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稻田,密布的水網,數十座白墻黛瓦的小房子鑲嵌其中,眼前就是一幅美麗的江南水鄉圖。當竹小匯初入眼簾的時候,幾乎所有的人都發出了驚嘆。誰也沒想到,這樣一個打上“零碳聚落”標簽的發展“模板”,曾是嘉善祥符蕩邊一個廢棄的小村落,村子里爛魚塘臭不可聞,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嚴重。
嘉善縣通過對騰退村落進行有機改造,引入生態科研機構,建設竹小匯零碳聚落,全力打造示范區乃至全國首個真正的零碳聚落,推動“廢棄村落”向“零碳科創聚落”蝶變實踐。
竹小匯科創聚落位于嘉善縣竹小匯村,總占地面積約100畝,全域實行農田降碳、建筑零碳、生態固碳,應用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結合未來計劃使用的氫能、生物質能五種清潔能源,通過綜合應用低碳建材、光伏屋頂、地源熱泵等低碳技術,預計每年光伏發電量23萬千瓦時,提供碳補償21萬公斤二氧化碳當量。
竹小匯科創聚落以“無廢城市”創建為抓手,在建筑建造過程中采用廢舊磚瓦,運行過程中則采用智慧農田、垃圾降解、污水處理等技術,實現物質循環利用目標。
01
“智慧稻田”賦能 “無廢農業”高質量發展
通過引入阿里云的數字技術和中國水稻研究所的植物低碳作業數字模型,竹小匯構建了1個低碳智慧稻田數字孿生平臺,能聯動精準灌排、無人農機、綠色防控三大智控系統和水、氣、土三個在線自動檢測體系,遠程智能指導水稻種植工作。
在不減產的前提下,竹小匯低碳智慧農田較傳統模式減少灌溉用水50%,減少肥料使用15%,減少燃油消耗10%,減少勞動力投入15%,畝均碳排放當量減少20%以上,以低碳農業助力“無廢”邁出實質性一步。同時,通過植物及微生物進行多級自然凈化,稻田退水氮磷含量消減30%——40%,減少水體面源污染。
02
把污水當資源再利用 中水回用零排放
項目內設置污廢水處理站,處理規模為50噸/天。在運行過程中,采用地埋式、小型化、分散式的污水再生處理系統,更加適合組團式空間分布的地區進行降耗應用,同時兼具堅固耐用、防腐保溫、無噪運行、自動化高、操作簡單等優點。
采用的HQMBR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工藝有效降解和轉化污水中的各類有機污染物和氮,獲得高品質的產品水。產生的中水主要用來建筑單體的沖廁,室外景觀、農田的灌溉,根據測算,污廢水可滿足實現零排放。另外,雨水采用散排方式,盡可能地增加地面入滲,設置海綿設施,充分過濾雨水,補給地下水。
03
智慧垃圾桶+生物降解技術 垃圾減量不出村
竹小匯科創聚落全部應用無接觸感應式垃圾桶,投放垃圾只需“揮揮手”就行,助力防控疫情、筑牢安全防線,另外還具有滿箱預警的功能,方便提醒工作人員及時傾倒。垃圾桶上印有垃圾分類的宣傳普及,垃圾桶旁設有搜索引擎臺,引導群眾正確投放垃圾。
垃圾處理系統中多種微生物共同作用,讓垃圾減量率高達99.37%,同時無需特高溫加熱、節約電能。垃圾生物降解技術應用整體保障廢物不出聚落,廚余垃圾等通過生物降解100%在本地處理,其他生活垃圾100%分類收集處理、回用。
04
舊磚瓦也有大作為 處處彰顯無廢理念
在竹小匯科創聚落建造的過程中,原有建筑拆除后產生的建筑垃圾,被作為新建筑的裝飾材料,實現廢舊資源100%再利用。竹小匯的裝飾墻、建筑外墻貼面以及道路鋪裝都用到了這些舊磚瓦,南坡屋面及屋檐口采用金屬材料,使傳統建筑集具創意性與設計感,既美觀又耐用;另有兩棟以木結構為主體的房屋建筑,在維護結構的隔熱、保溫,以及底板、吊頂等內裝飾材料方面也都采用了大量循環利用、碳足跡可追蹤的建筑建材,同時還降低建筑成本、降低建筑的碳足跡。
竹小匯科創聚落總體規劃建設133棟建筑,其中超低能耗建筑102棟、近零能耗建筑15棟、零能耗建筑10個、零碳建筑6個。目前一期已建成10棟建筑,其中超低能耗建筑8棟,零碳建筑2棟。村落全部建成后,建筑總耗電可達118萬/年,建筑屋頂光伏發電量達120萬/年,村落能源實現自給自足。村落內電動汽車總耗電約10萬/年,風力發電加上屋頂之外的光伏發電約10萬/年,用電和發電完全平衡。
未來,更多的聚落建筑將以竹小匯科創聚落的數字化智能運維的經驗為基礎,技術體系為支撐,不斷探索零碳社區、零碳園區、零碳城市的建設新模式,形成普適性、可推廣性、可復制性的聚落建筑,推動成為長三角綠色生態一體化示范區碳中和最佳實踐,形成國際“竹小匯”建設模式。
原標題:2023年浙江省全域“無廢之窗”(6)| 嘉善縣:“變廢為寶”,看廢棄鄉村如何變身全國首個零碳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