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背景下,氫氣被認為是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之一,國際能源署預估到2050年全球制氫系統消耗淡水將達到121億立方米。專家則認為,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氫礦,從大海中取氫是未來氫能發展的重要方向。不過,海水復雜組分引起的毒性和腐蝕性等問題,讓海水直接電解制氫近半個世紀以來一直停留在實驗室階段。
在此背景下,中石化、中海油、國家能源集團等央企能源巨頭紛紛布局海水制氫業務,以期待取得新的突破。
中海油
2022年4月13日,中國海油正式成立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分公司,新能源分公司的主要業務為依托海洋資源,探索海上風電制氫及儲運一體化等差異化氫能綜合技術,推進油氣產業與新能源產業一體化協同發展。
2024年3月,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與西南石油大學、中國海油、航天科工、北京化工大學、中科院寧波材料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多家單位共同申報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氫能技術”重點專項項目“兆瓦級抗波動直接電解海水制氫關鍵技術研究與裝備集成應用”獲得科技部立項。這是科技部立項的第一個直接電解海水制氫共性技術類項目。
東方電氣
2022年12月16日,東方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東方電氣(福建)創新研究院有限公司與深圳大學、四川大學謝和平院士團隊,共同簽署了“海水無淡化原位直接電解制氫原創技術中試和產業化推廣應用”四方合作協議。
為適應海洋不可控臺風浪,基于全新原理的拓展模型及調控系統,謝和平院士其研究團隊與東方電氣集團聯合設計了漂浮式海水制氫平臺。2023年5月,團隊在福建省福清市興化灣進行的1.2Nm³/h海水原位直接電解制氫成功海試,打造了全球首個海上風電海水直接電解制氫技術示范工程。
2024年3月,東方氫能組織召開了課題啟動會暨開題報告會,聚焦海上風電產業、海風制氫產業、技術路徑與經濟性、可持續運營商業模式、產業政策等五大方面開展研究,將為充分利用海洋能源、發掘我國海上風電制氫產業潛力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國家能源集團
2023年8月,國家能源集團海南電力發布《海南公司樂東公司電解海水制氫中試階段平臺建設及工藝研發項目技術開發項目競爭性談判結果公告》,項目中標供應商為海南大學。
2024年3月,中國船級社(CCS)為國家能源集團氫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及煙臺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聯合研發的“一站式海上綠色氫醇氨生產作業系統”頒發了原則性認可(AIP)證書。
2024年4月,國家能源集團國華投資氫能公司與煙臺中集來福士,在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舉行了海洋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及海上新能源制氫與綜合利用研究的海洋綠氫合成氨醇一體化成套設備合同的簽約儀式。
中石化
2023年9月,大連中石化物資裝備有限公司中國石化氫能重點實驗室發布招標公告,計劃采購1套10m³/h海水直接電解制氫實驗裝置。該項目中標企業為撫順正陽石化設備制造有限公司。
2024年3月14日,中石化銷研院前往天津石化研究院調研“海水直接電解制氫技術”項目。天津石化詳細講解了項目的選題背景、技術攻關、合作團隊和技術展望等內容,表示該項目目前已完成實驗室小試,計劃在近期開展中試。天津石化具有東臨靠海的地理位置優勢,推動海水制氫,能有效帶動綠氫產業鏈的發展。
中石油
2023年10月,東福院與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簽署項目合作協議,將無淡化海水原位直接電解制氫技術應用于長慶油田。項目未來探索將海水制氫技術拓展到節能環保領域,為石化廢水、煉鋼廢水等工業廢水制氫提供路線參考。
資料來源:東方電氣、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國家能源集團等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