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持續爆發式增長,產銷分別完成705.8萬輛和688.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96.9%和93.4%市場占有率達到25.6%,高于上年12.1個百分點。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計,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超過900萬輛。
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大幅增加,導致市場對于動力電池的巨大需求。但同時也帶來了大量廢舊動力電池。若按照動力電池平均使用壽命5-8年來計算,我國第一批投入市場的動力電池已面臨退役。
有數據顯示,2021年至2030年,我國退役鋰電池的規模將從33.95GWh增長至380.3GWh,跨度超10倍。國盛證券預測,我國動力電池回收實際市場規模2022年預計約為146億元,至2030年理論可達1406億元,鋰電回收整體市場規模2022年預計約為314億元,至2030年理論可達2351億元。
如此大的市場空間,吸引了電池企業、車企等各路玩家入局動力電池回收。電池聯盟注意到,進入2023年以來,就有多個動力電池回收項目開工,且有多個電池回收企業完成融資。
1月6日,環鋰科技新能源動力電池綜合利用項目正式簽約落戶重慶大足區,項目總投資106億元,建成后可實現年拆解10萬臺新能源報廢汽車、年處理15萬噸退役電池、梯次利用年產2.5GWh儲能模塊(電芯)生產線等。
1月7日,國軒高科年產50GWh電池回收項目在安徽合肥廬江高新區舉行,項目達產后預計實現年產值約110億元。
1月8日,總投資約12億元的安徽巡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產20萬噸新能源動力電池材料循環利用項目舉行奠基儀式。項目從綠色低碳電池回收技術入手,研究各生命階段電池再生利用的關鍵技術與工藝,著力打造動力電池再生利用智能化產線。
1月12日,恒創睿能與廣州公交集團、廣州環投集團共同出資成立合資公司——廣州環投恒創科技有限公司舉行動力電池梯次利用項目合作協議暨成立合資公司簽約儀式。合資公司將開展動力電池的回收及梯次利用,建設碳中和科技研究及新能源汽車退役電池綜合循環利用示范基地。
1月29日,寧德時代發布公告,公司擬由公司控股子公司廣東邦普在廣東省佛山市投資建設一體化新材料產業項目。項目投資總金額不超過人民幣238億元,建設具備50萬噸廢舊電池材料回收(含兼容過程料)及相應正負極材料生產基地。
同在1月29日,由德眾汽車投資數十億元,金瑞新能源科技公司實施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項目開工。
2月6日晚間,長久物流公告,與升科能源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共同推動電池診斷、電池協議適配模塊開發、光儲充檢一體化項目、電池回收等業務。
電池回收還受到了資本端的關注。1月4日,專注于汽車動力電池和數碼電池的大規模工業化回收利用的瑞隆科技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蔚來資本領投,瀚暉資本、美的資本、鋰電巨頭產業資本等機構跟投,融資資金將主要用于固定資產投入、補充流動資金及采銷網絡搭建等方面。
2月,道童新能源完成近億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架橋資本及青松基金聯合領投,廈門創投、輝旺資本跟投,老股東國宏嘉信、九合創投持續跟投。據了解,本輪融資將用于產線建設、研發等。
數據顯示,2022年一年時間內,新注冊的電池回收企業超出了4萬家。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動力電池回收相關企業已達7.7萬余家。
不過,有研報指出,動力電池回收市場還處于行業發展初期,尚未有巨頭企業出現,競爭格局暫時呈現“小、散、亂”的局面。特別是由于缺乏完善的標準體系,導致了部分市場亂象產生。在回收端,仍遵循“價高者得”原則,最終流入白名單企業的比例還不到25%。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近年來國家和各地政府出臺了多項政策,支持電池回收產業發展。今年1月18日,工信部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要開展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優化提升工程,完善回收利用體系。
近日,工信部相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提到,將加快制定《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管理辦法》,完善回收利用體系建設。
總之,隨著動力電池進入退役潮,動力電池回收行業迎來新的發展空間,具備技術、渠道等的電池回收相關企業將受益。
原標題:多家企業涌入千億電池回收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