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2月16日至17日,生態環境部在京召開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總結2022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安排部署2023年重點任務。作為二十大之后的首個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此次會議有什么新的安排?釋放出什么新的信號?對所有環保企業都具有重要意義。
“環保圈”注意到,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確定,今年要抓好幾項重點任務,其中之一就是“全面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
1 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環保打假風暴來襲
2023年的全國生態環保工作會議,讓人等得花兒也謝了。往年的全國生態環保工作會議,一般都是安排在1月份。如2022年是在1月7日,2021年是1月21日,2020年則是在1月12日至13日,基本都是在農歷春節之前。而今年的全國生態環保工作會議,則一直推遲到春節后,農歷正月廿六日才正式召開。
會議首先對2022年進行了總結,闡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之一”。然后又指出了當前生態環保工作的不足,并對2023年的生態環保工作做出了大致安排。2023年,主要有七大任務,分別是:積極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踐、是扎實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切實維護生態環境安全、嚴格核與輻射安全監管、依法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執法,以及加快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這里面,有對環保產業比較利好的消息,比如會議明確表示,2023年要全力支撐服務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強化重大投資項目環評服務保障,著力推動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大力發展生態環保產業。也有聽起來似乎不那么“好”的消息,就是“全面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
在2023年的第六大任務“依法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執法”中,生態環境部要求——“全面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查了一下歷史記錄,“全面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應該是生態環境部第一次在全國生態環保工作會議提出來,是一條新的要求。像“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行業達標排放專項整治”,已經搞了好幾年了,并不新鮮,今年也只是“深化整治”,就是繼續進行的意思。
而“全面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今年則是第一次開展,具體怎么個搞法?誰也不知道。但看看它所在的位置,是與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打擊危險廢物和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等放在一起的,其它幾項工作的力度,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
這意味著,“全面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可能力度會比較大,成為生態環境部2023年的重點執法行動之一。對于以前曾經有過弄虛作假行為的環保企業,今年可能需要小心了,因為這些行為將成為生態環境部重點關注的對象。一旦被抓,被通報、被處罰也將是分分鐘的事情。環保產業的打假風暴,即將到來!
2 甘肅、江蘇、山東、貴州,各地紛紛開展環保機構弄虛作假專項整治
事實上,早在生態環境部做出整體要求之前,地方就已經率先開展行動了。
2月7日,在甘肅天水,為進一步加強對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的監督管理,全面整治環境咨詢機構、檢驗檢測機構等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天水市生態環境局組織召開了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專項整治安排部署工作會議。
在山東淄博,2月15日,淄博市生態環境局沂源分局也召開了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專項整治行動部署會。這一次,關注的重點則是環境咨詢機構、檢驗檢測機構、技術服務機構等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
在江蘇南通,2月17日,南通市生態環境局公布了“2023年度首起環境檢測機構弄虛作假案件”,規范第三方環保服務市場,嚴厲打擊弄虛作假行為。環保部門通過對南通某環保科技公司開展現場檢查,發現其報告存在弄虛作假的嫌疑。隨后順騰摸瓜,發現了某市某污水處理企業涉嫌出具虛假檢測報告的事實。
不光是2月份,其實在更早之前,就有地方開始開展“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的行動了。去年12月1日,貴州省銅仁市生態環境局德江分局召開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專項行動動員會,要求圍繞“堅決遏制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目標,聚焦環評領域、
環境監測領域、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領域、自動監控領域等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依法嚴肅查處違法違規問題。
12月7日,陜西省商洛市也召開了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專項整治行動聯席會議,宣讀了《商洛市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專項整治行動工作方案》,安排部署了下一階段工作。
今年1月12日,在浙江海寧,執法條線監測業務專業人員會同監測站組成專項行動組,對海寧萬潤環境檢測有限公司進行了專項第一輪檢查,共發現現場采樣照片未規范留痕、交接記錄簽字不規范、部分水樣未規范添加固定劑等問題6個,并責令企業立即落實整改。
從上面這些消息可以看出,“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涉及范圍很大,西到甘肅,東到江蘇,北到山東,南到貴州,都有這一類行動展開。而行動聚焦的對象,主要則包括環評文件編制、環境監測、設施驗收、碳排放數據管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等領域。這一次,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又明確提出“全面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可以預見,未來類似的行動只會越來越多,除了縣級層面、市級層面的,可能還會有省級,甚至國家級層面的行動展開,打擊力度也將越來越大。
3 打擊劣幣,保護良幣,環保產業進入“運營時代”
生態環境部為什么要全面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了。大家知道,過去十年,是生態環保工作的“大建設”時期,全國各地陸陸續續上馬了許多環保基礎設施,基本完成了城市層面的污水、垃圾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完成之后,接下來就是如何把它們用好、用足,保證環保設施的達標排放,防止以前曾經出現過的環保設施“曬太陽”等問題。
但事實上,這些已經建成的環保設施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去年9月,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就公布了執法檢查時發現的20起“不正常運行污染防治設施”典型案例。
比如,在常州市某企業,環保部門發現水噴淋風機上有大量的蜘蛛網。企業負責人承認,自從今年6月份以來,該水噴淋設施就從未開啟使用過。在泰州市某企業,雖然配套建設了低溫等離子+UV光氧+活性炭吸附廢氣處理裝置,但打開活性炭箱卻發現,炭箱呈空置狀態,里面沒有活性炭。這一類案件被集中通報,說明隨著其他類型污染問題逐步改善,“不正常運行污染防治設施”這一類的問題已經逐步凸顯了出來,成為當下環保部門執法中遇到比較多的問題。
正因為如此,所以生態環境部才會提出要全面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將其作為執法的重點。這其實也和現在環保產業發展的趨勢一致。最近幾年,環保產業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從“重建設”逐步轉向了“重運營”。比如,2022年上半年,光大環境的運營服務收益、建造服務收益及財務收入占總收益的比例分別為44%、43%及13%,運營服務收益首次超過了建造服務收益。
北控水務的收入利潤結構也在持續優化,水務運營板塊收入占比已增至61%。這些頭部環保企業一個共同的變化,就是“運營類業績提升”,正在逐步趕超傳統的工程建設類業績。從這個角度講,生態環境部全面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對于環保產業來講也是一件好事,有利于凈化行業環境,打擊“劣幣”,保護“良幣”,為真正治理環境的企業營造良好生存空間。
未來,環保產業也將由“投資為王”的時代,逐步過渡到“運營為王”的時代,整個產業將由粗放式發展逐步過渡到精細化發展階段。
原標題: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被生態環境部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