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近年來長江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但是水生態系統失衡、水生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已成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短板。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展改革委、水利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了《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指標評分細則(試行)》(以下簡稱《評分細則》),通過建立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機制,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大保護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為推動長江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提供制度保障。
構建科學完善、流域統一的考核指標體系是考核工作的核心,《評分細則》聚焦長江流域突出問題,兼顧各地差異,建立以水生態系統健康為核心,以水生境保護、水環境保護、水資源保障為支撐的指標體系,旨在推動水生態環境保護由污染防治為主向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系統治理轉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引導各地履行水生態保護修復責任,樹立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政績觀,切實提升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獲得感。
一、指標體系生動詮釋系統治理理念
長江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但仍為“少魚”狀態,根子在于棲息生境遭到破壞,太湖、滇池等重點湖泊藍藻水華頻發,根子在于魚類、浮游動物等關鍵種群受損,水生態系統失衡。因此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以維護水生態系統健康為核心,就是抓住了水生態問題的“牛鼻子”,以水生境保護、水環境保護、水資源保障為支撐就是抓住了“癥結”,核心指標與支撐指標相互關聯,共同構成水生態考核指標體系這一有機整體。
基于此,《評分細則》從國內外已有應用基礎的近200項指標中篩選出14項指標,建立以水生態系統健康為核心,以水生境保護、水環境保護、水資源保障為支撐的指標體系。
其中,水生態系統健康指標包含魚類物種數、大型底棲動物物種數、水華面積比例、浮游動物群落結構、水生植被覆蓋度以及重點保護水生生物數量等6項指標,表征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健康狀態,旨在引導各地推動長江水生態逐步向好。水生境保護指標包含自然岸線率、水體連通性、水源涵養區生態系統質量以及水生生物棲息地人類活動影響指數等4項指標,旨在引導地方遵循自然規律修復受損岸線、恢復基本生態功能,維護水體連通性,依法有序退出水生生物棲息地內的不當人類活動,提高水源涵養能力。水環境保護指標包含綜合營養狀態、綜合污染狀況、汛期污染強度等3項指標,旨在引導地方加強污染防治,降低汛期污染強度,開展湖泊富營養化治理,改善水環境質量。水資源保障指標包含生態流量達標率1項指標,旨在引導地方保障河流生態流量、保持合理生態水位。
二、指標體系推動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我國水環境理化指標已經接近或者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但水生態系統嚴重失衡、重點湖泊藍藻水華居高不下、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等問題還十分突出。在流域統一的工作邏輯和指標體系框架內,要充分考慮各考核水體的差異,針對當前最突出的水生態問題,抓住關鍵指標,合理確定權重,做到“一湖一策”、“一河一策”。
流域統籌,分類評價。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建立統一的工作邏輯和指標體系框架,同一類水體的一級指標及權重在全流域內保持一致。同時,根據不同類型水體的水生態系統特征,按河流、湖泊、水庫分類確定評價考核指標,比如長江干流(安徽)分布有重點保護水生生物江豚,就需要納入重點保護水生生物數量這一指標,而黃浦江位于城市區域,不涉及水源涵養區和涉水自然保護地,則相關指標無需納入。
問題導向,體現差異。比如長江源頭區“人—草—畜”矛盾還沒有根本解決,草場退化,適當加大水源涵養指標權重;上游地區 “人魚爭江”問題凸顯,“三磷”排放影響較大,城鄉面源污染嚴重,適當加大水體連通性、汛期污染強度指標權重;中下游地區長江干支流、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太湖等自然岸線和水生生物棲息地受損嚴重,部分地區面源污染旱季“藏污納垢”、雨季“零存整取”,水生植被退化嚴重,湖泊富營養化嚴重,藍藻水華居高不下,適當加大自然岸線、汛期污染強度、水生植被、水華等指標權重。
三、指標體系科學引導地方開展保護修復
水生態考核不是搞“無人區”,不能與經濟發展對立,要立足地方實際,引導地方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
功能優先,突出自然。以恢復水體生態功能為最終目標,堅持自然恢復為主方針,要求水生生物種群以自然恢復為主,避免地方政府追求短期效益,過度使用人工手段開展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影響水生態系統健康。比如由于水資源調配,部分湖泊水位長期偏高,破壞了水生植被正常生長的水文節律,水生植被退化嚴重,要通過科學合理的水位調控,改善水生植被生長環境條件,促進水生植被的自然恢復。
立足實際,循序漸進。考慮地方實際,不追求“一步到位”,循序漸進推動工作。比如自然岸線率指天然未開發岸線或通過生態修復基本達到岸線生態功能的岸線,既突出了生態功能恢復,同時也把實現基本生態功能如各地人工修復的城市親水岸線認定為自然岸線。水體連通性指標認為具備有效生態保護措施的閘壩可不計入,充分考慮了魚類洄游通道恢復的復雜性與艱巨性,主要從引導推動工作的角度提出要求。
四、指標體系充分銜接現有政策基礎
指標體系有效銜接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長江十年禁漁、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等重點工作,力求實現可監測、可評價、可考核,符合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共抓長江大保護的迫切性需求。
簡便易行,可測可評。建立簡便易行、國內已有較為成熟監測評價標準或方法的指標體系,在操作層面上實現可監測、可評價、可考核。比如水生生物指標監測優先選擇地表水國省控站網點位以及開展生物監測的歷史點位,水環境指標直接來源于國控水質自動監測站網及國控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數據,水生境指標監測則與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全國生態環境變化調查評估等工作有效銜接,在業務成熟度、工作保障性、數據權威性等方面滿足評估考核業務化要求。
工作統籌,政策協同。加強部門分工協作、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合力。比如魚類、重點保護水生生物指標完全來源于長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評價體系,水體連通性、生態流量、自然岸線等指標與水利部水電清理整治、生態流量保障、岸線利用管理等重點工作密切相關。因此,做好部門間政策及標準規范的協同,有利于共同推進水生態考核機制建設。
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工作是一項具有開創性的探索性工作,國內外均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參考,同時,長江流域地域遼闊,生態環境異質性大。指標體系后續還需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衡量標準,在實踐中不斷優化完善。
(作者系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黨委書記 劉國才)
供稿 | 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
編輯 | 秦超
原標題: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 • 解讀④ | 深刻把握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指標體系的核心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