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體影響城鄉居民生活環境,關系百姓切身利益。黑臭水體的實質是污水直排環境,背后是基礎設施建設運行能力、環境治理管理水平等深層次問題。近年來,黃河流域各省區集中力量治理城市黑臭水體,取得顯著成績,積累不少經驗,現將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有關經驗分享如下,供黃河流域和西北諸河各地參考。應當指出的是,黑臭水體治理既需攻堅,更要持久,關鍵在于徹底根除黑臭產生原因,夯實鞏固治理成效,建立健全防止返黑返臭機制,保持長治久清。
濕地+三級聯動協同
“臭水溝”蛻變“打地卡”
黑臭水體是老百姓普遍關心的房前屋后的突出水生態環境問題,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推動寧夏回族自治區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寧夏各地及相關部門“為群眾辦實事”,多措并舉,推進治理攻堅,目前,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比例達到100%,公眾滿意度達到90%以上。
一、六年攻堅 一朝凈水向東流
寧夏回族自治區是唯一一個全境屬于黃河流域的省區。河套灌區形成了特有的水系脈絡,黃河支流、入黃排水溝既是農田灌溉用水和農田退水的主要通道,也是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污水排放的納污通道。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入黃排水溝承接了更多的工業廢水和城鎮污水,污染負荷不斷加重,排水溝一度成為令人避而遠之的黑臭水體。
2016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地級城市建成區共排查出黑臭水體13條,總長度64.337公里(銀川市9條30.42公里、吳忠市2條11.497公里、固原市1條12.27公里、中衛市1條10.15公里)。寧夏回族自治區將境內22條跨市界排水溝與13條重點黑臭水體同步開展治理,三年集中攻堅后,22條排水溝整體環境得到改善,13條黑臭水體得到治理。2018年,生態環境部聯合住建部開展全國黑臭水體整治專項督查,銀川、吳忠兩市順利通過督查,受到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的充分肯定。銀川市、吳忠市先后榮獲 “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稱號。截至目前, 13條黑臭水體全部消除,22條主要排水溝入黃口和固原市轄區黃河支流水質全部達到Ⅳ類及以上,黃河干流出境斷面連續5年保持Ⅱ類水質。
二、多措并舉 乘勢而上新發展
聯防共治協同發力。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聯合住建廳、水利廳、河長辦等多部門協同發力,黑臭水體整治與河長制緊密結合,成立省市兩級黑臭水體治理領導小組,納入政府考核和成效考核工作機制。按照“源頭治理、生態修復、末端提升”的理念,制定印發了《自治區黨委 人民政府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寧夏回族自治區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分工方案》,要求各市對本地區水體黑臭情況開展全面排查,核清城市建成區內黑臭水體情況,逐一建立實施黑臭水體治理方案,督促各市成立黑臭水體整治工作領導小組,每條黑臭水體由一名黨政領導擔任河長,明確每條黑臭水體管理的責任人和治理期限,將黑臭水體長效管理分級落實到每一級河長。
開通“寧夏河長”微信公眾號,加強社會輿論監督,及時受理河湖問題投訴舉報,調動全社會共同參與黑臭水體整治。過程中,積極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參與到城市污水治理,拓寬了黑臭水體治理資金籌措渠道,緩解了地方政府財政壓力,盤活了存量資產,降低了政府債務風險。形成了黨政齊抓、上下聯動、全方位推進整治的工作格局。
人工濕地守護清流。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按照國家《水十條》工作要求,累計投入中央、自治區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30多億元,重點支持五市開展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建設、再生水利用、濱河緩沖帶生態修復等重點項目建設,在污水處理廠末端及入黃排水溝適宜地段累計建設人工濕地62座,所有城鎮和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尾水人工濕地配套率達100%。黃河支流和主要入黃排水溝都建設了不同類型的人工濕地,主要污染物出水水質均參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Ⅳ類標準執行,與地表水考核目標一致。凈化后的尾水一部分用于工業冷卻、綠化灌溉和道路降塵,一部分可直接用于河湖生態補水,有效置換了用于生態補水的黃河水分配指標。吳忠市古城灣人工濕地自2020年8月建成運行以來,實現將吳忠市第一污水處理廠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的尾水進一步強化處理后達到地表水Ⅳ類水質。在“一吐一納”之間,濕地“洗凈”了60%的污染物,水質變化悄然發生。
三級政協監督聯動。建立“三級政協聯動”監督調研機制。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充分發揮參政議政職能作用,針對全區跨界入黃排水溝在不同市、縣(區)段中遇到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成立13個調研組,實行調研組“包”溝道,既“會診”市域內、縣域內的溝道問題,又“開出”跨市域、跨縣域溝道治理“良方”。截至目前,寧夏回族自治區三級政協委員參加踏訪1200多人次,踏訪總里程800多公里,召開各類座談30多次,委員們的足跡覆蓋了自治區所有入黃排水溝溝道沿線和入黃口,其中三級政協委員共提出問題40多條,通過“履職通”網絡議政平臺提出意見建議600多條,在深入協商討論的基礎上形成了《寧夏重點入黃排水溝整治情況監督性協商報告》,有力助推了黑臭水體的整治。與此同時,為了充分發揮各級政協委員整體優勢,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連續5年都將政協委員相關建議納入當年全區水環境保護工作安排之中,為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凝聚了強大的工作合力和推力。
三、治理成效托起幸福家園
水質好了。治理前,黑臭水體嚴重影響城市環境和黃河水生態安全。經過六年治理,全區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全部消除,水質明顯改善,透明度、溶解氧、氧化還原電位、氨氮4項指標平均值全部達標,入黃口水質達到地表水Ⅳ類及以上標準。
環境美了。治理前,黑臭水體沿岸垃圾亂扔、雜草叢生、河岸坍塌,臟亂差。治理后,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健身步道、騎行車道、小橋流水、亭臺樓閣交錯呼應,目之所及綠意奔涌、人鳥相依,“兩溝”沿岸成為群眾休閑、鍛煉、游玩的好去處。從“臟亂差”到“美如畫”,昔日避之不及的“臭水溝”成了水清岸綠景美的城市休閑公園、游客如織的網紅“打卡地”。
發展活了。黑臭水體治理輻射帶動城區及周邊村鎮農家樂、餐飲服務為主的休閑娛樂、鄉村旅游等生態觀光特色產業迅速發展,村集體和農民收入大幅提高,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同時,通過嚴格的污水排放排查、巡查、審核、監測、處罰等有力舉措,倒逼企業加大科技創新、加速轉型升級,促進落后產能有序出清,騰出水環境容量,為工業綠色化高質量發展和優質高效項目落地提供了空間。
人心聚了。過去黑臭水體造成農業減產、發展受限、健康受損,群眾深受其害。環境治理要讓群眾更“有感”,首先是要讓群眾有獲得感。目前,群眾對黑臭水體治理的滿意度提高了,主動參與治理的積極性更大了,開展環境綜合整治、改廁改水、庭院美化,修復騰出了河岸線,打造了生態景觀岸線,實現了還水于民、還岸于民、還景于民,每天到公園遛彎、跳舞、鍛煉已成為老百姓的生活日常。群眾堅信,在黨的領導下,生態環境會越來越美好、日子會越過越紅火!
原標題:寧夏回族自治區全力圍剿黑臭水體治理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