進多源有機廢棄物高值化協同利用。
“無錫是太湖明珠,未來將把‘無廢城市’建設與環太湖城鄉有機廢棄物的處理利用結合起來。不僅僅是上幾個示范項目,而是要從整個鏈條考慮,源頭怎么更好地減量化,在收集、利用處置上,如何與一般工業固廢或者是生活垃圾的處理能力協同起來,為長三角地區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提供借鑒。”環保專家表示。
“無廢細胞”
公眾參與讓減廢降碳入萬家
在《實施方案》中,“無廢細胞”的提法惹人注意。據了解,“無廢細胞”是“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成效的重要載體,也是日常社會生活中“無廢”理念的基本組成單元。生活垃圾中轉站、工廠園區、社區、企事業單位等都可以是“無廢細胞”的創建主體。
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一批公眾來到惠聯垃圾熱電有限公司參觀。在講解員的陪同下,他們通過沉浸互動、模擬實操和現場教學,直觀地感受了“城市的一天、垃圾的一生”。作為無錫市目前唯一一家集生活垃圾分類、無害化處置于一體的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基地,自開放以來,該地已接待各類社會團體1000余人次。如果說垃圾焚燒發電是無錫“無廢城市”建設的中樞,那么惠聯垃圾熱電有限公司等一批環保教育實踐基地,就是無錫“無廢城市”建設中的細胞工程。
“2023年,我們將加快制定‘無廢細胞’的創建標準”無錫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無錫“無廢城市”建設將推動“無廢細胞”與“碳普惠制”有機融合,依托無錫“碳時尚”APP,統籌生活垃圾分類、塑料污染治理、“無廢細胞”建設等工作,將個人衣、食、住、行、用等生活中有效的低碳減廢行為逐步開發為標準化的個人減排場景,并探索綠色商業激勵機制,推動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減廢降碳行動的良好局面,力爭“碳時尚”參與用戶達到105萬人、碳減排量累計達2400噸。
供稿:無錫市生態環境局
原標題:“無廢城市”建設中的“無錫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