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園區基本情況簡介
嘉興南湖高新區化工園(原嘉興南湖化工集聚區)位于嘉興市南湖區大橋鎮,2020年列入浙江省化工園區(集聚區)培育名單,2023年3月通過省級認定,園區面積146公頃,處在嘉興G60科創走廊的核心產業節點上,是南湖區重點產業戰略平臺之一。
園區規劃形成“兩軸兩區” 的空間結構和“1+1”的“一主一副”產業發展方向,即以紫宇路和永敘路發展軸形成新材料化工轉型區和高端生物醫藥產業區,重點聚焦發展生物醫藥,適當發展化學藥、原料藥,促進化工集聚區有機轉型,優化提升發展現狀化工新材料等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精細化工。
園區內現有用地企業34家,包括化工企業15家,危險品運輸企業2家,環保配套企業2家,一般工貿企業15家,廢水排放總量約70萬噸/年。2019年,園區完成“污水零直排區”建設,企業內建有獨立的雨污分流系統,生活污水和雨水實行清污分流、分質分流,化工企業生產廢水已完成明管化改造,生活污水明管化改造有序推進中。2023年,開展標桿園區建設,根據計劃,廢水于本年度內全部接入新建的南湖工業污水處理廠。
二、案例典型做法
園區實施“污水零直排”標桿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水污染多級化防控體系組合聯動創建模式,致力打造工業污水處理廠“近零碳”項目和減排項目減碳量碳中和引領行動機制創新等標志性成果,力爭在全市全省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減污降碳南湖經驗。
(一)污水收集處理精細化
園區化工企業原生產廢水經預處理后由嘉興市聯合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收集管網以重力流污水管網為主框架收集園區內部企業污水、以壓力流污水管網輔助收集園區外圍企業污水。為減輕聯合污水處理廠負荷,分流其收集處理的南湖區工業污水,進一步改善出水水質,提升園區“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成效,于2022年啟動南湖工業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將園區內化工廢水從城鎮污水處理廠退出,通過新建的工業廢水壓力管道,實現專管輸送、專類處理,同時,補齊南湖區缺少工業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的“短板”,推動嘉興市域內工業園區污水“零排放”。
同時,高起點打造南湖工業污水處理廠“近零碳”示范工程,以多能互補(光、生物質能、儲能以及綠電交易等)綜合能源利用為主要手段,生物質能綜合利用(沼氣焚燒項目)實現直接降碳,年生產綠電534.1萬千瓦時,年減少CO2排放5732.28噸,提供蒸汽約1000噸左右用于內部供給;分布式光伏發電進行間接降碳,年生產綠電18.29萬千瓦時,年減少CO2排放196.29噸,同步開展綠電交易,實現100%綠電的“零碳”工廠;設備裝備升級助力全面降碳,調整定額電機為變頻電機以提升設備節能系數,對產品設定整機能耗系數考核以確保生命周期內設備能效不顯著降低,并調整設備材質,有效延長設備使用年限。
(二)環境管理數字化
園區已搭建智慧化管理平臺,該平臺集日常管理、監測監控、預測預警、應急聯動等功能為一體,包括企業基本數據、企業安全風險四色分布、實時道路監控及危化品車輛軌跡查詢、應急救援力量、特種設備情況、環保實時監測與報警、重大危險源報警與可燃有毒氣體報警等七大功能模塊。
2023年,結合標桿園區建設任務,以28個雨水排放口監測設備、2個市政關鍵節點雨水監測設備、2個河道水質監測站組成水質自動監測網,構建一套展示可視化、運維信息化和監管數字化的水質監管網絡,進一步優化平臺功能模塊,收集分析管網、排放口及河道監測設備數據以提升智能感知能力,健全基礎數據整合、共享機制,實現“源—網—廠—口—河”全流程線上監管。
(三)風險防控信息化
主要企業雨水排放口和市政關鍵節點的排水管渠及其附屬構筑物(窨井)內設置流量+pH+電導率+截斷閥啟停電位感知監測設備30套,其中企業雨水排放口28套,市政關鍵節點2套,實時監測溫度、液位、pH值、電導率等指標,數據越限自動報警并將信息傳至園區智慧化管理平臺,可遠端控制截止閥,為管理部門及企業人員提供充足時間現場核查具體情況,為園區雨水和污水的排放監管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避免受污染的雨水流入市政雨水管道和河道。
主要河道吳家港西、西太平橋港各建設1個無人值守、實時監控的水質自動監測站,通過現代
傳感器、自動控制和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水體的化學和物理變化,獲取連續在線的水質監測數據(溫度、電導率、pH值、氨氮、溶解氧、化學需氧量等),實現數據的遠傳和分析。
園區主要道路(明新路、常祖路、紫宇路)污水壓力管選取部分點位設置壓力監測系統,遠程監測各個管網的壓力、流量情況,保障污水管網壓力平衡和流量穩定,及時發現和預測爆管事故、管網故障,提高維護效率、降低損失、保障輸水安全。
基于園區整體情況,針對可能的突發水環境事件,以空間換時間,實現事故廢水收集、轉運、處置100%,有效防止水污染事故的發生,于2022年啟動化工園區(化工集聚區)事故廢水防控系統建設,通過建立完善的生產廢水、清凈下水、雨水(初、后期)事故消防廢水等切換、排放系統,分三級把關(即事故廢水不出企業,事故廢水儲存在企業事故應急池內;事故廢水不出園區,事故廢水儲存在園區公共應急設施;事故廢水不進入河流流域,充分利用園區現有河道,形成“水環境安全緩沖區”,避免事故廢水不進入園區外重要敏感水體),有效防止水污染事故的發生。
三、效益分析
實現檔案管理電子化。通過標桿園區建設,形成環保管理“一張圖”、企業管理“一份清單”、排水設施“一份檔案”,與天地圖、GIS地圖等相互結合,實現檔案的信息化、電子化管理。
實現監管全程化。通過30套感知監測設備安裝、2個河道監控監測站建設及數據遠傳分析,形成一套完整的園區數字化監控系統,實現企業廢水收集處理監管、雨水排放智能監管、管網狀態智能監管、河道水體智能監管等。
實現“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技術和管理模式雙優化。結合園區智慧化平臺以及高標準、高質量的管理模式,提升“污水零直排區”的建設水準,成為高標準、優建設的“代名詞”,通過園區的示范標桿作用,輻射帶動周邊企業、工業園區、生活小區雨污水管網提升改造。
來源 | 生態嘉興
編輯 | 葛旭 審核 | 丁正位
原標題:污水管網改造提升 | 嘉興:南湖高新區化工園減污降碳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