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青島市發展改革委網站發布“關于對《青島市新型儲能發展規劃(2023-2030年)(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征集時間為2023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據悉,該文件旨在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推動新型儲能高質量發展,支撐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要求:
到2025年,初步實現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全市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核心技術裝備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產業體系日趨完備,逐步培育完善市場環境和商業模式,在源、網、荷側應用場景建設一批多元化新型儲能項目,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30萬千瓦左右,有效提升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后系統靈活調節能力和安全穩定水平。
到2030年,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新型儲能核心技術裝備自主可控,建成一批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基地,市場機制、商業模式、標準體系成熟健全。新型儲能與電力系統各環節深度融合發展,裝機規模達100萬千瓦左右,基本滿足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需求,有力支撐我市能源領域碳達峰目標如期實現。
新型儲能作為新型電力系統中可在源、網、荷“三側協同”發力的關鍵性變量,具備建設周期短、調節速度快、運行效率高、技術路線多元等優勢,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技術和基礎裝備,對于推動能源綠色轉型、保障能源安全、催生能源產業新業態,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重點任務
一、推動新型儲能融合發展
(一)大力發展電源側新型儲能
1.積極推進新能源配套儲能建設。充分結合電力系統運行和新能源開發需求,在西海岸新區、即墨區等新能源富集地區,積極推廣“新能源+儲能”的系統友好型新能源電站項目,促進儲能與新能源發電深度融合,通過儲能協同優化運行保障新能源高效消納利用。以西海岸新區、即墨區為中心,統籌深遠海海上風電、海上光伏等百萬千瓦級大型風電、光伏項目開發建設,探索研究新型儲能配置技術、合理規模和運行方式,鼓勵就近布局獨立儲能電站,支撐大規模新能源并網消納,加快構建新型儲能大規模綜合應用示范區。
2.創新新型儲能高效發展模式。立足資源稟賦條件,統籌各類電源規劃、建設、運營,通過“風光(火)儲一體化”多能互補模式,因地制宜開展多能互補項目示范。新增集中式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原則上按照不低于10%比例配建或租賃儲能設施,連續充電時間不低于2小時,并按我市新能源并網需求適時調整。在海島等地區,鼓勵通過新型儲能支撐光伏、風電開發,滿足當地用能需求。配建的新型儲能應與新能源發電項目同步建設、同步投產。支持各類市場主體投資建設運營共享儲能設施,鼓勵風電、光伏發電項目租賃共享儲能設施,租賃容量視同配建儲能容量。鼓勵有條件的風電、光伏發電項目配套制氫設備,制氫裝機運行容量視同配建儲能容量。鼓勵已并網的新能源項目增配或購買新型儲能調峰能力,提高存量新能源項目的電力系統友好性,進一步增強電力系統對新能源的消納能力。
3.推動常規電源與儲能融合發展。統籌推進煤電、新型儲能與新能源發電聯合調度運行,促進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協調發展。鼓勵華電青島發電、大唐黃島發電、華能青島熱電等大型燃煤電廠合理配置新型儲能,優化提升常規電源調頻性能和運行特性。在調峰需求大的區域合理布局大型燃機+儲能項目,滿足電力系統不同時間維度的調峰調頻需求,提高系統靈活性和可靠性。探索利用退役火電機組既有廠址和輸變電設施建設新型儲能或風光儲設施。
(二)有序發展電網側新型儲能
科學配置電網關鍵節點或區域新型儲能,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在大規模新能源匯集、調峰調頻困難或電壓支撐能力不足的關鍵電網節點統籌布局新型儲能,積極發揮獨立儲能在電力運行中頂峰、調峰、調頻、爬坡、系統備用等綜合作用,有序推進黃島大唐益和、萊西聯特云儲、城陽云融能源等重點項目建設,進一步提升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水平,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力高效消納。探索在用電負荷增速較快、輸變電項目建設難度大的地區建設新型儲能,延緩或替代輸變電設施改造,降低電網基礎設施綜合建設成本。圍繞保障重點負荷需求,合理配置移動式或固定式儲能設施,提升應急供電保障能力。
(三)靈活發展用戶側新型儲能
1.支持用戶側儲能多元化發展。鼓勵圍繞分布式新能源、微電網、大數據中心、5G基站、充(換)電設施、電動汽車、工業園區、公路服務區等終端用戶,促進形成“儲能+”多元融合發展新場景。鼓勵聚合利用不間斷電源、電動汽車、用戶側儲能等分散式儲能設施,依托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推廣智慧能源、虛擬電廠、電動汽車有序充放電等多種商業模式。鼓勵結合整縣屋頂光伏開發、別墅區等場景,開展家庭光伏儲能系統示范應用。
2.提高新型儲能應用綜合效益。鼓勵重要負荷用戶開展儲能建設,支持工業、通信、金融、互聯網等領域對供電可靠性、電能質量要求高的電力用戶,根據優化商業模式和系統運行模式需要配置新型儲能,提升用戶電力自平衡能力,降低對大電網調峰調頻壓力,提高綜合用能效率效益。鼓勵用戶側新型儲能設施聚合利用,積極參與輔助服務市場和需求側響應,實現源荷雙向互動。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配建儲能設施,充分利用分時電價政策、容量電費機制,主動削峰填谷,減少尖峰電費支出。
(四)推進源網荷儲智協同發展
1.推動市域級源網荷儲一體化
探索開展源網荷儲一體化堅強局部電網建設,梳理城市重要負荷,研究局部電網結構加強方案。探索不同技術路徑和發展模式,在適宜地區謀劃一批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推動電網調控從“源隨荷動”向“源網荷儲協同互動”轉變,通過源源互補、源網協調、網荷互動、網儲互動和源荷互動等多種交互形式,提高電力系統動態平衡能力,助力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2.促進園區級源網荷儲一體化
在城市商業區、綜合體、居民區,依托光伏發電、并網型微電網和充換電基礎設施等,開展分布式電源與用戶儲能(電動汽車)靈活充放電相結合的園區(居民區)級源網荷儲一體化建設。在工業負荷大、新能源條件較好的區域,鼓勵分布式電源開發建設和就近接入消納,結合增量配電網等工作,開展源網荷儲一體化綠色供電園區建設。
3.加快構建智能化調控平臺
加強云計算、大數據、電力物聯網、邊緣計算等技術創新和應用,探索推進市域級源網荷儲一體化智能調控平臺建設。以現代信息、大數據、人工智能、新型儲能等技術為依托,運用“互聯網+”模式,促進各類能源資源聚合,提高負荷側調節響應能力。通過平臺智能調控,實現能源多樣化、電網智能化、負荷平衡化、儲能安全化發展。
鼓勵加強園區級源網荷儲一體化智能調控平臺建設,完善平滑出力、計劃跟蹤、AGC調頻、削峰填谷等控制功能。推動平臺對上完成電網調度信息動態接入,對下實現園區內部用電負荷、儲能設施、新能源發電、變配電設備等智能監控與管理,促進園區能源系統“效率+效益”雙重優化。
二、加快新型儲能多元示范
聚焦多元化應用場景,關注多元化技術路線,堅持技術和應用“兩個多元化”協同發展,按照穩步推進、分批實施的原則有序開展新型儲能試點示范,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先行先試。
(一)加快多元化技術應用
立足新型電力系統對新型儲能技術路線的實際需要,研究支撐新型電力系統的儲能系統集成與控制方案,推動高安全、低成本、長時間的新型儲能技術多元化發展。促進鋰離子電池等相對成熟的新型儲能技術成本持續降低和商業化規模應用,推動液流電池等長時間儲能技術進入商業化發展階段,加快飛輪儲能、抽汽蓄能、壓縮空氣儲能、鈉離子電池、固態鋰電池等技術試點示范,有序推進氫(氨)儲能、電磁儲能及其他創新儲能技術開發。
依托特來電、能蜂電氣、涌恒新能源等骨干企業,積極開展光儲充一體化、梯次電池儲能、用戶側分布式智慧儲能系統、全釩液流電池等儲能創新技術應用。探索新型儲能聚合應用場景,依托智能充換電基礎設施,積極推進有序雙向充放電、調峰調頻等電動汽車與電網互動新技術(V2G)應用示范。加快跨領域融合發展,結合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動新型儲能與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經略海洋、鄉村振興等領域跨界融合,不斷拓展新型儲能應用模式。
(二)鼓勵多場景項目示范
積極開展新型儲能多元化應用,因地制宜推動重點區域新型儲能試點示范項目建設,打造區域性儲能示范。結合試點示范項目,深化不同應用場景下儲能裝備、系統集成、規劃設計、調度運行、安全防護、測試評價等方面技術研究。結合系統需求推動多種儲能技術聯合應用,開展復合型儲能試點。積極推行基于充電網+微電網+儲能網的虛擬電廠、光儲充放微電網、“光儲直柔”建筑示范、軌道交通飛輪儲能、退役動力電池循環利用、移動儲能充電車等新型儲能創新發展模式,探索開展“光伏+儲能+充換電+加油/氣/氫”等多功能合一的綜合能源站示范,充分發揮新型儲能技術優勢,不斷拓展新型儲能示范場景。
三、構建新型儲能創新體系
發揮政府引導和市場能動雙重作用,積極開展前瞻性、系統性、戰略性儲能關鍵技術研發,加速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化,推動產學研用各環節有機融合,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提升新型儲能領域創新能力。
(一)加大關鍵技術研發力度
1.發展多元化儲能技術。探索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調動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積極性,推動儲能理論和關鍵材料、單元、模塊、系統等基礎技術攻關,加快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化。加大大規模儲能技術研究力度,力爭盡快實現重大突破。開展鈉離子電池、新型鋰離子電池、鉛炭電池、液流電池、壓縮空氣、飛輪儲能、氫(氨)儲能、熱(冷)儲能等關鍵核心技術、裝備和集成優化設計研究,加快超導、超級電容等儲能技術攻關,積極研發儲備液態金屬電池、固態鋰離子電池、金屬空氣電池等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儲能技術。
2.提升全方位安全技術。強化電化學儲能安全技術研究,探索突破電池本質安全控制、電化學儲能系統安全預警、系統多級防護結構及關鍵材料、高效滅火及防復燃、儲能電站整體安全性設計等關鍵技術,保障大規模新型儲能運行安全。加快研究儲能電池循環壽命快速檢測和老化狀態評價技術,加大退役電池健康評估、分選、修復等梯次利用相關技術研發力度,為新型儲能全生命周期安全提供技術保障。積極開展多元新型儲能接入電網系統的控制保護與安全防御技術研究。
3.創新智能化調控技術。積極發揮駐青高校和科研院所技術研究優勢,加快研究多元儲能性能及響應特性,鼓勵與電網企業、新能源發電企業加強合作,優化源網荷儲多時空尺度協同調控策略。大力攻關規模化儲能系統集群智能協同控制關鍵技術,開展分布式儲能系統協同聚合研究,著力破解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帶來的電網控制難題。積極應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開展儲能多功能復用、需求側響應、新能源主動支撐、虛擬電廠、云儲能、市場化交易等領域關鍵技術研究。
(二)推動產學研用融合發展
1.構建科技創新平臺。依托山東能源研究院、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等基礎創新資源,結合特來電、能蜂電器等龍頭企業技術轉化優勢,著力推進儲能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產學研融合創新平臺建設,促進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的有機銜接和深度融合。鼓勵青島儲能產業技術研究院,聯合優勢單位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和協同創新能力,完善核心研發中心、公共服務平臺、產業育成平臺等建設,開展前沿、共性與關鍵技術研發,促進技術成果轉移轉化。鼓勵企業、金融機構、技術機構等聯合組建新型儲能發展基金和創新聯盟,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推動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
2.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業引才、聚才、用才的優勢,創新人才激勵政策,加快吸引院士和高層次人才團隊。落實《儲能技術專業學科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4年)》有關要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健全多層次、跨學科的儲能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壯大高素質、專業化儲能技術和管理人才隊伍。支持山東科技大學儲能技術學院、石大山能新能源學院等高校院所,完善儲能技術專業學科建設,創新新型儲能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持續深化新型儲能專業人才和復合人才培養。
(三)建立健全技術創新體系
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儲能技術創新體系,支持新型儲能技術重點實驗室建設,強化新型儲能研發創新平臺、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的跟蹤和管理。支持相關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持續開展新型儲能技術創新、應用布局、商業模式、政策機制、標準體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加強對新型儲能行業發展的科學決策支撐。
四、提升新型儲能產業能級
以企業為主體、項目為支撐、園區為平臺,加快培育以城陽區為核心的產業引領增長極,聚力鍛造以上合示范區、嶗山區為鏈接點的產業提質升級示范鏈,推動新型儲能成為全市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催化劑”,打造實體經濟振興的“加速器”。
(一)完善儲能產業發展鏈條
貫徹落實我省決策部署,著力打造青島儲能產業基地。明確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定位,推動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加速形成技術創新、材料生產、設備制造、儲能集成、運行檢測等全鏈條協同發展模式。
1.拓展產業技術創新鏈條。依托新型儲能科技創新示范帶區位條件,發揮青島儲能產業技術研究院、山東科技大學儲能技術學院等科技創新資源優勢,支撐新型儲能產業可持續發展。優先發展大容量、長時間、低成本調峰儲能技術,加強儲能關鍵材料、單元模塊和控制系統研發和成果轉化。
2.壯大儲能材料生產鏈條。立足萊西市、平度市石墨礦產資源優勢,打造新型儲能原材料主產區,依托青北碳素、洛唯新材料、晨陽石墨、昊鑫新能源、泰達華潤、新泰和能源等骨干企業,重點開展規模化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生產。
3.補強儲能設備制造鏈條。引進和升級珠海科創新型儲能全鏈條生產線,推進板換式、浸沒式等液冷儲能系統制造和示范應用。有序推進鵬輝能源儲能電池制造項目建設,有效促進上下游產業鏈延伸,加速產業集聚發展,拓展示范應用場景。發揮涌恒新能源、科創等企業技術創新優勢,提升全釩液流電池、鈉離子電池儲能裝備制造水平。依托干運高科、新正鋰業、藍科途等儲能裝備研發制造基礎,加快提升鋰電池、正極材料及電池隔膜等生產能力。
4.延伸儲能多元發展鏈條。依托益和電氣、益和智能、威控電氣等骨干企業,加速儲能系統集成制造;依托特來電、北辰先進循環等,推進退役電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發揮西海岸新區、李滄區、嶗山區氫能產業發展優勢,依托海卓動力、氫啟新能源、杜科新材料等骨干企業,加速氫燃料電池全產業鏈發展。
(二)放大儲能產業集聚效應
搶抓全市實體經濟振興發展的重要機遇期,結合各區域產業結構特征,以集群化發展為導向,通過提升產業基礎能力、補齊產業鏈短板,加快推進新型儲能產業集聚發展,建立“空間高度集聚、上下游緊密協同、供應鏈集聚高效”集群發展模式,形成合理分工、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
1.打造城陽先進儲能產業園區。重點培育城陽區、上合示范區等地建設國家儲能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著力打造儲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速推進新型儲能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按照“全產業鏈發展”和“產業+科創”總體定位,以“一園多區”布局模式,在河套、上馬、棘洪灘等3個街道,整體規劃、分步實施、有序推進城陽區儲能產業園建設,重點布局河套街道1690畝核心發展區和580 畝拓展區,根據產業發展需要,適時推進上馬、棘洪灘兩個街道預留發展區建設。以電化學儲能上中游儲能電池、儲能系統集成及關鍵核心部件研發制造為重點,持續強鏈、延鏈、補鏈,加快形成產業鏈上下游相對完整、產業配套體系相對完善、科技創新能力突出的儲能產業發展集群,著力構建新型儲能技術及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聚發展“新高地”、引領發展“先行地”、創新發展“策源地”。
2.完善上合儲能產業發展生態。加快推進上合示范區能蜂電氣智慧儲能國際創新產業園建設,以用戶側智慧儲能高端制造和數字能源綜合服務為核心,匯聚國內外數字能源領域高端人才和創新要素資源,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智慧儲能全產業鏈創新資源聚集地,爭創國家級數字能源高端制造示范基地、分布式智慧儲能碳中和生態示范區。著力構建儲能產業創新應用生態,發揮上合特來電等龍頭企業資源優勢,加快推進以“充電網、微電網、儲能網”為載體構建的虛擬電廠平臺建設,加強源網荷儲協同互動,提高分散資源聚合調控水平,提升電力系統實時平衡和安全保供能力,打造“虛擬電廠+儲能”示范城市。
3.引導儲能產業主體加速聚合。充分發揮能蜂電氣、特來電、鵬輝能源、科創等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引導中小企業圍繞其上下游產業鏈進行集聚整合、“雁陣形”發展,打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信息交互與智能協同的產業生態體系。探索搭建產業供需對接平臺,將中小企業產品供給清單與龍頭企業主要配套產品需求清單進行精準匹配。進一步加大精準招商力度,按照“建鏈、補鏈、延鏈”總體思路,推進鏈式招商,引導關聯產業、配套企業集聚發展。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強健產業鏈、優化價值鏈、提升創新鏈。
(三)健全企業梯次培育體系
綜合發揮市場資源配置、政府扶持引導和行業協同聯動作用,梯次培育更多行業龍頭企業、骨干企業,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新格局。對技術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的相關骨干企業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成長型中小企業,在財政專項資金申報安排、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方面予以適當傾斜。
1.培優樹強龍頭領航企業。瞄準世界一流水平,遴選一批創新能力強、具有規模優勢和產業鏈整合能力的龍頭企業,支持龍頭企業爭創產業鏈領航企業,整合全球創新資源,提供行業問題綜合解決方案,全面提升市場競爭力。鼓勵龍頭企業運用并購、參股、增資擴產、業務創新等方式進行業務拓展,釋放其在集聚發展、品牌輻射、技術示范中的帶動作用。支持龍頭企業發揮技術研發優勢,形成一批擁有先進技術、引領行業發展的企業標桿。
2.引導中堅力量加速崛起。遴選一批掌握核心技術、發展潛力大、細分領域市場優勢突出的骨干企業,研究制定針對性政策措施,探索采取“一企一策”方式靶向服務,在人才引進、資金融通等方面給予支持,助力企業快速發展壯大。積極引導骨干企業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延伸,提升企業競爭力,培育成長為具有全球競爭力和知名度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打造新型儲能產業中堅力量。
3.推動優勢中小企業做細做精。發揮中小企業創新熱情高、市場反應快、經營機制靈活等特點,鼓勵引導中小企業瞄準市場空白,發展差異化、個性化的高性能產品,培育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精特新”企業,推進“小轉企”“小升規”,加快提升產業整體水平。加大對中小企業扶持力度,借助青島市中小企業云服務平臺、金企通服務平臺等,破解融資、技術、人才等發展瓶頸,切實解決服務企業“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助力中小企業快速成長。
五、加強新型儲能安全管理
強化安全意識,加強風險防范,筑牢安全底線,嚴格落實國家《關于加強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管理的通知》等有關要求,圍繞執行安全標準、加強消防安全、健全管理機制等重點領域,全面提升新型儲能項目安全設計、建設和運行水平,實現全鏈條、多維度有效監管,保障新型儲能安全有序發展。
(一)落實安全技術標準
密切跟蹤國家新型儲能標準體系制修訂工作動態,著力抓好覆蓋電氣安全、組件安全、電磁兼容、功能安全、網絡安全、能量管理、運輸安全、安裝安全、運行安全、退役管理等新型儲能全方位安全標準的貫徹執行,全面落實國家電化學儲能模組/系統安全設計和評測、電站安全管理和消防滅火等相關標準。根據儲能電站接入電網和應用場景類型,切實做好接入電網系統的安全設計、測試驗收、應急管理等標準執行工作。根據國家新型儲能標準體系建設情況,完善我市不同技術路線新型儲能電站規劃設計、并網驗收、運行維護、應急管理等技術指標要求。在當前技術標準體系下,不得新建大型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儲能項目。
(二)加強消防安全工作
強化新型儲能設施消防管理,加強新型儲能全過程安全管控,規范執行儲能電站選址、監控預警、防火分區、防火間距、消防給水、滅火設施等設計要求。加強建設項目安全管理,預防生產安全事故,確保新型儲能項目安全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探索建立基于安全性的檢測認證和監督體系,引導新型儲能項目單位按照相關要求,配套建設高質量的防火防爆安全監測設備,加強儲能設備核心部件的安全管理。科學制定應急處置預案,合理配備專業人員和裝備,定期組織預警演練。探索建立新型儲能消防驗收(備案)制度,建立健全新型儲能消防管理機制。
(三)健全安全管理機制
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建立健全“企業負責、行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的管理機制。按照安全生產“三管三必須”原則,建立健全覆蓋新型儲能設施規劃設計、設備選型、施工驗收、并網運行、檢測監測、應急管理等全過程的安全管理體系。加快完善市、區兩級聯動和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的安全監管機制。明確產業上下游各環節安全責任主體,強化安全責任落實。各區(市)應嚴格落實屬地責任,加強新型儲能項目安全督促指導和監督檢查,規范項目準入、設計咨詢、施工驗收、并網調度、運行維護、退役管理、應急管理與事故處置等全環節安全管控和監督。項目單位要嚴格履行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遵守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落實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健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體系,保障儲能電站安全穩定運行。
六、促進新型儲能規范發展
加強現有政策落實,創新激勵政策工具,加大新型儲能技術創新和項目建設支持力度。加快完善新型儲能項目管理機制,探索健全新型儲能標準體系,引導新型儲能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優化項目管理機制
1.規范項目備案程序。落實《新型儲能項目管理規范(暫行)》備案要求,完善屬地備案管理程序,優化備案流程。區(市)主管部門依據投資有關法律、法規及配套制度對本地區新型儲能項目實行備案管理,出具備案文件時應同時將新型儲能項目在安全管理和質量管控等方面需要履行的相關責任和義務進行書面告知。項目備案情況按程序報送市級能源主管部門。
2.加強建設運行管理。按照安全第一、規范管理、積極穩妥原則,完善規劃布局、項目建設、并網接入、調度運行、監測監督等環節管理,加強新型儲能用地、環保、安全、消防等統籌協調,研究建立獨立儲能以及與新能源、微電網、綜合智慧能源、能源互聯網等配套儲能項目綜合管理機制。新型儲能項目建設須符合《新型儲能項目管理規范(暫行)》等相關標準規范要求。完善新型儲能項目建設單位資質資格、設備檢測認證機制,提升質量管理水平。督促電網企業按照“簡化手續、提高效率”原則,明確并網流程,負責建設接網工程,提供并網調試、驗收等服務,鼓勵對用戶側儲能提供“一站式”服務。
(二)加強標準制定應用
按照國家新型儲能標準體系建設進展,全面推進覆蓋材料研發、設備制造、規劃設計、項目審批、施工調試、并網驗收、運維檢修、安全防控、應急處置、質量監管和環保監督等全領域、各環節的標準應用。發揮青島儲能產業技術協同創新聯盟作用,引導和鼓勵企業、團體及有關單位主持或參與儲能相關的國家和行業標準制修訂工作,推動具有優勢的產品和技術加速轉化。根據國家新型儲能標準體系,結合我市儲能發展實際需要,適時制定與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相配套的地方標準,聚焦新能源配套儲能,探索開展儲能系統技術及并網性能要求等標準制訂,推進規模化儲能集群智慧調控和分布式聚合調控相關標準研究。結合新型儲能技術創新和應用場景拓展,統籌技術進步和標準應用的兼容度,兼顧地方標準的創新性和實用性。
(三)強化政策引導支持
1.健全“新能源+儲能”激勵機制。在新能源裝機占比高、系統調峰運行壓力大的區域,積極引導新能源電站以市場化方式配置新型儲能,對于按規定配套建設新型儲能或以共享模式落實新型儲能的新能源項目,結合儲能技術水平和系統效益,可考慮在項目立項、并網時序、系統調度運行安排、保障利用小時數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推動“新能源+儲能”模式健康有序發展。
2.合理疏導新型儲能成本。以支撐系統安全穩定高效運行為原則,合理確定電網側儲能的發展規模。保障調峰容量電源合理收益,加強電網側獨立儲能電站容量電價機制落實。科學評估新型儲能輸變電設施投資替代效益,強化鼓勵用戶側儲能發展的價格導向。按照國家和省有關部署,加強分時電價政策落實,充分利用峰谷價差,引導電力市場價格向用戶側傳導,為用戶側儲能發展創造空間。鼓勵采用儲能技術減少接入電力系統的增容投資,發揮儲能在減少配電網基礎設施投資上的積極作用。
3.聚力爭取上級政策扶持。積極申請國家首臺(套)技術裝備示范應用、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等國家政策支持,進一步加快新型儲能關鍵技術研究和裝備產業化。積極申報我省新型儲能示范項目,搶抓示范項目政策紅利,促進我市新型儲能規模化、可持續發展。
4.鼓勵創新發展先行先試。鼓勵相關市場主體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在構建新型儲能有序發展體制機制方面積極開拓創新、先行先試。各區(市)可結合當地實際,研究出臺相關支持政策和改革舉措,積極開展改革試點,在探索儲能技術路線、創新商業模式等基礎上,及時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和做法。
七、健全新型儲能市場機制
建立健全適應新型儲能發展的市場機制,加快融入全國和全省電力市場體系建設。明確新型儲能獨立市場主體地位,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創新新型儲能商業模式,探索共享儲能、云儲能、儲能聚合等商業模式應用。
(一)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加快完善市場機制,確立新型儲能獨立市場主體地位。積極參與國家和省電力市場準入條件、交易機制和技術標準等研究建立工作,推動新型儲能加快融入中長期交易、現貨和輔助服務等各類電力市場。有效發揮電力輔助服務市場的電力系統“調節器”作用,鼓勵新型儲能以獨立電站、儲能聚合商、虛擬電廠等多種形式參與輔助服務市場,推動新型儲能在削峰填谷、優化電能質量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進一步提升新能源消納水平和電力系統可靠性。
(二)創新商業發展模式
1.探索推廣共享儲能機制。鼓勵新能源電站以自建、租用或購買等形式配置儲能,發揮儲能“一站多用”的共享作用。鼓勵新能源企業與共享儲能電站簽訂租賃合同,經電網企業按程序認定后,按照規定安排相應裝機并網。納入我省示范名單的新型儲能項目,其容量可在全省范圍內共享使用,示范項目可租賃容量和新能源企業儲能需求容量按月度進行撮合交易。積極支持各類主體開展共享儲能、云儲能等創新商業模式的應用示范,試點建設共享儲能交易平臺和運營監控系統。
2.研究開展儲能聚合應用。鼓勵不間斷電源、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分布式新能源等分散式儲能設施的聚合利用,通過大規模分散小微主體聚合,發揮負荷削峰填谷作用,參與需求側響應,促進源網荷儲靈活高效協同互動。聚合利用電動汽車移動儲能資源,有序推進“車網協同”虛擬電廠建設,通過虛擬電廠實現規模化充放電資源有效集聚和靈活調控,提高分散資源聚合調控水平,提升電網調峰調頻、安全應急等響應能力。
3.開拓創新投資運營模式。有效發揮政府投資導向作用,以市場化方式優化資源配置,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鼓勵發電企業、獨立儲能運營商聯合投資新型儲能項目,通過市場化模式合理分配投資收益。建立健全社會資本建設新型儲能公平保障機制,營造公平開放市場環境,保障各方合法權益和應有利益。探索建立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試點示范項目協調運營、利益共享機制。
(三)鼓勵電力市場交易
1.鼓勵自主選擇參與電力市場。對于具備獨立計量、控制等技術條件,接入調度自動化系統可被電網監控和調度,符合相關標準規范和電力市場運營機構等有關要求,具有法人資格的新型儲能項目,可轉為獨立儲能,作為獨立主體參與電力市場。鼓勵以配建形式存在的新型儲能項目加快技術改造,在滿足同等技術條件和安全標準時,亦可轉為獨立儲能。支持配建新型儲能與所屬電源聯合參與電力市場。推動獨立儲能發揮移峰填谷和頂峰發電作用,積極參與電力市場配合電網調峰,其相應充電電量不承擔輸配電價和政府性基金及附加。
2.鼓勵新型儲能提供電力輔助服務。發揮新型儲能響應迅速、配置靈活等技術優勢,鼓勵獨立儲能按照《電力輔助服務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提供有功平衡服務、無功平衡服務和事故應急及恢復服務等輔助服務,積極在電力運行中發揮頂峰、調峰、調頻、爬坡、轉動慣量、黑啟動等多種作用,保障儲能提供電力輔助服務的合理收益,提升新型儲能總體利用水平,助力構建新型電力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