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海排污口是連通陸地和海洋的關鍵節點,是實現陸海統籌的重要抓手。加強入海排污口監管,對從源頭上減輕污染物排海壓力、推進美麗海灣建設、保障海洋生態環境安全等具有重要意義。在生態環境部的領導下,國家海洋
環境監測中心作為入海排污口監管的主要技術支撐單位,在排污口排查、整治試點技術幫扶、監管制度和標準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一是深入現場,全力支撐渤海地區、長江、黃河和赤水河流域入河入海排污口的排查整治工作。
2019年以來,海洋中心選派技術骨干366人次,先后赴江蘇、上海、遼寧、河北、天津、山東、山西、青海、內蒙古、甘肅、貴州等地,開展入河入海排污口三級排查。通過資料收集、歷史數據分析等方式,識別歷史排污口、排查岸線,確定排查范圍、重點排查對象,建立排查方法與技術路線,通過實地踏勘、人員訪談等方式,調查并掌握區域入河入海排污口特征與分布,發現并記錄水污染狀況與水環境主要問題,對于難以到達、難以發現的排污口,排查人員充分利用紅外無人機、水下攝像頭、無人船、探地雷達等技術手段,獲取了大量一手資料,有效支撐入河入海排污口的現場排查工作。
二是駐點跟蹤,扎實推進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技術幫扶。
入海排污口具有數量大、類型多、分布廣、動態變化快、隱蔽性強等特點,承接了生活污水、企業廢水、養殖污水、農田退水等排海功能。污水來源錯綜復雜,溯源整治難度很大。海洋中心組織數十名專業骨干,赴山東煙臺和遼寧大連、營口、盤錦、葫蘆島等地開展駐點技術幫扶,通過現場采樣分析、資料溯源、實地踏勘、現場問詢、技術溯源等方式,協助地方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一萬多個入海排污口進行監測溯源,追溯責任主體、溯清排污路徑、溯明環境問題,協助有關地市完善入海排污口管理臺賬并編制印發入海排污口整治工作方案,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借鑒的經驗做法。充分發揮好“十四五”時期“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入海排污口專項幫扶組牽頭單位職責。
三是系統謀劃,支撐入海排污口監管制度和標準體系建設。
海洋中心對入海排污口的定義、分類、設置備案、規范化建設、監測、執法檢查、排查整治、信息平臺建設、信息公開等開展了專題研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相關要求,支撐《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的編制工作,解決“什么是入海排污口”“入海排污口如何分類”“入海排污口設置備案流程”“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要求”等關鍵問題。同時,積極總結排污口整治工作經驗,支撐編制與入海排污口監管有關的技術標準,《入河(海)排污口命名與編碼規則》(HJ 1235—2021)已發布實施。
下一步,海洋中心將繼續做好排污口監督管理的技術支撐工作,積極協助沿海省(區、市)推進入海排污口的排查整治和長效監管,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海灣做出應有貢獻。
原標題:系列報道 | 海洋中心入海排污口監管技術支撐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