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產業風云變幻的十二年,一些企業從云端墜落,一些企業從平地崛起,一些企業從遠方殺入;一些人,成功上市,財富自由,卻在幾年后飲恨PPP;一些人,黯然離場,破產清算,也無非是先行一步;還有一些人被稱作幸運兒,最大的幸運也只是賣掉企業或將企業交到自己選中的接班人手中。當此際,人的際遇,企業的運氣,似乎不可捉摸,但其實一切都有跡可循。
題記:十二年后,我們寫下這些產業往事,以避免成為一群沒有記憶的人,說起一件事時四處亂指,不記得究竟發生過什么。
2010年,是環境產業鍍金年代的開始年份,主要因為兩個關鍵詞,“創業板”和“戰略新興產業”。創業板在2009年開啟,到了2010年才有環保公司吃上這口“熱乎的”。此后,對資本市場一直懵懵懂懂的大多數環保公司才對上市有了較為明晰的概念。資本市場讓環境產業看到了“大錢”,讓創業者和身在其間的人看到了前所未有的風景。
與此同時,2010年10月10日下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也是一個頗具刺激性的政策,該決定內容共分為八個方面,提出“使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七大產業用20年達世界先進水平”。環保本來是一個舅舅不疼、姥姥不愛的冷門產業,入選戰略性新興產業后,鳥槍換炮,今非昔比。
環境產業由此開始了風云變幻的十二年,一些企業從云端墜落,一些企業從平地崛起,一些企業從遠方殺入;一些人,成功上市,財富自由,卻在幾年后飲恨PPP;一些人,黯然離場,破產清算,也無非是先行一步;還有一些人被稱作幸運兒,最大的幸運也只是賣掉企業或將企業交到自己選中的接班人手中。當此際,人的際遇,企業的運氣,似乎不可捉摸,但其實一切都有跡可循。
十二年后的這個冬季,多少位紅極一時的環境企業家,尚未發表告別演說,就留給行業一個漸行漸遠的背影。他們一手創辦的企業,有很多也在這幾年里漸漸褪色。以前盛大的光景里,同樣有企業家起身告退,但彼時他們還能夠在離開時吐露心聲,一如2014年北控張虹海在水業戰略論壇上所做的那樣,而現在主動或被動離去的企業家們,只剩下沉默。
1 月初驚見草芽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2010年2月,此前名不見經傳的萬邦達創業板上市,行業里還很淡定。4月碧水源創業板上市,真正是大地驚雷。上市首日,碧水源股價達到156元,高出發行價127%,榮登滬深兩市“第一高價股”寶座,成為了兩市第15只“百元股”。上市單日公司市值沖至223億,公司創始人文劍平以53.11億元的身價成為當年創業板首富。從此,“上市”成為行業企業中極被關注的話題。
昨天你還和我平起平坐,今天你就魚躍龍門、身價百倍;昨天我們還一樣為了項目資金苦惱,今天你就金山銀山買買買。試問哪個創業者不想復制碧水源的成功路徑?再加上《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出臺,環境企業“上市熱”第一次出現,并進一步升級。
上市企業主要為兩類,一類為傳統水務企業,一類為中小環境企業。尤其是后者,由于碧水源和萬邦達被市場熱捧,不少技術性水務、環境企業等引入戰略投資人,紛紛謀劃上市。2010年,除了污水處理企業碧水源和萬邦達,在創業板上市的還有三維絲(現名中創環保),這家公司是大氣領域的,主營袋式除塵,煙氣脫硝。另外主營脫硫凈化劑、脫硫催化劑、其他凈化劑的三聚環保,也是和碧水源前后腳上的創業板,后來這兩家公司也常常被資本市場相提并論。做袋式除塵的科林環保,以及主營固廢和污泥處理的富春環保,是在中小板上市。
這一年,上市的隊伍中還有兩家國企,不過重資產的它們當然都是主板。在市領導的直接指揮下,重慶水務3月上市。成都的興蓉投資借殼藍星清洗上市,2015年改名興蓉環境。
2010年環境產業與資本市場一見鐘情,2011年,激情在持續,尤其是創業板,簡直是干柴烈火:7家IPO環境企業中,5家是創業板。2011年3月,主營自來水的江南水務主板上市。同月,主營滲濾液和廚余垃圾的維爾利、主營大氣污染防治和環境修復的永清環保、主營環境修復的鐵漢生態(現名節能鐵漢)創業板上市。
之后,主營工業廢水處理的巴安水務和主營過濾系統的興源環境也在創業板上市了。另有主營煙氣處理的國電清新(現名清新環境)上市。
激情的余韻持續到2012年,這年7月,老牌膜生產企業津膜科技(原名天津膜天膜)越過創業板的門檻。這一年也僅有這一家環境企業成功上市。
2013年IPO暫停,但這一年環保行業里并購反而風起云涌。數據顯示,2011年——2013年,國內環保、污染監測和治理行業完成的公司并購案達到87例,增長明顯。尤其一些上市企業,如桑德集團、首創股份、先河環保、中電環保等均積極跑馬圈地。
2014年,資本市場對環境產業熱度不減,雖然有投資人提出“環境產業太復雜了”,但還是有資金涌入,大家都準備指著IPO大發一筆。
2 春風得意馬蹄疾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
2014年,PPP開始成為行業關鍵詞,再加上隨后的水十條、土十條、氣十條,它們共同把環境產業推到炙手可熱的境地。2014年IPO重啟之后,全年共五家公司上市,其中包括一家主營污水處理的康達環保是港股。創業板依然是主要歸宿:主營節能環保及清潔能源設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天翔環境,主營煙氣凈化的雪浪環境,主營污水處理的老牌環境企業國禎環保(現名節能國禎)等三家,都是創業板。而主營環境修復、固廢處理的高能環境卻是在上海主板上市。自高能環境以后,主板上市的民營環境公司就多了起來。
2015年上市的環境公司有七家,其中云南水務是港股。主營水環境治理的環能科技(現名中建環能),主營水處理和土壤修復的博世科,主營水處理劑的清水源都是創業板。主營環衛裝備的龍馬環衛、主營垃圾焚燒發電的偉明環保、主營自來水的綠城水務則是主板。2015年左右,還有不少覺得近期上市無望的環境公司掛牌新三板。
2016年無一個環境公司上市。本來這年的12月,博天環境要上市,但因為一些原因耽擱到了2017年2月。
2017年,被看做是環境企業IPO的“大年”,共有9家公司上市,主營污水處理的博天環境、海峽環保、中持股份、聯泰環保,以及主營煙氣處理的德創環保,主營固廢處理的上海環境都是在上海主板上市,主營污水處理的中環環保是創業板上市,主營自來水的滇池水務和興瀘水務是港股。
2018年五家環境公司上市,其中三家是港股,包括:主營煙氣治理的博奇環保、主營污水處理和固廢處理的上海實業環境、銀川污水處理公司達力環保。唯有鵬鷂環保端端正正是在創業板上市。主營垃圾焚燒,早前即在港股上市的綠色動力這次在深圳主板上市。
2019年,科創板的設立是我國資本市場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是中國資本市場改革、注冊制先行的試驗田。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和新材料四個領域,節能環保也是科創板重點支持的六大領域之一,科創板時代來臨。2019年,共有十家環境公司上市,其中四家是港股:主營污水處理的光大水務、主營垃圾焚燒的維港環保、主營環衛的北控城市資源、主營自來水的臺州水務。主營環保設備的景津環保、主營二次供水產品設備的威派格是在主板上市。主營環境監測儀器的力合科技,主營水處理藥劑生產的泰和科技是在創業板上市。三達膜,以及主營工業廢氣處理設備和VOCs廢氣處理設備的奧福環保是在科創板上市。
2020年,主營垃圾滲濾液的萬德斯、主營工業水處理的京源環保、主營水深度處理和污、廢水資源化的金科環境都是科創板上市。主營環衛的僑銀環保、主營垃圾焚燒的三峰環境則是主板上市。再后來金達萊、建工修復、深水海納、海天水務、華騏環保、太和水環境、玉禾田環境、倍杰特、南京大學環境規劃設計研究院等在各自領域內小有名氣的企業,也陸續上市。
這其中,2015-2016年被稱作環境產業進入資本時代的開端,場外交易市場新三板的開啟也給眾多中小環保企業帶來信心。同時,氣十條、水十條、PPP投融資等陸續出臺的強有力的政策,更讓行業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2015年發生環保并購案例上百起,涉及金額近600億元。
這些年里,自己創立的公司上市后,一些環境產業的企業家曾經登上各類財富榜的榜單,尤其是在2015、2016年左右,行業里財星閃耀、人心膨脹。文一波夫婦(桑德集團)、文劍平(碧水源)、劉振國(碧水源)、張維仰(東江環保)、何巧女夫婦(東方園林)、黃振達家族(聯泰集團)、敖小強(雪迪龍)、王飄揚家族(萬邦達)、徐湛滔(中滔環保)、劉水(鐵漢生態)、張開元家族(清新環境)、劉正軍(永清環保)……都曾上福布斯或者胡潤的榜單。其中當然還有涉足環保的王文彪(億利集團)、鈄正剛夫婦(錦江集團)、盧生舉(重慶財信)等企業家。
火爆年份里,其他行業巨富中的有識之士,如華夏幸福王文學、新奧燃氣王玉鎖也紛紛成立環保公司,包括復星郭廣昌,由于投了好幾個環保公司,幾乎都被環境產業當做自家人了。其他各路資本,如中信產業基金、國投資本等也撒下大網,在環境領域有不錯的收獲,一時風頭勁起。
人們開始預言“環境領域將誕生偉大的企業”,曾經的外國榜樣威立雅、蘇伊士幾乎成了無人問津的明日黃花。中國市場突飛猛進的這十二年,也是以做投資運營著稱,曾在中國攻城略地的威立雅悄悄收縮的年份,它賣掉了一些BOT項目和投資項目。本土化較為成功的蘇伊士則將重點放到了技術上、與本土公司的合作上。
2018年,界面新聞也搞了一個中國最富1000人排行榜,除了上面那些人,上市新貴周立武(興源環境)、李衛國家族(高能環境、東方雨虹)、吳道洪(神霧環保)、趙笠鈞(博天環境)等也進了這個榜單,根據中國水網統計,界面的榜單中環境企業家共有26位。
上市造福神話成為熱門話題,沒想到,很快就成為絕唱。可以說,在2018年之前,一邊上市搞錢一邊拿PPP項目,是環境公司的主流套路。除此之外,值得關注的是,一些細分市場逐步從小荷才露尖尖角走到了映日荷花別樣紅的階段,比如環衛市場、危廢市場、修復市場、污泥市場等,還有餐廚市場、農水市場、環境監測也開始出現有影響的項目和企業。
3 花近高樓傷客心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這幾年,產業里許多知名大公司“暴雷”事件,已經成為許多媒體、自媒體反復咀嚼的原料。這些公司自己是否也會輾轉反側:剛剛在橫財的驚喜中打了個盹,便又在破產的恐懼里醒轉來。憑什么片刻前還牢不可破的股市浮財竟然全成了債務?
回頭來看,這十二年間,已經上市的環保公司的確曾經備受資本市場青睞,2010年以來,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版塊股票價格一路走高,直到2016年第四季度,當時行業都在競猜:碧水源與三聚環保誰將率先達到市值千億元?當時還有城投控股、東方園林、重慶水務三家公司市值超過300億。
但現金流的緊張和毛利率的下降是碧水源和三聚環保共同面臨的難題,尤其是PPP項目,讓公司訂單大增的同時,龐大的中標金額對于上市公司的現金流是很大的考驗。
這不單單是碧水源和三聚環保的問題。也包括桑德等一干環保公司,其中涉及的短債長投等幾乎算是一個痼疾。2017年12月底到2018年1月初,由于外部政策突變,環保類上市公司特別是頭部企業有一波急跌,首當其沖的是PPP項目大戶。中國商業環境和資本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2018年度,環境產業上市企業資本估值跌幅接近50%。由此引來頭部企業紛紛進入國家隊,整個市場格局變化:2018年至今,國資入股上市環保民企事件超過30起。尤其是在2018年6月,神霧集團、盛運環保、凱迪生態、東方園林等環保上市民企深陷資本市場危機,引發行業一片唏噓。這個時候,行業在思考:與環境產業發展整體火熱相反的是,環保上市民企為何在資本市場集體遇冷?以為這已是危局的頂點,卻不知道,這只是開始。
站在資本市場角度來看,這傳達出行業已經過了狂飆的階段,市場預期已經有所降低。從環境企業家角度來看,對資本市場的期待一定不能過高,要適應平穩中增長的態勢,回歸到經營企業的本質。環境產業與資本市場的關系正是: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環境產業也不得不受制于周期,事實面前,認為環保行業為逆經濟周期投資的邏輯已經不攻自破。
各類財富榜上環境企業家沉寂了,只有溫州老板項光明還穩坐胡潤富豪榜2022年的榜單。偉明環保最受矚目的除了垃圾焚燒發電外,更多還是新能源領域的高冰鎳。
桑德、碧水源、巴安水務、環能科技、鐵漢生態、國禎環保、東江環保、東方園林、清新環境、博世科、錦江環境、興源環境等太多上市公司已經換了主人。在新的內外部環境下,換個主人并不是壞事,甚至陷入訴訟、對賭失利都不能算是最壞的結果。那一陣兒,行業的流行語是“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
一時之間,進來“接盤”的國企、央企成了被羨慕、嫉妒的對象,就如被淹沒在困境里的人,覺得窒息,看見路過的人,就想:要是能變成那個路過的人就好了。然而,誰知道那個過路的人又面臨什么呢。
這其中堪稱一波三折的當屬博天環境。
直到2022年12月9日,*ST博天發布公告表示,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裁定批準公司重整計劃,并終止公司重整程序。根據重整計劃,公司應于12月31日前執行完畢重整計劃。重整完成后,公司將在“水業關聯的環境產業布局”業務定位下,轉變公司“工業+市政”雙輪驅動為“環境+資源”的雙輪驅動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提鋰和氫能相關科技產品業務。
這才意味著博天環境四年債務危機終于即將迎來最終結局。
另外還有一位被認為是環境企業家的李衛國還在胡潤財富榜上,但他入選的主要原因不是高能環境,而是另一家企業東方雨虹——他也因此依然是防水行業首富,雖然因為受累于房地產行業的敗局,這家公司也積累了許多應收賬款,已經在國外過安閑日子的李衛國不得不回國出臺“救企策略”,發表悲壯宣言,口出驚人之語。
其他領域富豪收購的環保公司,能夠扎根到環境產業當中的,倒也還在有板有眼地經營。如美的何氏家族何劍鋒收購的盈峰環境,還有劉永好14.49億并購的興源環境,這些企業家都在以實控人身份擁有這些公司。
至于說環能科技倪明亮、龍凈環保周蘇華,在市場暴跌之前,在估值的高位將公司輕松出手,以及鵬鷂環保的王洪春將企業交到兒子王鵬鷂手中經營,中持股份許國棟“傳位”創始團隊成員張翼飛,金達萊廖志民選中80后接班人陶琨,已經稱得上體面離場。其中中持股份此前也已經引入央企長江生態環保集團,鵬鷂環保、金達萊則仍是民企。
或賣或退,這批以60后生人為主的環境企業家,陸續在為自己創立的公司畫句號,也許另起爐灶,也許退隱江湖。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只是他們的落幕時刻,來得有點早,有點急,有點不由自主,有點超出想象。
那些涉足環保領域投資的公司也各自走上歸途,除中信產業基金基本笑到最后外,復星、九鼎等都一言難盡。
在投資并購專家侯鐵成撰寫的《十年復盤復星集團轟轟烈烈的十年環保投資之路,黯然退場》一文中,可以看到,“近10年的時間,復星以多個平臺為主體,投資了多家環保公司。但2022年,復星集團遇到前所未有的資金壓力,出售了作為其重要環保投資平臺的南鋼股份,標志著復星在環保行業的投資根基已經動搖。伴隨著減持退出多家環保公司股份,轟轟烈烈的環保十年投資,終究黯然收場。”
而近期的新聞里,九鼎投資實控人吳剛也不再是時代的寵兒,他因為干預基金經營活動,被禁入市場5年,涉及到的其中一家公司就是當年創業板上市的三維絲。九鼎投資的另外一家四川環衛企業,今年IPO遇阻,正忙著和九鼎切割。
4 一江春水向東流
環保行業過去幾年經歷了劇烈的震蕩和調整。很多企業紛紛“混改”,行業也在面臨新的轉型問題。央企進入的前后腳,地方環保集團,省平臺、市平臺的成立都變得司空見慣。這也讓我們大開眼界,原來十二年就可以在一個產業里造成如此滄桑巨變。偉大的中國環境企業還在成長的路上,那些失敗、那些令人扼腕的凋零,依然值得致敬,一家企業如果要成長,一定會遇到過若干次危機,一定要在兩到三次經濟危機、行業危機中存活下來,很少有成功的企業沒有遇到過挫折和失敗。
環境產業依然需要用激情創造財富的企業家們。無需惋惜過去的盛景不再,我們可以理解和領會,甚至是贊嘆和欣賞,這些年來這個行業里取得的成就。畢竟這些環境企業家都出身平民,唯一可憑借的只是為人精明、手段多樣。在最輝煌的時刻,挨了悶棍,說根基不佳也好,說政策誤傷也好,說性格決定命運也好……總之他們被一個更強大的力量拋之局外,不出幾年,他們創下的基業,可能會化為廢墟。
從后往前看,也許人人都可以提出一二三四頭頭是道的挽回敗局的辦法。就好比我們分析別人失敗的戀情,都覺得自己好似一個情圣。當初只要……就不會……斷不至于……但都只是臆想,在那樣的時刻、那樣的位置,誰又能確定自己會做得更好?我們遺憾的是,那些企業家的離開如此沉默,我們期待他們有萬言當說,但他們在拼盡全力努力過之后,選擇了沉默。
“運敗金無彩,時乖花不開”,若言運尤可祈,時則難榷,只可順應,不可拂逆,而且,還會轉變。這也許是他們留給后來者的不用言說的箴言。
5 結語
過去四十年里,我們目睹和親身經歷了無數黃金時代的結束,比如曾經是潑天富貴的房地產行業。與之相比,環境產業這十二年只能說是鍍金時代的結束。但是,中國環境產業的歷史不能沒有這十二年,正如西方不能沒有耶路撒冷。
令人百感交集的2022年即將結束,每年年末出現的盤點與榜單上,有新進階者的歡顏,也有掉隊者的落寞。起落沉浮間,是商業世界“一著不慎,全盤皆輸”的警示和殘酷。
但,消滅舊的議題,產生一個新的議題,每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動歷史進程。“企業家時代”與未來可能的“企業時代”孰優孰劣,不是現在就可以蓋棺定論的。
在碳中和大背景下,環保行業承擔了“綠色”“低碳”使命,減污降碳將是全社會持續發展的目標,再加上與新能源領域結合,未來行業估值也許有望修復。
哪怕不提這些高調,顯而易見的是,“十四五”乃至今后,循環經濟發展都將具有深遠意義。
在經歷了國補退坡、PPP項目逐漸回歸理性、資本市場冷卻以及混改大潮后,有遠見的環境企業開始尋找新的業務方向和增長點,同時重視自身核心業務的持續發展,在打造韌性十足的主營業務鏈之外,也積極跨界,布局新能源等熱門賽道,以求在市場政策調整和產業激宕中穩步發展。
國家也在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積極推進城鎮污水處理領域補短板、強弱項工作,全面提升污水收集處理及資源化利用能力水平。陸續出臺《關于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等多項政策推進國內水處理行業提標改造。水環境治理、河湖水系綜合整治、污水資源化等市場眾望所歸。
其他細分領域,如環衛、危廢、修復、污泥等的市場空間、成熟度,顯然遠遠大于十二年前。還有一些公司在這十二年里發生了正向的變化,比如一些專精特新的技術型企業,比如環保之都宜興的一些環保設備、裝備、產品公司,反而如扎根大地的野草,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甚至最近3年疫情的影響也在“可接受的范圍內”。中小企業仍然還有機會,如果在細分市場領域找到自己的發展空間,或者在自己比較熟悉的市場做深耕,也許還能真正做出小而美的企業。
現在大家都在提長期主義,但是“成大事者,爭百年,不爭一息。然而,一息固百年之始也。”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姿勢還是那個姿勢。
原標題:鍍金時代結束!環境產業風云變幻的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