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廈門市人民政府發布《廈門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方案》明確,到2025年,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保持95%以上,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率達95%,農膜回收利用率達85%以上,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合格率達98%以上。
全文如下:
廈門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目錄
一、總體要求 6
(一)指導思想 6
(二)基本原則 6
(三)實施目標 7
(四)具體指標 7
(五)實施范圍和時限 8
二、主要任務 8
(一)強化頂層設計引領,健全無廢城市建設機制 8
1.高位推動無廢城市建設 8
2.開展兩岸無廢交流合作 9
3.深化閩西南固廢領域合作 9
4.構建智慧信息集成體系 9
(二)引導產業綠色轉型,促進工業經濟提質增效 10
1.統籌降碳減污協同增效 10
2.發揮工業園區示范效能 11
3.促進工業固廢綜合利用 12
4.提升工業固廢治理能力 14
(三)堅持源頭末端統籌,促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 14
1.強化農業固廢源頭管控 14
2.加強農業固廢回收處理
3.優化農業固廢利用體系
(四)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厚植“無廢城市”建設優勢
1.推動生活固廢源頭減量
2.深化垃圾分類“廈門模式”
3.完善海漂垃圾治理機制
4.提升垃圾綜合處置能力 20
(五)實施生命周期管理,促進建筑垃圾全量利用 21
1.促進建筑垃圾源頭減量 21
2.完善建筑垃圾閉環管理 21
3.提升建筑垃圾處理能力
(六)強化監管能力改革,嚴防危險廢物環境風險 24
1.強化產廢單位源頭管控 24
2.強化收運過程風險防控 25
3.強化利用處置能力建設 25
4.強化政策保障能力支撐 26
(七)統籌四大體系建設,提升創建工作支撐能力 27
1.加強制度體系建設 27
2.強化技術體系建設 29
3.激發市場體系活力 29
4.加強監管體系建設 30
三、保障措施 30
(一)加強組織領導 30
(二)深化科技支撐 30
(三)優化資金保障 31
(四)抓好宣傳引導 31
附件1指標體系 33
附件2廢物清單 40
附件3責任清單 44
附件4任務清單 50
附件5項目清單 66
為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要求,深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傳承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在廈工作時的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理念和重大實踐,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認真落實《廈門“一二三”戰略規劃》,統籌城市發展與固體廢物管理,突出創特色、揚優勢、補短板,大力推進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加快推進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促進城市全面綠色高質量發展,致力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上樹典范,為廈門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綠色根基。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政主導,實現多元共治。健全分工明確、權責清晰、協同增效的管理體制機制,厘清部門職責,發揮園區、龍頭企業支撐作用,充分發動并依靠群眾,構建黨政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形成齊抓共管、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堅持系統集成,強化統籌聯動。將“無廢城市”建設與城市發展規劃協同融合,加強固體廢物治理與城市建設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統籌規劃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部署下的“無廢城市”建設行動路線圖。
堅持問題導向,注重分類施策。按照優先分類源頭減量、充分資源化利用、嚴格規范無害化處理的原則,著力解決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途徑單一、全過程監管機制待完善、治理能力不均衡等突出問題,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持續提升固體廢物綜合治理能力。
堅持依法治理,形成長效機制。加強法治建設,健全固體廢物污染防治長效機制。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健全制度、技術、市場、監管四大體系,為“無廢城市”建設提供支撐保障。
(三)實施目標
全市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顯著下降,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保持全國領先,保持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建筑廢土綜合利用水平顯著提高,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體系持續完善,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持續提升,“無廢”理念深入人心,“無廢城市”建設水平走在全國前列。到2025年,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保持95%以上,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率達95%,農膜回收利用率達85%以上,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合格率達98%以上。
(四)具體指標
結合廈門市“無廢城市”建設實際,共設置5個一級指標、17個二級指標和48個三級指標,包括24個必選指標、21個可選指標、3個特色指標(附件1)。
(五)實施范圍和時限
建設范圍為廈門市行政轄區陸域和海域,包括思明區、湖里區、集美區、海滄區、同安區和翔安區。建設基準年為2021年,建設時間為2023年7月起至2025年12月,2025年后持續推進。
二、主要任務
(一)強化頂層設計引領,健全無廢城市建設機制
1.高位推動無廢城市建設
構建齊抓共管工作格局。成立市長任組長的“無廢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局際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著力形成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抓總、各區人民政府落實屬地責任、部門單位落實行業監管責任、企業落實主體責任的“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格局。(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及相關部門負責,以下任務均需各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不再列出)
強化工作督查考核機制。將“無廢城市”建設納入全市黨政領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考核。建立“無廢城市”建設評估機制,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跟蹤分析、督促檢查和效果評估,及時總結任務、項目和指標體系完成情況及工作成效。(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
2.開展兩岸無廢交流合作
依托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深化兩岸固廢領域交流合作,推動生態環境共建共治,彰顯廈門“無廢城市”建設特色。推動廈金海漂垃圾協同治理,建立海洋生態環境聯防共治機制,推進廈門灣生態保護修復。積極與中國臺灣高校、科研院所開展集成電路、新能源等領域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技術攻關,引導和鼓勵臺資企業參與固廢綜合利用技術、產品等標準制訂,深化兩岸在行業標準互認、技術共享、人員培訓等方面合作。依托海峽論壇、海峽城市環境論壇等活動,組織兩岸“無廢城市”建設專題研討交流,提升“無廢城市”建設水平。(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深化閩西南固廢領域合作
完善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生態環保共治共保共享機制,推進廈門、漳州、泉州、三明、龍巖等5市區域固廢危廢處理處置能力共享、聯動交叉執法等工作,實現危險廢物轉移信息互通。探索區域危險廢物全流程追溯,加強跨區域轉移風險管控。(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4.構建智慧信息集成體系
依托本市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建立“無廢城市”建設場景應用模塊,加快構建“1+N”無廢城市集成應用框架體系。整合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生活垃圾、建筑廢土、農業固體廢物等數據的管理應用,打造危險廢物全面監管、醫療廢物全程追蹤、建筑廢土規范運輸等多個場景,形成“無廢城市”建設綜合信息一張網,加強無廢指標考核、項目庫動態跟蹤、任務清單進展調度。(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配合)
(二)引導產業綠色轉型,促進工業經濟提質增效
1.統籌降碳減污協同增效
助推產業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深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應用,推進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助力構建“4+4+6”現代產業體系。以產業開發區、工業園區、自貿試驗區為重點,持續加快構建“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綠色制造體系,圍繞廈門國家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全國唯一“光電顯示產業集群試點”打造全產業鏈減廢模式的領頭雁,到2025年爭取累計新增國家級綠色工廠20家、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1個。落實跨島發展戰略,引導同翔高新城和銀城智谷等產業園區綠色低碳協同發展,探索在園區統籌同步配套固體廢物處理設施。(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各園區管委會、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1 助推園區核心產業綠色升級 促進全產業鏈減廢
持續推動綠色園區建設。依托廈門國家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綠色園區建設基礎,鼓勵完善綠色發展資金獎勵政策,將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類項目納入資金支持范圍。
構建綠色供應鏈體系。推動構建以平板顯示、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產業龍頭企業為主的兩條綠色供應鏈體系,探索建立供應商綠色認證體系,實施循環包裝和包裝減量,實現固體廢物源頭減量。
推動綠色工廠建設。充分發揮天馬微電子、電氣硝子、友達光電、聯芯、三安光電等企業的引領示范作用,強化綠色制造水平,鼓勵重點企業及其上下游企業通過優化廠區設計、優化用能結構、建立資源循環利用機制等措施建設綠色工廠。
推進綠色產品開發。開發推廣平板顯示等綠色產品,開展綠色設計示范試點。
推動循環化清潔化改造。鞏固提升集美(杏林)臺商投資開發區國家“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建設水平,有序推動廈門國家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省級以上開發區和各區產業園區完成循環化改造。推動以重點行業或園區為單位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申報。依法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鼓勵企業自愿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工信局、各園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2.發揮工業園區示范效能
開展“無廢園區”建設。研究制定“無廢園區”建設指標體系,推動廈門國家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海滄臺商投資區、集美(杏林)臺商投資開發區等開展“無廢園區”建設。(各園區管委會牽頭,市生態環境局、市工信局、市商務局配合)
加強園區固廢治理能力共享。全面推進工業園區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設施的規范化建設,建立區域性環境治理資源共享機制。在環境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以廢酸、廢有機溶劑為重點,在廈門國家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產業開發區和大型企業集團內部探索開展危險廢物“點對點”定向利用許可證豁免管理。(各園區管委會、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促進工業固廢綜合利用
推進新能源固廢利用。緊緊圍繞加快發展新能源戰略新興產業,探索加強新能源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增創廈門“無廢城市”建設新特色。加快推進動力電池區域中心站建設,構建收集型回收服務網點及多個儲存型網點,形成廈門退役動力電池回收網絡。支持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進口)企業、動力蓄電池生產(進口)企業、動力蓄電池梯次利用企業等依法對其終端產品承擔廢舊產品回收利用、信息公開、生態設計、使用再生原料等生產者延伸責任。鼓勵廈門時代、廈門鎢業等重點企業構建覆蓋“設計-生產-梯次利用-回收再生”全環節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循環產業示范。(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應急局、市科技局、市交通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2 推進新能源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管理 構建循環產業鏈
踐行無廢設計。以廈門時代為試點,探索優先使用可再利用、可降解、可再生材料,推廣通用化、模塊化設計,并與高校、動力電池材料生產企業等合作研發,提高動力電池核心金屬材料綜合回收率。
推行無廢生產。推動清潔生產和綠色工廠建設,建立生產制造過程固體廢物、能耗標準體系和生產指導規范,做到生產固廢應收盡收。
規范回收網點建設。出臺回收網點建設技術指引,規范回收網點建設及運營,對回收網點進行考核評估。
鼓勵梯次利用。鼓勵企業創新退役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商業模式,探索線上交易、線下交貨的電池殘值交易。推動電池回收與利用溯源監管,完善梯次利用和資源化利用規范化管理。
創新回收模式。鼓勵梯次利用企業、再生利用企業與新能源整車廠、電池廠、新能源汽車運營公司、電池租賃公司、汽車拆解廠等企業合作共建、共用回收體系,建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標準。探索建立首次使用和梯次利用的動力電池“以租代售、車電分離、整車拆解”模式。
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支持電池供應商、動力電池回收白名單企業及高校科研機構,開展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快速檢測及殘值評估技術、退役電池自動化及精細化拆解設備、梯次利用技術、濕法回收技術研發。出臺相應獎補政策,推動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包拆解回收、梯次利用、資源再生規模化產線建設。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給予多元化信貸支持,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申請綠色信貸和發行綠色債券,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無廢城市”建設。(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工信局、市金融監管局、人行廈門市中心支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廈門監管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健全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相關政策和標準規范體系,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市工信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4.提升工業固廢治理能力
推進規范化監管。建立產廢企業差異化監管考核機制,推進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規范化管理。鼓勵企業自主委托開展第三方核查并按核查結果進行臺賬登記,如實記錄工業固體廢物的種類、數量、流向、貯存、處置等信息。完善工業固廢信息化平臺,利用大數據和物聯網監控技術,推動實現工業固廢全過程、閉環式、智能化監管。(市生態環境局負責)
加快處置能力提升。建設東部垃圾焚燒廠三期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能力項目,補齊廈門一般工業固體廢物集中處置短板,提升醫療廢物應急處置能力。持續完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清單式管理制度,探索編制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協同處置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技術指南,建立協同收運處置體系。(市市政園林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堅持源頭末端統籌,促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
1.強化農業固廢源頭管控
推動畜禽糞污源頭減量。深入推廣干清糞、雨污分流、固液分離、微生物發酵等原位控制技術應用,落實節水措施,實現養殖糞污源頭減量。持續推進同安區、翔安區畜禽規模養殖場標準化建設,嚴格考評糞污資源化利用情況,切實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生態環境局配合)
推進水產養殖綠色發展。深入實施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推廣、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廣、水產養殖用藥減量、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水產種業質量提升等“五大行動”,支持工廠化養殖,指導推進規模化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加大海水養殖對海洋生態環境影響的監管力度。(市海洋局牽頭,市生態環境局配合)
促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全面推行測土配方,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和地力提升,大力推廣商品有機肥施用。推廣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和綠色防控示范技術,2025年化肥使用量、農藥使用量同比2021年分別減量7.36%、7.39%。開展同安區生態茶園建設,加快推進茶產業綠色發展。(市農業農村局負責)
2.加強農業固廢回收處理
構建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體系。加強農資市場監管,嚴格查處銷售厚度小于0.01毫米的地膜,嚴禁生產和使用不合格地膜產品。鼓勵開展新型農膜、田間清潔生產等試點建設。遴選回收主體,落實補助標準,逐步形成“農民自愿、企業受益、環境改善”的良性發展模式。到2025年,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85%以上,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率達到80%以上。(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財政局、市市場監管局配合)
落實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全面推進生豬保險工作,將病死豬無害化處理作為保險理賠的前提條件。推進信息化建設,逐步實現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視頻監管。(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廈門監管局配合)
3.優化農業固廢利用體系
提升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優化畜禽養殖空間布局,發展種養結合型畜牧業。推進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在同安區、翔安區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示范點建設。健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市場機制,支持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組建生物發酵床維護、糞污有機肥加工等社會化服務組織。(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生態環境局配合)
深化秸稈綜合利用。促進秸稈肥料化,進一步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新模式。改造提升秸稈機械化還田裝備,完善農機購置補貼,將秸稈還田粉碎機等納入補助范圍。(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財政局配合)
開展漁業垃圾回收利用。加快垃圾接收、轉運及處理設施建設,定期開展漁港水域、塢道清潔,積極做好港區垃圾收儲運工作。(市建設局、市海洋局、廈門港口局、市市政園林局按職責分工負責)淘汰回收傳統水產養殖泡沫浮球,建立廢舊漁網漁具回收處置制度,將漁具垃圾納入漁港防污設施回收范圍。強化捕撈漁船雙控管理、漁船減船和更新改造。鼓勵廢棄塑料、木制品、海蠣殼等海洋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市海洋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厚植“無廢城市”建設優勢
1.推動生活固廢源頭減量
持續推進禁塑限塑工作。鼓勵推廣使用環保可降解替代產品,推廣使用紙質包裝代替塑料包裝,積極響應“以竹代塑”倡議。持續開展民航限塑專項行動和過度包裝治理行動,落實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情況報告制度。到2025年,各類展會活動、A級旅游景區等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在全市星級酒店和飯店推行不主動提供“六小件”等一次性用品,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率達95%。(市發改委、市市場監管局、民航廈門監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郵政管理局、市商務局、市文旅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落實綠色生活行動計劃。倡導綠色生活、低碳生活新時尚,做好凈菜和白條雞、鴨上市,推行大型批發市場廚余垃圾就地減量,倡導“光盤行動”。推行機關無紙化辦公、鼓勵使用再生紙制品、不使用一次性水杯。深化節約型機關、綠色學校、綠色景區、環境教育基地等創建活動,開展生活領域各類“無廢城市細胞”建設。到2025年,打造一批無廢餐飲、無廢碼頭、無廢郵輪、無廢機關、無廢校園、無廢景區、無廢社區、無廢教育基地等。(市市場監管局、市機關事務局、市商務局、市教育局、市文旅局、市國資委、廈門港口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深化垃圾分類“廈門模式”
推進垃圾分類創新工作。深化垃圾分類宣傳教育,持續開展“小手拉大手”等活動。建立健全與垃圾分類掛鉤的收費機制,積極推進差異化收費。積極推行垃圾分類示范引領,完善“經驗共享、難題共解、師資互派、跟訓見學、定期交流”五項工作機制,促進提升垃圾分類“廈門模式”。(市市政園林局、市教育局、市委宣傳部、市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3 持續深化垃圾分類“廈門模式” 垃圾分類工作全國領跑
做好前端分類。新建垃圾分類屋(亭)200個。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因地制宜建立智慧化垃圾投放體系。
完善回收體系。制定低附加值可回收物指導目錄,推動居民廣泛參與垃圾資源回收活動,引進智能回收箱,推進低附加值可回收物分揀中心建設。建立“分類投放、統一清運、區域分揀、集中處理”的低附加值可回收物循環和處置機制。
深化社會參與。深化社會動員和教育培訓,持續推動“小手拉大手”和暑假垃圾分類打卡等活動,督促引導更多家庭自覺參與生活垃圾分類,不斷提高垃圾分類參與率和準確率。
推進創新發展。建立健全與垃圾分類掛鉤的收費機制。積極探索廚余垃圾就地資源化利用,進一步推動廈門垃圾分類工作持續位居全國前列。
健全垃圾分類回收體系。不斷強化生活垃圾分類全過程管理,提升改造投放點,優化分類錯峰直運,鼓勵農村地區實行上門收運,開展廚余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試點。依托廈門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的平臺優勢,建設點、站、場高效銜接的城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到2025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45%以上,垃圾分類工作水平保持全國領先。(市市政園林局、市商務局、市交通局、市發改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完善常態化監督管理。開展全要素考評,建立健全行業考評長效機制。完善垃圾分類常態化執法機制,及時曝光垃圾分類執法典型案例。因地制宜建立智慧化垃圾投放體系,完善智慧環衛平臺建設與管理。(市市政園林局、市執法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完善海漂垃圾治理機制
鞏固提升海漂垃圾治理成效。加強岸灘及海面漂浮垃圾的監測調查,提升專業化“海上環衛”隊伍能力,每100公里岸線至少配備一艘打撈船,在親海岸灘等重點濱海區域增加垃圾收集設施,進一步推動海漂垃圾分類處置。持續完善“制度化、常態化、系統化、信息化”的海漂垃圾“四化”治理機制,深化“岸上管、流域攔、海面清”的成效,進一步降低海漂垃圾分布密度、覆蓋度。到2025年,重點岸段無明顯可見垃圾,基本實現“水清灘凈”,建成一批“美麗海灣”“美麗河湖”。(市市政園林局、市海洋局、市執法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4 推廣筼筜湖綜合治理經驗 助力打造美麗河湖
秉承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20字治湖方針,統籌河湖岸線垃圾收集處理工作,加強河道、湖面保潔和清淤,助力打造一批“美麗河湖”。
綜合整治控源截污。鞏固城區生活污水處理能力,提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持續堅持“全收集、全處理”,最大限度防止污水入河、入湖。湖岸綠化采用無公害病蟲防治技術養護、提升沿線垃圾分類管理能力,多措并舉控源截污。
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推廣筼筜湖區固體廢物治理模式,實施各湖體清淤與污泥處置、排洪溝清理措施,減少底泥污染釋放,探索淤泥海藻資源化利用,開展紅樹林種植和修復等生態修復。
湖面保潔長治久清。通過專業化、常態化保潔,海藻落葉等湖面垃圾精細化低碳化打撈等措施,持續完善常態化清理機制。
4.提升垃圾綜合處置能力
加快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生態園建設。推動東部固廢處置中心內的填埋場、焚燒廠、餐廚垃圾處理場等設施進行升級改造,打造集垃圾處理、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一體化的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基地。到2025年,垃圾處理能力達7250噸/日,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保持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市市政園林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探索垃圾資源化利用示范。總結推廣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經驗,實施餐廚垃圾多元化處理,探索開發果蔬基地、批發市場等生廚余就地處理技術。充分利用當前污泥資源化試點項目示范作用,加快建設集美等干化焚燒處置中心,探索飛灰與沼渣、污泥等協同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和示范。(市市政園林局、市資源規劃局、市發改委、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實施生命周期管理,促進建筑垃圾全量利用
1.促進建筑垃圾源頭減量
深化建設工程渣土源頭減量。加強豎向規劃設計,促進源頭減排。完善裝配式建筑技術標準,以新區建設帶動裝配式建筑和裝配式裝修發展,推進智能建造技術應用。根據轄區、片區的地理地形編制土方平衡規劃,從源頭減少土方產生量,做到項目、片區、轄區“三個平衡”,減少土方外運。(市建設局、市資源規劃局、各片區指揮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進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加強綠色建筑工程管理,城鎮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鼓勵政府投資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建筑面積大于10萬平方米的住宅小區提高綠色建筑等級要求,引導城鎮新區按綠色生態城區標準進行建設。落實國家綠色建筑標識管理要求,開展綠色建筑標識工作,完善綠色建筑標識申報、審查、公示流程,依托全國綠色建筑標識管理平臺,提高綠色建筑標識工作效率和水平。到2025年,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100%。(市建設局負責)
2.完善建筑垃圾閉環管理
暢通建筑裝修垃圾分類收運渠道。各區政府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統籌做好轄區內拆除工程、小散工程、建筑裝修工程等建筑垃圾處置工作,實施建筑裝修垃圾投放管理責任人制度,加強分類篩選和減量化管理,強化再生利用和處置,合理規劃布局建筑垃圾中轉場,加強建筑裝修垃圾產生、運輸、消納管理。(市建設局、市資源規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加強建筑廢土處置協同監管。充分發揮市、區渣土辦平臺作用,落實屬地管理責任、部門監管責任、企業主體責任,提升合力監管水平。加強市區聯動和聯合執法,加大對使用未依法核準車輛、超速、超載、滴撒漏等建筑廢土運輸各類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加強對違法傾倒建筑廢土、非法占用耕地林地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督促項目建設(代建)單位對建筑廢土的產生、運輸、消納全過程負責。(市建設局、市交通局、市市政園林局、市資源規劃局、市執法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利局、廈門海事局、廈門港口局、國網廈門供電公司、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按職責分工負責)
夯實建筑廢土信息化管理基礎。優化廈門市渣土運輸管控平臺功能,增設信息統計模塊,掌握全市工程建設項目建筑廢土產生量和消納量。通過市、區職能部門數據共享,強化渣土運輸執法監管的針對性和時效性。依托建筑廢土收運中轉場逐步推動建筑裝修垃圾計量統計工作,完善建筑廢土統計信息。(市建設局、市交通局、市市政園林局、市資源規劃局、市執法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利局、廈門海事局、廈門港口局、國網廈門供電公司、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按職責分工負責)
3.提升建筑垃圾處理能力
完善建筑廢土資源化利用體系。編制《廈門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專項規劃》,建立全鏈條建筑廢土資源化利用機制。推進房屋拆除工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鼓勵業主(代建)單位在拆除面積10萬平方米以上的項目中采用移動式設備現場處置建筑垃圾,實行房屋拆除、建筑廢土資源化利用及清運一體化管理。積極探索建筑廢土資源化利用先進技術,完善建筑廢土資源化利用企業末端產物去向監管,鼓勵資源化利用企業間協同開展泥漿、泥餅再利用。開展建筑廢土再生產品綠色標識和行業認定工作,編制建筑廢土再生產品及適用工程(部位)目錄,提升再生產品的市場認知度和認可度。到2025年,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35%。(市建設局、市資源規劃局、市交通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拓寬建筑廢土末端消納出路。因地制宜規劃建筑廢土消納場所,探索建筑廢土海運可行性,多渠道提升建筑廢土的消納處置能力。開展多部門聯合執法行動,依法查處建筑廢土處置各類違法違規行為。落實建筑廢土處置責任制,按照“誰產生、誰負責”原則進行建筑廢土產生、運輸、消納全過程監督管理。(市建設局、市交通局、市市政園林局、市資源規劃局、市執法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利局、廈門海事局、廈門港口局、國網廈門供電公司、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5 推動建筑廢土變廢為寶 提升資源化利用水平
合理布局中轉場。在各區布局建設建筑廢土中轉場,完善建筑廢土、建筑裝修垃圾收運管理體系,加強建筑垃圾的分類和預處理工作。
推動就地資源利用。摒棄以填埋為主的傳統處理方式,推動建筑廢土就地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將建筑廢土分類出金屬和生活垃圾做無害化處理,剩下的再生成為骨料),有效減輕填埋消納場所壓力,降低交通運輸成本。
建設資源化利用工廠。結合廈門全域國土空間規劃一張藍圖,在島外四個區各布局一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工廠,并納入市級“多規合一”平臺。
(六)強化監管能力改革,嚴防危險廢物環境風險
1.強化產廢單位源頭管控
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加強對已批復的有色金屬冶煉、電鍍等重點行業涉危險廢物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校核抽查,完善涉危險廢物環境影響評價糾錯機制。動態更新危險廢物重點監管企業名單,將危險廢物產生單位、經營單位以及配套危險廢物自行利用處置設施的單位納入全國固體廢物管理信息系統統一管理。強化企業排污許可中危險廢物環境管理。(市生態環境局負責)
推動產廢源頭減量。支持研發、推廣減少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和降低工業危險廢物危害性的生產工藝和設備,鼓勵光電顯示等重點行業開發干式蝕刻、無鉛焊接、蝕刻廢液在線循環利用、重金屬污染物分流分治等危險廢物減量化技術。(市生態環境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強化收運過程風險防控
完善危險廢物集中收運體系。制訂廈門市危險廢物集中收集貯存轉運試點管理指引,持續推動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集試點工作,建立高標準、可持續、規范運營的危險廢物收集體系。(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交通局配合)加強醫療機構廢棄物源頭分類管理,規范醫療機構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督促醫療機構嚴格落實醫療廢物管理要求,防止醫療廢物非法加工利用。(市衛健委、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進轉移運輸便捷化。逐步建立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運輸車輛備案制度,有序推進劃定“點對點”常備通行路線,實現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運輸車輛規范有序,安全便捷通行。推動危險貨物運輸電子運單和危險廢物轉移電子聯單對接互驗,實現危險廢物轉移運輸軌跡實時在線監控和聯動監管。(市交通局、市公安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衛健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3.強化利用處置能力建設
提升末端處置能力水平。加快推動廈門市工業固廢處置中心(二期)項目建設,改造廈門市工業固廢處置中心(一期)生產線,保障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置能力。(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市衛健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促進專業化規模化發展。逐步開展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綜合評價,提高現有利用處置設施運營水平,持續推動危險廢物利用處置產業優化升級。探索在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集群的大型企業集團內部共享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激活技術創新潛力。依托廈門大學、中科院城環所等在廈高校、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圍繞本地核心產業集群產廢特征,建設生活垃圾焚燒飛灰等危險廢物資源化利用技術轉化平臺和重點實驗室,推廣重點危險廢物利用處置和污染防治先進適用技術。(市科技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4.強化政策保障能力支撐
健全財政金融政策。完善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收費制度,制定處置收費標準并適時調整。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危險廢物污染環境防治項目的信貸投放。(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衛健委、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廈門監管局、人行廈門市中心支行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升環境損害賠償能力。落實危險廢物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管理要求,重點引導支持危險廢物經營單位及納入危險廢物重點監管名單企業投保危險廢物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建立危險廢物風險防控保險制度,充分發揮商業險保險保障作用,完善廈門市危險廢物環境風險管理機制。到2025年,危險廢物經營單位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覆蓋率保持100%。(市生態環境局、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廈門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鼓勵、支持危險廢物相關企業在重點部位、關鍵環節等安裝視頻監控,采用電子標簽、運輸車輛衛星定位軌跡等集成智能監控手段,實現對危險廢物產生、運輸、貯存、利用、處置全過程信息化管理。(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創新綠色金融服務模式。依托省固體廢物環境信息化監管系統、市“智慧環保”平臺,探索開展危險廢物收集、轉運、處置網上信息共享,實現危險廢物信息流、物質流互通。探索建立危險廢物資源化利用網上交易機制,形成“資源屬性”和“廢物屬性”平衡的特殊交易產品。(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市金融監管局、市財政局、市交通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統籌四大體系建設,提升創建工作支撐能力
1.加強制度體系建設
健全固體廢物管理體制機制,進一步明確各部門職責邊界,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協調聯動監管機制。研究制定工業固體廢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領域專項管理規章制度。編制工業、農業、生活、建筑等領域“無廢城市”建設專項方案,構建“無廢城市”建設“1+N”方案體系。完善農業固廢、生活固廢和建筑垃圾等各類固體廢物統計范圍、口徑、分類和方法。實行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增強固體廢物管理信息透明度。深化固體廢物分級分類管理、生產者責任延伸等制度創新,提升綜合管理效能。(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市政園林局、市建設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制定各領域“無廢城市細胞”建設方案及相應評價體系,融合基層治理能力提升,有序推進無廢園區、無廢供應鏈、無廢工廠、無廢島嶼、無廢文創村、無廢機場等廈門特色“無廢城市細胞”建設。(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配合)
專欄6 多元打造“無廢”鷺島 助力高顏值花園城市建設
無廢產業集群。推動核心產業集群中廈門時代、電氣硝子、天馬微電子、友達光電、聯芯、三安光電等重點企業和廈門國家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海滄臺商投資區、集美(杏林)臺商投資開發區等重點園區,通過源頭替代、過程減量、末端資源化利用等措施開展無廢園區、無廢供應鏈和無廢工廠建設。
無廢島嶼。依托鼓浪嶼近零碳排放景區創建基礎,通過深化垃圾分類、探索可回收物藝術再加工、定期組織游客開展凈灘活動獎勵機制等舉措,持續推動“無廢琴島”建設。
無廢文創村。充分發揮曾厝垵、集美學村、沙坡尾等旅游優勢,結合文創品牌,打造“無廢+”網紅打卡點,拓寬“無廢”文化傳播渠道。
無廢機場。以廈門航空的綠色供應鏈創新為引領,持續推動全程乘機無紙化、機場場內通用車輛電動化、航線廢物回收再利用等舉措,助力廈門高崎國際機場打造“無廢機場”。
無廢港區。結合“絲路海運”“絲路飛翔”等特色海絲核心區建設,探索“無廢”港區建設,加強船舶、港口污染控制,廢物集中收集,嚴格海洋傾廢管理,依托廈門海洋高新產業園區,加快建設廈門國際航運中心,聚焦推動海洋新興產業鏈延伸和產業配套能力提升。
2.強化技術體系建設
充分利用在廈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基地、重點實驗室等,加快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置技術創新、推廣應用。探索廢氣、廢水、固體廢物一體化協同治理解決方案。鼓勵科研院所和行業企業積極開展廢有機溶劑、廢舊動力電池等固體廢物相關標準制定,完善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技術標準與資源化產品標準,推動上下游產業間標準銜接。(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工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激發市場體系活力
推行市場化環境治理模式,推進工業園區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試點,引導各類資本參與固體廢物治理項目投資、建設、運行。開展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項目建設。大力推行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推廣應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綠色金融工具,推動形成財政資金引導、社會資本為主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無廢城市”建設的金融支持力度。(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資源規劃局、市金融監管局、市財政局、人行廈門市中心支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廈門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4.加強監管體系建設
應用物聯網和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促進大數據采集分析、違法風險監測預警在環境執法中應用。督促和指導企業全面落實固體廢物排污許可事項和管理要求。規范保稅區內企業開展保稅維修業務產生的固體廢物管理。健全環保信用評價體系,將工業固體廢物重點產生、利用、處置單位納入環保信用評價管理。(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市審批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無廢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綜合協調、統籌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工作,研究解決實施過程重大問題,督促各成員單位抓好責任、任務、項目“三張清單”落實(附件3、4、5)。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日常工作由市生態環境局牽頭負責,落實“無廢城市”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調度、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組織對各區(管委會)、各部門完成情況的監督檢查、考核評估,總結推廣“無廢城市”建設經驗做法。各區人民政府和市直有關部門應在每年12月底前向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報送“無廢城市”年度工作總結。
(二)深化科技支撐
充分利用本地優質生態質量,建立“候鳥型”專家工作站,結合“群鷺興廈”人才工程,吸引固廢污染環境防治領域高水平人才、高層次團隊到廈門創新創業。組建“無廢城市”專家庫,召集各類固體廢物的政策管理、研究開發、技術應用等領域專家,全程參與“無廢城市”建設。充分利用金磚國家與金磚創新基地的對接窗口,積極開展與金磚國家的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技術交流合作,重點導入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等領域的優勢資源和項目,服務金磚創新基地建設。依托在廈高校、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等優勢資源,協同推進產教深度融合,選取適合行業探索固廢管理新興職業,著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隊伍。
(三)優化資金保障
建立“無廢城市”建設重點項目動態數據庫,全力支持“無廢城市”建設項目向國家、省、市申報環保類重點項目,爭取各級資金支持。各部門根據責任清單和重點工作任務清單,將“無廢城市”建設任務內容納入部門預算。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引導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模式在“無廢城市”建設項目的應用,加大無廢城市建設資金投入。積極鼓勵和支持“無廢城市”建設科學研究和示范項目建設,推廣應用綠色信貸等綠色金融工具,建立多元化資金渠道。落實資源綜合利用等多種稅收優惠政策,有效減輕企業負擔。
(四)抓好宣傳引導
各級各部門按照各自主管領域重點工作任務,面向機關、學校、社區、企業等開展“無廢城市”宣傳教育,重點宣傳“無廢城市”建設相關政策規定、創建舉措、實際成效和經驗做法等。探索以閩南特色藝術形式宣傳“無廢”文化,聚焦金雞百花電影節、廈門馬拉松等活動品牌,開展“無廢城市”主題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報紙、電視臺、廣播電臺和微信、微博等多種媒體,深入宣傳“無廢城市”建設、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等,積極搭建公眾交流參與平臺,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宣傳“無廢”理念,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無廢城市”建設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