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上市公司已公布2023年半年財報,相較于2022年環保上市公司遭遇的營收、凈利 “寒冬”,2023年上半年環保上市公司營收、凈利潤有所回暖。
從中國水網梳理229家環保上市企業關鍵性財務指標來看,上半年,營收依然是五成上漲,相較于2022年凈利潤同比七成下降,今年上半年五成以上企業凈利潤同比上漲。
01“五五開”,營收、凈利潤同比有所好轉
1.五成企業營收同比上漲
據中國水網統計,229家環保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總額為3167.45億元,平均營收為13.81億元,營收極值落差明顯,最高150.3億元,最低0.0721億元。
從下圖可以看出,229家環保上市公司營收分布區間存在明顯差異,六成以上企業營收在1~15億元之間。其中,15家企業營收低于1億元,86家企業營收在1~5億元,68家企業營收在5~15億元,24家企業營收在15~25億元,36家企業營收在25億元以上,其中,3家企業營收規模突破百億。

營收排名前十企業分別為:光大環境(150.3億)、格林美(129.4億)、北控水務集團(126.6億)、浙富控股(93.54億)、首創環保(88.38億)、泰達股份(86.56億)、齊合環保(81.33億)、粵海投資(70.78億)、東湖高新(63.52億)、盈峰環境(61.33億)。

(注:上圖中粵海投資的營收數據為拆分出的水務板塊營收總額)
進一步從營收同比波動來看,53.7%(123家)企業營收同比增長,46.3%(106家)企業營收同比減少。
據中國水網梳理,2022年, 228家環保上市企業營收增長企業占比50%。
總體來看,相較于2022年環保上市公司營收同比情況,半年時間,營收同比變化并不明顯,下半年企業仍需發力。
2.五成企業凈利潤同比上漲
據中國水網統計,228家環保上市企業凈利潤總額為252.66億元,均值為1.11億元,凈利潤之間極值落差超35億元,凈利潤最大值為25.68億元,最小值為-10.27億元。
(注:粵海投資目前從業績報告中環保領域相關的僅能拆分出水務板塊營收數據,因此,凈利潤榜中并不包括粵海投資,共有228家企業。相關數據由港元換算人民幣而來,或會略有差異。)
從下圖中可以看出,超半數(120家)企業凈利潤在0~1億元之間,45家企業未盈利,48家凈利潤在1~5億元之間,12家企業凈利潤5~10億元之間。

其中,3家上市環保企業凈利潤突破10億元。凈利排名前十企業分別為:光大環境(25.68億元)、北控水務集團(14.35億元)、偉明環保(10.26億元)、興蓉環境(8.47億元)、首創環保(7.571億元)、浙富控股(7.481億元)、重慶水務(7.125億元)、瀚藍環境(6.899億元)、三峰環境(6.328億元)、中原環保(5.977億元)。

從凈利同比波動來看,51.8%的上市環保企業凈利潤同比增長,48.2%的企業凈利潤同比下滑。
雖統計口徑略有差異,但大致來看,2022年到2023年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幅上漲。
上半年五成上市環保企業的凈利潤同比上漲,雖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環保行業市場在回暖。但值得警惕的是,228家環保上市企業中還有75家企業營收、凈利同比雙降,其中不乏行業頭部企業。面對行業發展遭遇天花板,打造上市環保企業的二次增長曲線,找到業績新增點等問題如阿克琉斯之踵,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就會成為行業的持續性痛點,業績回暖的溫度或許也只能徘徊在“五五”處。
02四大業務領域,固廢板塊仍然強勢
在中國水網統計中,將229家企業按照水處理(91家)、固廢處理(73家)、大氣治理(29家)、其他(36家)四個板塊進行分類,拆分上市企業2023年上半年業績表現,綜合對比來看,固廢處理領域企業業績整體領先。
同近兩年數據一樣,固廢處理領域企業平均營收、凈利潤表現均優于水處理領域企業。
從營收均值來看,73家固廢處理處置企業平均營收為20.69億元,其中,光大環境以150.3億斬獲上市環保企業營收榜首;91家水處理企業營收均值為11.27億元,營收均值拉開超9億差距。
從凈利均值來看, 73家固廢處理處置企業平均凈利潤為1.66億元,其中,同樣是光大環境以25.68億斬獲上市環保企業凈利潤榜首;90家(除去粵海投資)水處理企業凈利均值為1.13億元。
1.水處理企業:市場飽和下農村污水、工業廢水等道路的持續探索
中國水網統計顯示,91家水處理企業營收總值為1025.94億元,其中只有北控水務集團營收超百億;約51.6%的企業營收同比增長,約48.4%的企業營收同比下降。
單從水處理領域來看,已經歷經高速發展的水處理行業,當前市場增速已全面放緩。在污水處理市場逼近飽和的現狀下,提質增效成為水處理行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大方向。山東、江蘇等地先后發布污水廠提標相關文件,如今年5月,山東發布的《山東省2023年水環境質量鞏固提升行動方案》明確對山東省既有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至地表水準IV類,提標改造率不低于40%。政策驅動下,如無錫市主城區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工程(二期)EPC工程總承包項目、龍游縣13個鄉鎮“強基增效雙提標”農污治理項目等相關項目也相繼釋放。
今年,在傳統市政水處理市場逐漸飽和后,部分企業朝著工業廢水處理方向發展的趨勢仍在持續,如光大水務中標江蘇淮安漣水縣空港產業園工業廢水處理廠EPCO(設計-采購-施工-運營)項目。但行業內的小跨界也需要長期效應加持,方能見效。正如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客座教授薛濤在“2023(第二十一屆)水業戰略論壇”上指出的“2023年相比市政來看,工業領域確實是碎片化藍海”,工業領域廢水類型多樣,技術需求復雜,傳統市政水處理企業橫跨到工業廢水領域,需要長期耕種。
從凈利潤指標來看,90家水處理企業凈利潤總值為101.37億元,其中北控水務以14.35億元的成績凈利潤突破10億大關;約56.7%的企業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43.3%的企業凈利潤同比下降。
2.固廢處理企業:高質量發展要求下縣級市場、環衛市場、存量市場的再挖掘
從統計數據來看,73家固廢處置企業總營收高達1510.61億元,約占統計口徑營收總額的一半,可見,固廢處置企業業績綜合在四個板塊中表現最好。
其中,52.1%的固廢處理企業營收同比上漲,47.9%的固廢處理企業營收同比下降。73家固廢處理企業凈利潤總額達121.17億,凈利潤同比上漲企業占比43.8%,同比下降企業占比56.2%。
在統計中,光大環境和格林美營收突破百億,浙富控股等緊隨其后。相較于水處理領域,盡管固廢處理企業也遭遇新增市場逐漸飽和的困境,但伴隨縣域市場的釋放、存量市場的挖掘,也為固廢領域帶來不少機會。
這幾年,“垃圾焚燒下縣”一直是熱點話題,2023年,發改委、住建部等多部委也頻頻發文,重點部署縣級垃圾焚燒工作開展。
1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關于加快補齊縣級地區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短板弱項的實施方案》,強調加快補齊縣級地區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短板弱項;8月24日,發改委等部門發布《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升行動(2023-2025年)》進一步明確要“加快補齊縣級地區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短板”、“積極有序推進既有焚燒設施提標改造”,要求進一步提升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
在政策利好下,各個省市積極部署縣級垃圾焚燒開展工作,密集釋放縣級垃圾焚燒項目,促使固廢處理企業業績持續向好。
同時,面對焚燒能力富余問題,目前部分地區采取協同焚燒、摻燒存量垃圾等多種方案,解決垃圾焚燒廠不飽和的問題,也為固廢處置企業帶來增益。
今年3月和6月,浙江省、上海市等地方政府先后發文,支持垃圾焚燒廠協同焚燒,以解決焚燒廠不飽和問題。部分企業率先參與其中,“喂飽”垃圾焚燒廠,如6月,光大環保新化縣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摻燒工業垃圾項目技改完成后,可實現工業固廢摻燒。
8月,四川省發改委發布《四川省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管理辦法(征求公眾意見稿)》中指出鼓勵將已填埋垃圾作為焚燒燃料,與新增生活垃圾摻混翻燒。
廣環投下屬的廣州市第七資源熱力電廠一、二期項目垃圾焚燒發電更是從今年以來,就開展存量垃圾摻燒的工作,截止2023年9月底,累計摻燒存量垃圾464251噸,其中,從化處理量為319876噸。
同時,今年,現象級的環衛項目橫空出世,利好以環衛為主營業務的上市企業。在統計中,盈峰環境以61.33億的成績,在固廢處理企業營收排名前十榜中取得一席。
環衛市場特許經營項目、巨額投資項目持續增多,環衛市場競爭也將走向白熱化。如鳳陽縣第四輪城區及農村環衛市場化特許經營項目引得北京環境、碧桂園等名企“百團大戰”;2023年灣沚區城區第九輪環衛作業管理項目參與投標的企業有58家;最近,遵義市紅花崗區、匯川區城鄉環衛一體化特許經營項目更以64億的金額引爆市場……
3.大氣治理企業:整體表現良好
在此次統計中,相較于其他三個板塊,29家大氣治理企業的平均營收同比最為顯著,增幅高達20.44%。營收總額為270.4億元,平均營收為9.33億元,58.6%營收同比上漲,41.4%營收同比下降。
其中,營收排名前五的企業分別為:龍凈環保(49.41億元)、清新環境(36.15億元)、大唐環境(24.99億元)、天壕能源(20.56億元)、遠達環保(18.29億元)。
29家企業的凈利潤總額為18.86億元,平均凈利潤為0.65億元,14家企業凈利潤同比上漲,15家企業凈利潤同比下降。
4.其他
就2023年上半年,環境檢測、環保裝備、環境系統服務等企業業績情況來看,36家企業營收總額為360.46億元,營收均值為10.01億元,營收同比呈現增幅企業占比58.3%;凈利潤總額為11.26億元,平均凈利潤為0.31億元。
03科創板企業營收同比增幅顯著,主板、創業板依然穩健
將229家上市環保企業按照所在上市板塊進行拆分,能夠發現主板上市環保企業業績表現依然亮眼,116家企業營收總額高達2470.56億元,占比統計口徑營收總額78%,平均營收21.3億;創業板次之,81家企業營收總額為577.36億元,平均營收7.13億;科創板27家企業營收總額為112.99億,平均營收4.18億;北交所5家企業營收總額為6.55億,平均營收1.31億。
從主板、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的營收同比增幅情況,能夠看出:科創板上市環保企業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勢頭最為顯著,超過半數環保企業營收實現同比增長,其中超33%的企業營收增幅達兩成以上。

四大板塊上市企業營收同比增長情況占比
進一步從228家上市企業在四大上市板塊的凈利潤表現來看,115家主板上市企業凈利潤總額為210.1億,平均凈利潤1.83億;81家創業板上市企業凈利潤總額為33.98億,平均凈利潤0.42億;27家科創板上市企業凈利潤總額為7.81億,平均凈利潤0.29億;5家北交所上市企業凈利潤總額0.67億,平均凈利潤0.13億。
四大板塊的凈利潤同比趨勢也并未出現大波動,基本呈現五五開。
綜合來看,主板市場對于發行人的首業期限、股本大小、盈利水平以及最低市值等方面的要求標準較高,因此整體業績表現穩健,各個板塊營收和凈利潤的整體分布符合市場預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全面注冊制改革的落地正在重振資本市場,不少環保企業也錨住政策利好備戰IPO,如樂爾環境、佛水環保等在今年遞交相關申請。
新兵上臺對環保上市企業業績帶來的影響,值得期待。
04 結語
借助數據,看今年上半年環保上市企業業績變化,可以了解到,回暖波動本質是在預期范圍之內:疫情圍困問題解決后,那些暫緩開工的污水廠、垃圾焚燒廠開始運轉;地區環保相關項目啟動招標等等,宏觀環境得以變化后,帶來的影響能直觀反映在業績報表中。
但環境產業朝著高質量發展爬坡的困難期仍然縈繞在每個企業身上,打造新增長點成為每個環保企業面臨的命題。
對行業而言,受整體國際形勢,以及市場大環境影響,企業業績要全面回暖短期內預計不會看到,還需要一個較長周期,下半年,環保上市企業是否能打破目前營收、凈利潤五五開局面?
原標題:又見“五五開”,業績略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