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總結2022年以來通過厚植生態環境優勢、持續推進生態系統治理和修復取得的明顯成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舉辦了“廣西實施重點流域、海灣、濕地保護修復成效”新聞發布會,梳理總結各項有力舉措及帶來的積極成果,并展望下一階段環保工作推進重點,進行謀篇布局。
重點流域:污染在水里、根源在岸上,環保基建提標升級效果凸顯
2022年,廣西112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8.2%以上,水環境質量位居全國前列;9個市進入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排名前30名榜單,其中柳州市自2020年起連續3年保持全國第一。
為保護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廣西先后印發實施《廣西壯族自治區“十四五”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高質量發展規劃》、《廣西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方案(2022—2025年)》,從強化頂層設計、實施系統治理、加強聯防共治等多方面著手。
而實踐層面,廣西正大力投資生態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提升生活污水處理能力,截至2022年底,城市平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52%,年度增幅位于全國第三,累計建成鎮級污水處理設施723座,平均負荷率達63%。與此同時,農村污水也逐步成為廣西重點水環境治理內容。據統計,2022年廣西全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17.1%,超額完成生態環境部對廣西下達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為14%的任務指標要求。
當然,針對區域內主要河流,廣西分別開展了長江、漓江及洪潮江等流域水生態調查評估試點,以及實施南流江、欽江、羅江等流域生態修復項目等。下一步,按規劃,廣西將持續推進漓江、西江、長江等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加強不穩定達標河流綜合治理,筑牢祖國南方水生態安全屏障。
海灣:大力支持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建設,保護規劃延伸至岸線
近年來,廣西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海一體保護修復,實施海洋生態修復重大工程,多個亮點工程示范良好生態效益。北海馮家江流域生態修復治理模式入選中國特色生態修復十大典型案例向全國推介;防城港山心沙島生態島礁建設項目,綜合實現“護島”與“護鳥”兩個目標;欽州市2020年藍色海灣項目入選廣西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
2019至2022年,廣西共獲批中央資金支持的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7個,獲中央資金支持14.94億元,獲批項目數量和資金量均居全國沿海省市前列,通過項目的實施,截至2023年6月底,共完成濱海濕地整治修復面積2641公頃。因生態保護效果良好,北海銀灘岸段還成功入圍國家第二輪美麗海灣優秀案例評選。
為了高效推進有關項目建設,廣西引入了全過程開展動態監測評估,及時修正技術路線和方法。前期充分發揮科研技術力量和創新能力,找準生態問題,通過分析、模擬形成科學有效的措施;后期加強管護,明確管護單位,定期開展養護工作并加強管理,保證修復效果理想穩定。
濕地:12個項目投資5.85億元,誕生多個優秀示范案例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蓄洪抗旱、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在貫徹落實《濕地保護法》方面,廣西深入社區、村屯、學校開展濕地保護法宣講,發放《濕地保護法》單行本、宣傳折頁22000多份,有效提升了人民群眾保護濕地等生態環境的法律意識。
2021年以來,利用中央和自治區財政濕地保護修復項目資金1.32億元支持國家濕地公園、重要濕地、紅樹林濕地保護修復、互花米草防治工作。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等重大項目,保護了一批重要濕地、紅樹林濕地,濕地生態系統功能不斷提升。
截至目前,推進左右江與漓江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珠江一西江千里綠色生態走廊建設和森林質量提升項目,提升植被水土保持功能,持續提高森林水源涵養功能。左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共實施12個濕地項目,累計投資5.85億元,其中國家專項資金2.26億元。其中,北海馮家江流域紅樹林和海岸帶綜合治理,入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典型案例,左右江與漓江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助力“中國山水工程”入選首批世界十大“生態恢復十年旗艦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