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8日是第十五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六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主題是“保護海洋生態系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海洋生態系統,是指海洋中由生物群落及其環境相互作用所構成的自然系統,主要包括河口、海灣、灘涂、珊瑚礁、紅樹林、海藻場、海草床等典型生態系統。其中灘涂生態系統是人類最重要的環境資本之一,也是自然界中富有生物多樣性和較高生產力的生態系統,被稱為海岸邊的“隱形天堂”。
江蘇灘涂資源豐富,約占全國總量的1/4。擁有全國首屈一指的海底輻射狀沙洲—輻射沙脊群(蘇北淺灘),蘇北淺灘是亞洲最大的淤泥質海岸灘涂濕地,擁有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其范圍涵蓋鹽城射陽至南通啟東淺灘濕地及鄰近海域,包括海濱灘涂、潮間帶沙洲群及與之同脈相連的水下沙脊群,面積約15400 km2,具有調節氣候、減緩洪水災害和凈化水質環境等生態功能,是三大藍碳生態系統(海草床、紅樹林、鹽沼濕地)之一。同時蘇北淺灘涵養了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是世界遺產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眾多珍稀瀕危水鳥的主要遷徙停歇地和越冬地,水鳥多樣性水平在全國濱海濕地中位居前列。
蘇北淺灘沙脊潮溝以鹽城東臺弶港為中心向海洋呈輻射狀展布,經由潮汐通道輻聚輻散。受復雜地形和潮波的影響,各潮汐通道的水動力條件不盡相同,區域污染物輸運擴散能力整體較弱。蘇北淺灘周邊區域快速城市化、工業化及涉海相關產業規模化迅猛聚集,對陸地、潮灘和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的環境風險持續增加,同時受互花米草等外來物種入侵影響,生態系統健康狀況和生態服務功能亦受到一定影響。
近年來,江蘇省
環境監測中心(省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堅持陸海統籌、河海共治理念,探索科技賦能、創新引領實踐,不斷提升海洋生態環境智慧監測現代化水平,積極開展全省海洋生態系統立體化監測評估,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扮靚蔚藍底色。
生態要素串聯,拓展監測廣度
為精準“把脈”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態,將“生態+”理念深度融入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實踐,常態化開展蘇北淺灘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一體化監測,在海水水質等常規海洋環境質量指標基礎上,拓增蘇北淺灘海洋水生生物、水鳥、灘涂植被、濱海濕地空間分布、生境等要素開展系統性監測。同時面向國家“雙碳”重大戰略目標,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的新戰略新任務,持續推進海洋碳匯科研攻關,開展海洋“藍碳”儲存過程、作用和機理研究,開展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和紫菜養殖碳匯監測,評估我省沿海區域固碳能力和增匯潛力,提出全省沿海區域固碳增匯對策建議,服務全省碳達峰碳中和。
海里岸上打通,拓寬監測維度
為深入打好全省近岸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加強陸海統籌背景下對入海河流、漁業養殖、大氣沉降等入海污染物治理管控,創新開展入海河流河口區水質監測,探索構建完善服務于流域—河口—海域貫通共治的海水水質監測評價體系;開展海水養殖試點監測,探索規范完善海水養殖尾水監測規程,掌握我省沿海地區特色海水養殖品種尾水排放污染物及對海域環境影響狀況;開展近岸海域大氣污染物干濕沉降監測,分析評估大氣沉降污染物入海對海洋生態環境影響,為全省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追根溯源提供技術支撐。

連云港市東西連島大氣污染物沉降監測
智慧創新賦能,拓增監測手段
著眼海洋生態環境監測技術發展趨勢,圍繞海洋生態環境監測業務開展需求,大力推進智慧監測能力建設。江蘇首艘生態環境監測執法船“中國環監蘇 001”以打造“透明海洋、智慧監測、數字生態、近零排放”為目標,在常規監測能力基礎上同步搭載海水、空氣質量、溫室氣體、大氣污染物沉降在線監測系統,可實現海洋生態環境船載走航式自動化監測,自2022年11月入列以來相繼在蘇滬交界水域溢油應急監測演習、長江口—杭州灣海域春季航次海水水質監測和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線調查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加快布局近岸海域海洋在線監測和預警溯源系統建設,通過“承接+共享”模式,將系統外涉海企事業單位自建在線監測數據資源有序納入,實現近岸海域在線監測開局起步;強化陸海統籌、手工自動數據融合貫通,以信息手段提升海洋智慧監測應用服務水平。

“中國環監蘇 001”長江口海域實操演練

陸海統籌多源數據協同分析平臺
向海圖強、依海而興,是新時代賦予江蘇的使命擔當。下一步,省環境監測中心(省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將繼續勤于探索、勇于實踐,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全面提升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綜合實力,以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高效精良的技術手段協同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為奮力繪就人海和諧美麗江蘇新畫卷厚植綠色生態底色。
原標題:世界海洋日 | 保護海洋生態系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