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陜西省生態環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生態環境領域法規與標準建設工作情況。發布會上有哪些精彩問答,鹮鹮帶你來盤點~
最近,省生態環境廳出臺了《陜西省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基準(2023年版)》,請介紹一下新修訂的《基準》有哪些特點?
省生態環境廳法規與標準處一級主任科員馬林:
為進一步保護企業合法權益,推動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我廳深入開展“三個年”活動,全面實施柔性執法和包容審慎監管,持續提升生態環境監管的精度、力度和溫度。新修訂的《基準》根據《行政處罰法》對行政處罰從輕減輕及不予處罰情形的規定及落實“營商環境突破年”活動要求,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將“違法行為當事人經濟承受能力”納入裁量因素
針對實際執法中存在的對于小微企業和降檔處罰后仍然過重的情況,在第八條中明確可突破裁量基準進行處罰,但應當經過案件辦理機關集體審議決定,并在案卷中附具理由、案件集體討論筆錄和證據材料,在賦予執法人員自由裁量權的基礎上保證依法行政。
二是:對裁量因子進行了優化
針對基層執法過程中反饋的適用問題,修改了與實際操作不相適應的裁量因素。如原“利用滲井、滲坑、裂隙、溶洞,私設暗管,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水污染防治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的”違法行為,在執法過程中的裁量因素過于籠統,此次修訂后的《基準》將該違法行為拆分成三項,使執法過程中處罰裁量因素更符合實際,分別為:利用滲井、滲坑、裂隙、溶洞,私設暗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的;通過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的;通過不正常運行水污染防治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的。同時,為保證對企業的處罰合法、合理,結合執法實際,對部分處罰的起罰點進行調整,如“轉移固體廢物出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利用未報備案的行為”,裁量的數量從2-20噸調整至50-5000噸。
三是:對首違不罰和輕微,免罰情形進行了明確
細化了10種初次違法且危害后果輕微并及時改正可以不予處罰的情形,分別是:
(一)建設項目未依法備案環境影響登記表,經現場檢查指出后于5日內按要求完成備案的;
(二)因突發故障等非主觀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等因素導致污染防治設施不正常運行,24小時內及時報告并采取停、限產和應急污染治理措施減少污染物排放,日均值未超標或未造成明顯環境污染后果的;
(三)超標排放水污染物,日均值超標倍數小于0.1倍的;超標排放大氣污染物,小時均值超標倍數小于0.1倍的;超過國家和本省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在 1 分貝以內的;
(四)涉及民生、公共利益或生產安全等需要無法實施停產,因設施故障、維修等原因導致污染防治設施不正常運行,但提前書面報告并采取減緩措施減少污染物排放的;
(五)未密閉易產生揚塵的物料,或者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揚塵污染,未造成明顯環境污染后果,經現場檢查指出后及時完成整改的;
(六)不正常使用焊煙收集處理設施,焊機不超2臺,經現場檢查指出后當日完成整改的;
(七)對生產設施、設備維修實施刷漆補漆(如防銹蝕)或者焊接(維修部件)等不屬于生產工藝、工序或者工段中的偶發性行為,未按照要求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未造成明顯環境污染后果,經現場檢查指出后立即停止作業的;
(八)企業未及時開展自行監測,在1個月內及時改正的;
(九)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等物料,未采取防燃措施的,未造成明顯環境污染后果,經現場檢查指出后及時完成整改的;
(十)其他初次違法且危害后果輕微并及時改正的。
規定了對適用不予處罰情形的案件,應當在執法檔案中附具理由和證據材料。同時明確了市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可以根據情況補充本地區適用初次違法且危害后果輕微并及時改正不予處罰清單,并及時向社會公布實施。
明確了5種違法行為輕微并及時改正不予行政處罰的情形,分別是:
(一)未設置或者未規范設置危險廢物識別標志等危險廢物管理不規范行為,經現場檢查指出后立即完成整改的;不規范貯存危險廢物,數量小于0.1噸,經現場檢查指出后及時完成整改的,且未污染外環境的;露天堆放一般工業固廢,占地面積小于100平方米,經現場檢查指出后及時完成整改的,且未污染外環境的;
(二)污染物產生量、排放量和對環境的影響都很小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填報排污登記表沒有填報,在檢查之日起5日內完成填報的;
(三)未按照排污許可證規定提交排污許可證執行報告,在檢查之日起5日內完成提交的;
(四)重點排污單位、納入披露名單的企業環境信息未及時公開或者公開內容不全,在檢查之日起5日內完成整改的(不含公開內容弄虛作假行為);
(五)其他違法行為輕微并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后果的。這些規定充分體現了堅持寬嚴相濟、法理相容,讓執法既有力度又有溫度,彰顯了柔性執法的理念,更好地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推動企業自覺履行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體責任。
原標題:聚焦發布會丨新修訂的《陜西省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基準(2023年版)》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