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案例評審會遴選,數據管理主題,北京、山東等2個案例被評選為優秀案例,重慶、常州、成都等3個案例入選示范案例。下一步,將在2023年12月下旬于重慶組織現場頒發證書。
優秀案例導覽
北京建設基于區塊鏈的生態環境大數據共享融合系統,以應用為導向邊整合內外部數據資源邊提升數據高質量供給,并推動數據資源可信、安全、合規共享。
山東采用數據中臺技術構建互聯互通、共享共用的數據資源體系,打造“生態環境數據超市”,主動提供數據服務,有力支撐多類業務協同。
示范案例導覽
重慶串聯起一個中臺、一個中心、兩個體系、N 個應用的業務架構,對數據管理能力進行提檔升級,利用信息化技術支撐降本增效,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
常州利用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創新,搭建城市級生態環境數字底座,提升生態環境業務協同工作能力,有力支撐了精準治污。
成都按照 “三級平臺、五級應用、統一標準、全程閉環”的“王”字形運轉架構,形成標準統一、共享開放的數據中臺、技術中臺和統一業務應用體系。
優秀案例
北京市基于區塊鏈的生態環境大數據共享融合系統
北京市建設了可信生態
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構建“一入一出一庫一指南一辦法”的大數據管理體系架構,形成“大體量”匯聚、“多樣性”處理、“時效性”流動、“高質量”治理、“高價值”轉化、“強安全”防護的數據管理底座。
一是在“一入”方面建設多鏈協同架構,包括監測存證鏈、共享交換鏈和司法取證鏈。監測存證鏈用于智能感知設備數據的上鏈采集,實現數據保真、防止人為造假;共享交換鏈將數據資源目錄、數據申請、審批等行為上鏈,實現數據接入行為可追溯;司法存證鏈將相關環境訴訟證據上鏈,實現環境損害存證。
二是在“一出”方面建立“1+N”市區兩級數據可信安全共享交換網絡,1指市級交換節點,N指區級節點。綜合考慮數據安全分級、共享交換規模等,設計并實現了三種模式集成共享,一是針對環境部門自有及外部許可數據源,采用傳統數據共享交換方式;二是針對跨層級、地域、系統、部門、業務數據,構建基于區塊鏈的可信共享交換模式與機制;三是針對有隱私保護需求的數據源,采用數據可用不可見的隱私計算技術。
三是在“一庫”方面,實現對不同模態多源數據的整合、清洗、分層治理與存儲。引入深度學習、聚類檢測、異構圖神經網絡等人工智能算法,智能化提升數據的可用性、可靠性、融合度。
四是“一指南一辦法”指導系統研建結合。制定“生態環境大數據+”數據數據采集、處理、交換過程中的數據命名和編碼規范、數據接入規范。編制多源生態環境大數據規范管理體系架構指南,為大數據平臺構建、數據治理、數據管理等提供參考方案和管理方法。

山東省生態環境數據資源中心
山東省通過建設“生態環境數據超市”,構建起互聯互通、共享共用的數據資源體系。建立了省級數據向各市返還機制,數據服務變“市里向省里要”為“省里主動給”,有力支撐了各市生態環境部門用數據來決策、管理、服務。一是建設生態環境數據中臺。以省、市兩級監測數據為主,通過內部匯聚、部委回流、部門共享的 357 項數據資源,形成生態環境一本數據臺賬,對數據進行“一個入口”統一匯聚、“一個模式”統一治理、“一個出口”統一服務,實現數據資源的互聯互通,為共享共用打好基礎。二是打造“生態環境數據超市”實現共享共用。“數據超市”里既有實時監測數據的“生鮮區”,也有加工后數據產品的“百貨區”,同時還有能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定制區”,供各處室、單位和各市生態環境局共享共用,實現無條件共享數據直接獲取,有條件共享數據限時反饋,最大限度助力各級各部門用數據決策、管理、服務。三是實現16 類綜合業務協同。通過整合數據資源和組件式開發等方式,形成關于數據和應用的通用組件庫,沉淀可復用的功能模塊。基于數據中臺支撐能力形成了 16 類綜合業務協同功能,實現了業務應用系統的協同聯動和省市監測工作的上下貫通。
重慶市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
按照“按需歸集,應接盡接”的原則,推動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資源一體化管理,建立物理分散、邏輯集中、資源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資源池,具體包括一個中臺、一個中心、兩個體系、N 個應用。一個中臺,即生態環境監測數據中臺,包含實時區、管理區和治理區。實時區主要用于存儲業務實時性較高的數據,以準實時的方式將數據接入、清洗后進行數據共享、數據檢索。管理區包含主數據和管理數據,主數據保證數據的唯一性、可靠性,公共屬性數據保證中臺內部數據的統一、標準。治理區包含數據在不同層級之間的存儲、轉換、融合、拆分等操作,還包含數據的清洗、標準化。一個中心,即數據共享中心,以便捷的方式將數據從數據中臺中提供給內部、外部應用系統。可支持 API 共享、數據庫直連、數據文件方式進行共享。兩個體系,即標準規范體系和安全運維體系。建立了標準規范體系,并對數據中臺落地進行標準規范的檢查、校驗。建立了可靠的安全運維體系,有效保障跨層級、跨區域信息共享的規范與安全。N 個應用,基于數據中臺及體系創建的專題應用,圍繞大數據應用需求,通過深挖監測數據價值,探索新的應用模式,推動生態環境監測方式的創新、生態環境科學研判能力的提升以及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的完善。
常州市生態環境監測監控一體化平臺
常州市利用已構建的天地空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網絡,進行了智能化數據融合匯聚,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數據標準化管理體系與數據共享機制,構建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中心,實現了數據管理能力提檔升級與業務工作降本增效。一是規范物聯數據傳輸標準,建立了基于環境監測全要素的物聯統一數據感知規范,特別是梳理并建立了常州市污染物在線監控(監測)系統數據傳輸規范,統一了數據傳輸標準。同時考慮了縱向橫向擴展,實現了上下兼容,為實現環境監測全要素物聯智能感知體系奠定了基礎。二是建立數據質控引擎,綜合利用機器預審核、智能審核,搭建數據質控模型,完成數據智能質控和評價分析。將智能識別異常數據和人工審核相結合,對質控異常數據進行預警判別,自動形成質控運維檔案,全面提升自動監測數據質量。三是建立生態環境數據中心,依托全市統一的政務網絡和政務云,構建全市一體化生態環境大數據中心,推進數據資源的統一管理、調度和監管。四是通過建立污染源主數據實現了污染源全過程業務綜合管理,通過主數據建立、審批、分發等統一管理,打通污染源建設項目審批、排污許可、危廢管理、環境應急、排污監測、環境信訪、信用評價、清潔生產等多業務系統數據。實現一檔式管理,支撐污染源監管。
成都市智慧生態環境系統
成都市圍繞“高效處置一件事”,以“只建一個系統”為愿景,著力推進智慧生態環境統一規劃、分部實施,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數字化能力。一是以中臺技術推動業務應用快速集約開發,通過建設生態環境數據中臺和技術中臺,打造數據統一服務、業務快速響應開發的數智底座,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業務應用集約建設。二是創新以“一圖一表一流程”為核心重塑業務管理體系,通過“一圖一表一流程”,實現數據集成、業用集成、調度集成、決策集成,打造數據管理閉環和業務處置閉環。三是以國產化環境開發推動業務應用安全可控,在智慧生態環境的建設過程中,立足于打造自主、安全、可控的智慧生態環境應用,在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瀏覽器等方面,全面采用國產自主品牌,推動智慧生態環境業務應用的安全可控。
原標題: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數據管理”案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