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云是典型的山區縣,素有中國“茭白之鄉”、“麻鴨之鄉”的美譽。近年來,縉云發揮生態優勢,打造“茭白-麻鴨共生”模式,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重疊加,打造共富樣本??N云“茭鴨共生”模式入選2022年《焦點訪談》之生態保護與修復的中國方案;縉云“茭鴨共生”模式作為中國山水工程典型案例,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COP 15)頒獎典禮上進行展示。
一是深挖傳承古法,推動綠色發展。茭鴨共育源于稻鴨共育,在縉云有著獨特且自然的歷史傳承,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追溯至清咸豐光緒年間??N云探索“茭白—麻鴨套養”環保農業發展模式,以水田為基礎,以茭白生產為重點,以家鴨野養為效益突破點,其中麻鴨以茭白田雜草、浮萍、害蟲為食,具有除草、防蟲、防止水體富營養化、凈化水質等作用,其有機排泄物亦可作為茭白生長的天然肥料,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態循環發展模式。目前,縉云縣推廣“茭鴨共生”模式1萬畝,實現每畝茭白田化肥減量7.8公斤、農藥減量22.4毫升,有效降低茭白面源污染。
二是采用生態防控,實現減排增效。推廣應用先進病蟲害防治技術,在主要茭白基地推廣應用
殺蟲燈、性誘劑、生物農藥等病蟲害生態調控技術,減少化學藥物防治次數和農藥用量,嚴格實施農藥管控制度,目前已推廣茭白綠色防控面積1萬余畝。同時,開展茭白葉發酵堆肥試驗,并通過茭白葉飼養藏香豬、制作食用菌基質、乳酸菌發酵制作青儲飼料等方式,破解茭白葉直接全量還田造成水質污染問題。
三是結合氫電耦合,助力低碳排放。農牧產業興旺帶來了豐富的茭白秸稈、鴨糞等生物質資源,縉云縣打造了水光氫生物質近零碳示范工程。該工程利用當地余量水電與屋頂光伏發電進行電解水制氫,將裕量“棄能”轉換成“氫能”,并與秸稈、鴨糞等發酵產生的沼氣發生反應,將沼氣中占比近五成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這一甲烷化過程能將沼氣的能效利用率從原本的55%左右提升至85%以上。示范工程建成以來,廢棄的茭白秸稈被重新利用,養殖場里成堆的鴨糞也變身成“香餑餑”。工程投運3個月以來,共計產出生物天然氣近1000標準立方米,氫氣約1萬標準立方米,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噸,實現所在基地的生產生活綠色用能全覆蓋。
原標題:麗水市縉云縣:生態保護與修復的中國方案之“茭鴨共生”模式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