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環保圈頻頻上演現實版“狂飆”戲碼,有關負責人多次“不打招呼,直奔現場”,披露多起超標排放、數據弄虛作假問題,矛頭直指“第三方服務機構”服務亂象。有數據顯示,2022年生態環境執法部門累計罰款數額高達76.72億元,涉事企業數量頗多。
顯然,新的一年,生態環保領域這陣督察風暴的威力也絲毫沒有消減。
需求井噴,產值有望沖向17萬億
對環保企業來說,國家層面環保工作要求趨嚴,意味著處理設備亟需更新換代,將帶來更多市場機會。與此同時,各城市之間環保業務發展并不平衡,以垃圾處理來說,東南沿海城市治理水平普遍高于北方城市。而彌合這些差距也需要更多環保設備助力。
“大力發展生態環保產業”也是2023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部署的重點工作之一,將有力帶動環保產業新一輪增長。據中國環保產業協會測算,我國2022年僅生態環保產業全年營收約2.22萬億元,同期增長約1.9%,在生態環境質量改善、保障環境安全、保障民生健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機構分析稱,我國生態環保產業能力仍在不斷增強,長江大保護、黃河大保護等水處理需求既定;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步伐加快,多污染物協同治理技術正在朝著多元化發展;“無廢城市”建設也在不斷加速,城市廢棄物分類收集、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要求穩定釋放;
環境監測日益“真、準、全、快、新”等等。
以此推測,2022-2026節能環保產業產值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可超11%,2023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有望擴大到13萬億元,綠色低碳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到2025年,這一數字有望超過17萬億。
未來可期,2023仍需尋求“第二條增長曲線”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句話同樣適用環保產業。2021年,環保圈曾分析稱,環保產業“增收不增利”現象正愈發普遍,125家環保上市企業中,上半年凈利潤低于1億的企業有62家,占比49.6%,幾乎達到一半。環保圈分析表示,除了公益屬性等原因,以及原材料因素,更多還是由于整個環保行業的競爭正在日趨激烈,“內卷”越來越嚴重。
從2022年環保市場來看,這一現象仍在延續。因此,在2023年,環保企業要想“出人頭地”,在做大做強主業之外,也需考慮開拓新的業務增長渠道,即“第二條增長曲線”。事實上,上市巨頭們已意識到了這一點,包括偉明環保、中國天楹等在內的多家企業都正搶道新能源。今年開年,蘇州仕凈科技更是“高調”公布了112億元跨界光伏的計劃。
青山產業評論認為,在傳統業務趨于穩定發展的背景下,環保向著全過程減污降碳和清潔生產延伸,將極大地擴展了環保產業的內涵。新業務的探索方面,環保加新能源、環保加低碳節能,環保加新材料、環保加資源化等都具備可操作性,可以成為企業轉換或新增賽道的重點。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