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是“無廢城市”建設的主戰場之一,是“無廢城市”建設的重要細胞工程,其中黎明固體廢物資源化再利用園區成功創建上海市首批零碳創建園區及浦東新區區級特色產業園區。
“浦發·零碳綠谷”位于浦東新區曹路鎮,占地約1200畝,是以處理浦東新區固體廢棄物為目標建設的一個現代化生態產業園,包括上海黎明資源再利用有限公司、黎明有機質固廢處置廠(一、二期)、黎明建筑裝潢垃圾資源化處置廠、黎明沼氣發電廠、黎明滲濾液處理廠、應急生活垃圾填埋場(已封場)、黎明
新能源、黎明智算中心(在建)等。整個園區內資源共享、物流暢通、景觀互補、智能環保,實現了“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科學協同。
主要做法
分類處置,鞏固生活垃圾“零填埋”
上海黎明資源再利用有限公司投產至今已逾10年,在維持生產穩定的基礎上,目前正在積極研究開展飛灰資源化利用、煙氣提標改造及一般工業固廢摻燒等業務,進一步提升自身固廢處置和資源化利用能力。近年來,上海市垃圾分類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廣大居民養成了良好的干、濕垃圾分類投放習慣,對生活垃圾末端處置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黎明有機質固廢處置廠自投產至今始終保持高效、穩定的生產運行,并積極開展厭氧發酵提質增效、沼渣/廚余固渣低碳高值化利用等課題研究及技術轉化工作,為浦東地區濕垃圾處置提供有力保障。同時,為確保落實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應急生活垃圾填埋場(黎明填埋場一、二期工程)分別于2010年和2015年停止垃圾填埋并實施封場,已實現雨污分流、污水收集處理、封場覆膜和綠化種植,成為“浦發·零碳綠谷”的中心綠地。
鞏固業務,推進建裝垃圾再利用
黎明建筑裝潢垃圾資源化處置廠通過開展原生垃圾機械預處理技改工作,取消前道人工分揀,實現了更安全、更高效的原生裝修垃圾自動分揀處置。主動開展新課題研究,目前已完成骨料制磚、自密實填筑料等課題及小試,多方面減輕骨料滯銷積壓對前端生產的影響。通過“走出去”的形式參與行業調研交流,與監管公司、浦東設計院組成專題小組,參編自密實填筑材料類地標一份、團標兩份,積極推進再生骨料資源化利用,項目同時獲得廢棄混凝土處置資質,進一步提高再生骨料品質及資源化產品種類,多元化穩定末端出料。
助力農業農村,探索農廢處置新模式
為全面推進浦東新區廢舊農膜、農藥包裝、秸稈等農業廢棄物污染防治體制建設,上海黎明資源再利用有限公司通過農膜廢棄物與生活垃圾協同處置系統,利用農膜廢棄物高熱值特性將其轉化為熱能、電力,真正實現廢棄物循環利用,構建新型
再生資源回收體系農膜處置能力約2000噸/年。
近年來,園區積極推動農林垃圾收集及資源化利用,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園區連續三年開展水稻秸稈資源化利用,并于2024年7月通過浦東新區秸稈綜合利用示范縣驗收工作,同期獲得農業農村部“全國秸稈綜合利用展示基地”稱號。今年,園區將進一步豐富水稻秸稈綜合利用場景。在綠化垃圾處置方面,目前已建成黎明園區和大團鎮兩處綠化垃圾收儲點。已完成浦東新區園林綠化來源摸排,持續推進道路、小區和林帶綠化樹枝的收集工作,積極爭取園林綠化垃圾生物質氣化供熱項目的落地。園區目前園林廢棄物處理產能可達15000噸/年,秸稈處理產能約6000噸/年。
拓展業務,打造“零碳”特色產業園
“浦發·零碳綠谷”自2022年起不斷培育園區新動能,構筑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優勢,充分發揮以點帶面示范作用,引領區域綠色低碳發展。園區從固廢綜合處置逐步切入光伏、供熱、儲能、智算中心、氫能等新能源領域,形成多元化業務布局,在園區內構建了“能源供給、能源利用、能源管理”的綠色能源產業鏈,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新能源”的研究,目前已在園區完成建設8.87MW分布式光伏和40t/h區域供熱管網,整個園區綠色能源占比達到93.7%。在建的東線供熱管網二期和黎明智算中心均會在今年年內投用。園區通過強化技術創新、工藝優化、智慧管理和區域協同,在逐步減少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的同時,穩步提升園區的資源化再利用的效率和水平,實現區域的減污降碳和循環利用,助力浦東新區打造固體廢物資源化再利用樣板。
同時,園區在原有規劃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浦發·零碳綠谷”特色園區總體發展目標和功能定位,組織編制了《浦發·零碳綠谷特色產業園區產業規劃》,聚焦固廢資源化、新能源及智算領域,突出綠色低碳主題,勾勒新時代發展宏偉藍圖。
與時俱進,跟進綠電交易新秩序
根據《上海市綠色電力交易實施方案》,“浦發·零碳綠谷”積極參與綠電交易,推動綠電市場化交易模式。截至2025年1月,完成綠電交易約2006萬度,占發電量77%,售出綠色電力證書(GEC)約20067張,收回國家補貼89.2萬元,實現電能高效利用、就地消納,大量減少電能輸送損耗。
科技引領,打造園區創新強引擎
“浦發·零碳綠谷”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積極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助力園區高質量發展。園區積極同上海交大、同濟大學等高校及院所開展固廢資源化等領域科研合作,與華師大、中科院等共建有上海市有機固廢生物轉化工程技術中心,在上一輪中心評估中獲得優秀成績。
截至目前,園區先后承擔市區兩級及企業科研課題20余項,實施技術升級改造項目30余項,累計提出國家專利申請99項,獲授權實用新型及發明專利共計66項,在中英文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近五年,通過實施技術改造項目,園區累計實現2.34萬噸CO2減排。
園區高度注重人才梯隊建設,已培養高級技術人才20余名,中級技術人員50余名,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此外,園區內部實驗室已通過CNAS(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及上海市建筑工程檢測行業協會企業內部實驗室體系認證,為企業提供高標準的研發和檢測平臺,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應用。
主要成效
近年來,“浦發·零碳綠谷”在綠色產業、智能算力、建筑裝潢垃圾資源化利用、濕垃圾資源化新工藝及產品標準研究制定、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與嘗試,成效明顯、成果豐碩,為推動浦東新區“無廢城市”建設、提升固體廢物資源化再利用效率和水平做出了貢獻,切實提高了浦東新區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碳減排效益,在浦東新區走出了一條有特色的固廢資源化再利用高質量發展新路,引領帶動浦東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園區的努力獲得了市、區兩級的認可,并在2023年成功獲評上海市“零碳創建園區”和浦東新區“特色產業園區”。
特色亮點
光伏建設,打開能源利用新局面
“浦發·零碳綠谷”充分利用閑置廠房屋面、填埋場“廢地”資源,統籌規劃光伏發電設施布局,分期開展建設工作。目前共完成黎明有機質
固廢處理廠、黎明裝潢垃圾資源化處置廠以及黎明填埋場一期光伏項目,總裝機容量達到8.87MW。
供能增效,打造能源利用新架構
“浦發·零碳綠谷”采用“光伏+風電+儲能+可調負荷”一站式微網架構,實現全天候能源資源精準調控,提升綠色電力本地消納水平及能源供應穩定性。
蒸汽供熱,保障區域供熱硬需求
東線供熱管網是“浦發·零碳綠谷”進一步推進熱電聯供布局,提高企業能源利用效率的關鍵一步。一期項目起點為上海黎明資源再利用有限公司能源中心,終點為向陽工業區,管路全長約3.6km,全程架空敷設,一期2024年供熱量約6.1萬噸。東線供熱管網二期項目預計在2025年一季度完成并投用。
綠能供應,開拓智算中心新征程
依托豐富的可再生能源稟賦優勢,園區企業——黎明資源前瞻布局,著眼填補新區算力缺口,全力推動數字經濟和生物質能深度融合,創新實踐“100%可再生能源+智算中心”零碳示范特色樣板。項目總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設計總功率18MW,配置由48kW液冷及12kW風冷機柜,滿足通算+智算的全場景應用。項目將“廠內綠電”、“光伏+儲能”、“溴化鋰制冷技術”、“LNG余冷技術”等綠色低碳技術應用落地,可大幅度降低電能使用效率(PUE),力爭成為上海最低碳排放和最低PUE的智算中心標桿,實現社會和經濟雙收益。本項目于2024年7月開工建設,計劃于2025年10月具備交付條件。
科普惠民,奏響綠色環保主旋律
“浦發·零碳綠谷”充分利用上海黎明固體廢棄物處理科普教育基地及上海市青少年創新實驗室等平臺,承擔宣傳環保理念、推廣科普教育工作的社會責任。積極面向社會普及垃圾焚燒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環保理念,培養青少年的創新意識,做好科普宣傳,為群眾答疑解惑、講解垃圾分類和資源再利用等知識,受到群眾的廣泛好評。園區自2016年向公眾開放以來,接待了672批次、15500多人次的參觀隊伍,這些人中除來自同行業內的人士外,還有許多諸如社區居民、企業職工、中小學生等參觀者。
原標題:無廢城市|區級“無廢細胞”典型案例⑥:浦發·零碳綠谷—黎明固體廢物資源化再利用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