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昆明市政府印發《滇池流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實施方案(2024-2028年)》,《方案》的出臺,開啟了滇池流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之路。
昆明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及市政府2022年工作報告中均提出將滇池打造成“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的重要目標。2023年,昆明市成立了滇池流域及陽宗海流域生態產品價值(GEP)核算工作領導小組,開展滇池流域GEP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研究,建立了云南省首家GEP 統計報表與可視化自動核算平臺,完成滇池、陽宗海流域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報告的編制。2024年1月,昆明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關于深入推進昆明市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的決議》,進一步強調了開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和滇池流域“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工作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昆明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按照云南省“3815”戰略發展目標,深入落實“強省會”行動,著力打造“六個春城”,以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堅持生態優先的前提下作出了把滇池流域打造成為“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的工作部署。《實施方案》以滇池沿岸生態保護緩沖區為核心,輻射到城市公園及重要生態保護區域為實施范圍,圍繞深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科學內涵和實踐探索,總結滇池流域“兩山”實踐歷程與成效,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典型案例。
針對滇池流域“兩山”轉化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明確了下階段滇池流域“兩山”建設的目標、重點任務和重大工程,力爭經過5年時間,到2028年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雙向轉化,讓群眾共享生態紅利、自覺保護滇池水生態環境,形成“兩山”文化滇池品牌,推動全流域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真正走出一條“高原湖泊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綠水青山、山水田城生金銀”的“兩山”實踐創新之路。使滇池真正成為“魅力四射的高原明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錦繡春城”,為云南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貢獻昆明力量。
滇池流域“兩山”轉化的五個典型案例
案例1 法治護航 有機升級:松華壩水源區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松華壩水源保護區立足“城市飲用水源保護區”功能定位,以“水源保護”為核心,通過地方立法,建立了城市飲用水源保護長效機制;依托水源區生態優勢,精心謀劃、高位統籌,主動引入對環境質量要求高、注重優質生態感受的生態敏感類產業,發展環水有機蔬菜種植,以“平臺公司+龍頭企業+合作社”的合作模式發展生態農業,積極開展試點示范,打造出國家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鐵沖模式”,護水源促發展,將“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直接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高質量發展優勢。
案例2 四退三還 文旅集聚:打造最美高原湖泊生態緩沖帶。滇池沿岸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水陸統籌、區域聯動的發展原則,以滇池沿岸建設“大生態、大濕地、大景區”為指導。以滇池沿岸美麗鄉村建設為基礎,整合優質生態資源為核心,在“有優質生態資源的地方”嵌入“新經濟 ”,探索出一條“兩山”轉化“生態+新經濟”模式,全面提升滇池沿岸生態“顏值”、產業“綠值”和生態“價值”,打造出最美高原湖泊生態緩沖帶。
案例3 花鳥魚城 和諧共生:造就全球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滇池治理形成了“科學治滇、系統治滇、集約治滇、依法治滇”的精準治滇新思路,實現了從點源污染治理到流域系統治理,從單一治污向污染治理與生態恢復并重成效明顯。通過人退湖進、休養生息,滇池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的“產床”。伴隨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成效初現,滇池流域立足獨有資源優勢,創新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擦亮了滇池旅游的生態底色,充分展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為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提供了“滇池經驗”。
案例4 不負春城不負花:鑄就“亞洲花都”金斗南。斗南花卉產業已形成完整的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發展的產業體系,探索出了一條點綠成金的“兩山”轉化“生態+復合產業”模式。形成了以斗南花卉市場的交易為核心,全省花卉種植為支撐的產業格局,完成了由“種植生產型”向“市場服務型”的華麗轉變。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斗南花卉產業的發展路徑和成功經驗為那些充分利用所在區域的氣候優勢,因地制宜選擇和發展相關產業,實現氣候資源生金銀的“兩山”實踐創新提供了“春城樣板”。
案例5 地理標志 都市驅動:“呈貢寶珠梨”成就萬溪沖社區振興。呈貢區萬溪沖社區積極探索城鄉協同與近郊農業發展路徑,以地理標志產品“呈貢寶珠梨”保護為抓手,在傳承保護寶珠梨文化產業資源、提升寶珠梨品牌價值以及依托“梨”元素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等多領域全面加強寶珠梨的保護,探索出了一條都市驅動、電商、農旅融合的寶珠梨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帶動周邊社區,讓越來越多的鄉村走出發展新路子。呈貢區萬溪沖的鄉村振興新發展模式,為城市近郊農村的傳統農業轉型升級提供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經驗。
來源:昆明生態環境局生態文明建設處
原標題:《滇池流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實施方案》印發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