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9日,生態環境部舉行5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蔣火華:各位新聞界的朋友: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在六五環境日到來之前,與大家見面。借此機會,我謹代表生態環境部生態
環境監測司,對大家長期以來對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關心、支持與幫助,表示衷心感謝!
借此機會,我向大家簡要介紹2022年全國生態環境狀況和新時代十年生態環境監測工作進展。
一、2022年全國生態環境狀況
按照環境保護法和海洋環境保護法規定,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編制了《2022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和《2022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今天正式發布。報告顯示:全國生態環境質量保持改善態勢,年度改善目標順利完成。主要表現為兩個“向好”、四個“穩定”。
一是空氣質量穩中向好。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29微克/立方米,“十三五”以來可比數據已實現“七連降”。6項主要污染物平均濃度連續3年穩定達標。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為0.9%,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首次降低到1%以內。
二是地表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好。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7.9%,同比上升3.0個百分點,實現“十三五”以來“七連升”;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7%,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
三是管轄海域海水水質總體穩定。近岸海域海水水質總體保持改善趨勢,優良(一、二類)水質比例為81.9%,同比上升0.6個百分點。
四是土壤環境狀況總體穩定。農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五是城市聲環境質量總體穩定。功能區聲環境質量晝間、夜間總達標率分別為96.0%、86.6%,同比分別上升0.6個百分點、3.7個百分點。
六是自然生態狀況總體穩定。生態質量指數(EQI)值為59.6,生態質量綜合評價為“二類”,屬良好,與2021年相比無明顯變化。
同時,從今年1-4 月的最新監測數據來看,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難度在加大:PM2.5平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7.7%;優良天數比例為80.4%,同比下降4.7個百分點。
二、新時代十年生態環境監測工作進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先后審議通過三份監測改革文件,深刻闡釋了新時代“監測網絡怎么建、監測機構怎么管、監測數據怎么真”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為做好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時代十年,是我國生態環境監測成效最顯著的十年。
一是監測網絡“全覆蓋”。國家直接組織開展監測的大氣、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等環境監測點位達1.1萬余個,實現了地級及以上城市全覆蓋、重點流域全覆蓋、省市交界全覆蓋、管轄海域全覆蓋。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初步建成,天上有衛星,空中有無人機,水里有監測船,地面有走航車,構建起守護祖國綠水青山的“監測天網”。
二是數據質量“大提升”。基本完成省以下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垂直管理改革,全面完成國家和省級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建立“誰考核、誰監測”的全新運行機制和“誰出數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的責任追溯制度。推動環境監測弄虛作假納入刑法修正案(十一),持續保持打擊弄虛作假行為的高壓態勢。監測數據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顯著提升,公眾感受和監測數據更加一致。
三是監測信息“快、實、新”。及時滿足公眾對環境質量信息的需求,實時發布空氣、地表水自動監測信息,每周(暑期)發布海水浴場水質狀況和游泳適宜度信息,每半月發布空氣質量預報會商結果,每月、每季度發布空氣和地表水質量狀況,每季度發布海水水質數據,每年發布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權威、高頻、實用的監測數據成為指導人民生產生活的重要公共產品。
下一步,監測系統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要求,按照主題教育的部署,牢牢把握“建立完善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這一工作主線,抓好確保監測數據真實準確、加強監測數據聯網共享“兩個重點”,著力提升監測基礎能力、數據分析應用能力、應急監測能力“三個能力”,深化碳監測、水生態監測、新污染物監測、智慧監測“四項試點”,做好空氣、地表水和海洋、地下水和土壤、生態、噪聲“五大監測”,努力實現“美麗中國哪兒美,監測數據告訴您”,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貢獻監測力量。
劉友賓:謝謝大家。下面,我愿意回答記者朋友的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