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市環境衛生專項規劃(2021—2035)批后公布
《嘉興市環境衛生專項規劃(2021—2035)》已于2023年11月24日經嘉興市人民政府(嘉政發函〔2023〕23號)批準,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和《浙江省城鄉規劃條例》有關條文的規定,現予以公布。
附件:《嘉興市環境衛生專項規劃(2021—2035)》公告文件.doc
嘉興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2023年12月4日
《嘉興市環境衛生專項規劃(2021—2035)》公告文件
一、規劃背景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環境衛生作為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城鄉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保障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環節。“十四五”時期乃至2035年是嘉興市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市、打造綠色低碳循環城市標桿的關鍵時期,由此對環境衛生的發展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在當前國土空間規劃強調土地集約、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亟需編制嘉興市環境衛生專項規劃,對生活垃圾及其他固廢分流分類體系進行科學預測和合理規劃,將配套設施納入嘉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為打造現代化環衛體系做好戰略謀劃。
二、規劃范圍和期限
規劃范圍為嘉興市域范圍,規劃重點為嘉興市區范圍,對下轄縣市提出行業指導。
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其中近期至2025年。
三、規劃原則和理念
(一)綠色生態、減量利用:著眼于綠色生態、節能減排,積極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
(二)技術創新、安全韌性:以適用、先進和安全為原則,推進各類固廢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技術的創新與產業化應用。
(三)現代智慧、精細智治:在整體智治背景下,推進全域環衛管理治理現代化、智慧化,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和環衛服務效率。
(四)因地制宜、城鄉一體:依據嘉興市的發展要求和功能定位,統籌城鄉的差距及需求,推進城鄉一體,形成科學、合理、完整的環衛設施系統布局。
四、規劃目標
以“綠色低碳、生態循環”為引領,以固廢治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和環衛管理現代化、智慧化、精細化為指導,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體系以及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園林垃圾和廢舊商品資源循環利用體系,科學布局環衛設施,構建數字環衛管理體系,建成與長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上海大都市圈專業性全球城市相匹配的“秀外慧中”的嘉興特色環衛體系。至2035年,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浙江省統計口徑)達到100%,原生生活垃圾實現零填埋,數字(智慧)環衛覆蓋率達到100%。
五、生活垃圾收運處理規劃
生活垃圾轉運:以“城鄉一體化、建設標準化、用地集約化、功能協同化、運營綠色化、作業智慧化”為發展方向,其中市區形成以中型綜合轉運站集中轉運為主、小型普通轉運站分散轉運為輔的收運模式。
生活垃圾處理:近期以焚燒發電處理為主,根據垃圾分類要求,推進易腐垃圾生化處理、可回收物資源化利用、有害垃圾安全處置,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和存量垃圾填埋場整治;遠期推進生活垃圾處理新技術探索和垃圾再生產品應用推廣。市域各處理設施形成應急保障機制,統籌協調各地應急期間的垃圾處置。
六、其他固廢收運處理規劃
建筑垃圾:強化源頭減量,規范收集運輸,推進資源化利用,市場消納與政府托底相結合,提升現有處置能力水平。其中市區保留現狀南湖區和秀洲區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南湖區設置 2處渣土消納場,秀洲區設置5處(其中2處集中式)渣土消納場,下轄縣市應根據各自需求設置渣土消納場。
廢舊商品:市區保留現狀3座分揀中心,新建6座鎮級分揀中心,對廢舊商品進行集中分類、挑選、破碎、切割、打包等處理和交易。鎮級分揀中心宜結合鎮級轉運站設置。下轄縣市參照市區設置廢舊商品回收中心。
大件垃圾:市域近、遠期產生量約為160噸/日、290噸/日,其中市區近、遠期產生量約為45噸/日、95噸/日。市區新建1座大件垃圾處理設施,近、遠期規模分別為50噸/日、100噸/日,下轄縣市各自設置大件垃圾處理設施。
園林垃圾:以就地處理和集中處理相結合的方式,景區、林場等產生的園林垃圾以就地處理為主,由責任單位設置處置設施,公共綠地、居住區及單位園林垃圾等產生的園林垃圾,設置集中的資源化利用設施。保留市區現狀2處園林垃圾處理設施,下轄縣市各自設置。
人糞便:嘉興市域糞便清運量為720噸/日,其中市區約為 300噸/日,市區現狀糞便處理設施擬近期遷建,嘉善縣、海鹽縣、海寧市、平湖市均保留現狀糞便處理設施,桐鄉市結合生活污水處理新建糞便預處理設施。
七、其他環衛設施規劃
公共廁所(驛站):公共廁所以附屬式公廁為主,獨立式公廁為輔,移動式公廁為補充,并鼓勵社會公廁對外開放。市區保留現有428座環衛公廁,對于部分公廁進行升級改造,升級為禾城驛·溫暖嘉,推進驛站共建共享,新建公廁等級達到二類及以上標準。加大高鐵新城等規劃人口密度較高的新城區域應新建公廁力度,持續鼓勵引導社會公廁和公建配套公廁對外開放,提高共享水平。將全市公廁全部納入智慧化管理系統,實現一張網管理,提升管理服務水平。下轄縣市參照市區標準完善公廁布局,提升公廁服務水平。
環衛停車場:環衛停車場結合新建轉運站與環衛基地進行設置,可考慮采用立體式停車場,同時也可充分利用地下和高架道路下空間設置環衛停車場。市區環衛停車場近、遠期面積需求分別為74000平方米、90000平方米。市區保留現有自有的環衛停車用地,近期新建/改建2座、遠期8座。鎮區近期保留現狀環衛停車場,遠期結合鎮級轉運站等設施適時集約建設、提標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