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氣體減排交易中心是溫室氣體減排量的主要交易場所,國際上通常將這些經核證的溫室氣體減排量稱作碳信用(carbon credit)。根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目前全球有超過40個碳信用機制,除了國際氣候協定下的清潔發展機制(CDM)以及《巴黎協定》第6.4條機制外,還有十余種獨立碳信用機制,包括核證碳減排標準(VCS)、黃金標準、美國碳登記(ACR)以及其他區域性或行業特定的碳信用機制;以及35個政府碳信用機制,包括中國的CCER以及北京、福建、重慶等地的自愿減排機制[1]。規模龐大且差異化的碳信用機制創造了大量的碳信用交易需求,因此國際上衍生出了一大批溫室氣體減排交易中心,分別聚焦國際、區域以及特殊創新形式的碳信用交易,形成了差異化的發展路徑和業務模式。本研究系列將分為上下兩篇,分別聚焦全球性交易中心、區域性交易中心以及其他創新交易平臺,分析不同類型交易中心的發展經驗。本文重點分析區域性及其他創新性溫室氣體減排交易中心。
一、區域性及其他創新性溫室氣體減排交易中心概覽
在全球溫室氣體減排市場體系中,除上篇所述的國際自愿減排交易中心外,區域性交易中心和創新型交易平臺因其靈活性、針對性和技術創新等優勢,正日益成為碳信用市場發展的重要力量。
區域性交易中心立足特定地域,如東京證券交易所于2023年開設碳信用交易市場,為日本碳信用J-Credit提供標準化集中交易機制;福建海峽股權交易中心交易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和福建省林業碳匯減排量(FFCER)等多元化碳信用產品,并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中創新應用碳匯機制;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在全國碳市場自愿減排交易領域占據重要地位,同時積極探索碳普惠等地方碳信用機制;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截至2025年2月累計成交CCER達3913萬噸,同時交易成都市“碳惠天府”機制碳減排量(CDCER),并在西部地區碳信用市場建設方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跨區域合作模式。此外,創新型交易平臺以技術突破和商業模式創新為特色,如通過標準化數字代幣和合約實現基于區塊鏈的碳信用證券化創新的AirCarbon Exchange(ACX)、專注亞馬遜雨林保護并通過區塊鏈技術提供透明可驗證森林保護碳信用數字化服務的Moss.earth、建立嚴格認證標準并引導資本流向工業規模負排放項目的專業工程化碳移除平臺Puro.earth以及構建互操作區塊鏈基礎設施并連接傳統碳市場與去中心化金融生態系統的Toucan Protocol。
這些多元化的交易平臺共同構成了全球溫室氣體減排市場的基礎設施網絡,為碳信用市場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本文將重點分析區域交易平臺中的東京證券交易所和福建海峽股權交易中心及其他創新交易平臺中的ACX、Moss.earth、Puro.earth和Toucan Protocol交易中心,探討其在交易機制設計、技術應用創新及市場生態構建等方面的成功實踐。
二、案例介紹
(一)區域性自愿減排市場交易中心
1.東京證券交易所
受日本經濟產業省委托,日本交易所集團(JPX)旗下的東京證券交易所于2023年10月11日正式開設碳信用交易市場,成為已有多年交易歷史的日本碳信用J-Credit機制的重要集中交易平臺[2]。這一新設市場是日本《實現綠色轉型基本政策》中碳定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支持日本政府推出的綠色轉型排放交易體系GX-ETS。GX-ETS分三個階段實施,其中第一階段在日本綠色轉型聯盟(GX League)[3]框架下運行,采取聯盟企業自愿參與的方式,為期三年,由企業設定自主減排目標并計算報告實際排放量,重點交易基于J-Credit機制產生的碳信用額度。東京證券交易所作為日本最大的證券交易所運營商,通過開設碳信用交易市場,旨在為J-Credit提供標準化的集中交易機制,以支持GX-ETS的順利實施。與傳統的股票交易不同,該市場每日進行兩次交易,采取限價訂購制度,參與主體在登記后即可直接交易。
東京證券交易所碳信用交易市場目前交易規模和流動性均較為有限。該市場現階段主要交易的碳信用產品有J-Credit、GX-Credit等。J-Credit作為日本國內已運行多年的碳抵消機制,2023年10月11日起在東京證券交易所平臺上集中交易,按項目類型分為節能、可再生電力能源、可再生生物質能源、可再生熱能源、可再生電熱混合能源、稻田中期干燥延長農業、生物炭農業、森林碳匯等9個交易類別[4]。而GX-Credit作為聚焦綠色轉型的新品種,于2024年11月1日正式引入東京證券交易所交易,該信用機制僅設置單一交易類別[5],專注于聯盟企業直接排放量的整體減排成果,不區分具體減排技術或項目類型。受現行J-Credit年度核發量僅百萬噸級別,以及眾多潛在參與者尚處于碳信用交易起步階段的影響,東京證交所碳市場當前交投相對清淡。自2023年10月11日開市至10月20日的八個交易日內,碳信用累計成交10044噸二氧化碳當量,以可再生能源(電力)類項目為主,占比超76%[6]。
作為國家級金融基礎設施,東京證券交易所可以發揮在證券交易領域積累的專業優勢和經驗,從交易制度、風險管理、技術保障等方面入手,為碳信用交易活動提供了規范、透明、高效的平臺支撐,保障各類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需要指出的是,在東京證券交易所開展的場內集中交易只是J-Credit機制多元化交易模式的一個組成部分。除此之外,J-Credit交易還可以通過場外雙邊協議、信用中介機構、官方拍賣等多種方式靈活開展[7]。這種場內外結合的交易模式設計,是J-Credit機制在自愿減排領域的一大創新特色。通過為市場主體提供豐富多樣的交易渠道選擇,有效匹配了交易雙方的差異化需求,顯著提升了自愿減排項目的經濟激勵水平和市場參與度。
2.福建海峽股權交易中心
福建海峽股權交易中心成立于2011年10月26日,總部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作為福建省重點支持建設的區域性股權市場,海峽股權交易中心在區域股權交易、環境資源、綜合
金融服務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致力于打造服務福建及兩岸企業的金融服務平臺。在區域股權業務方面,福建海峽股權交易中心開展股權交易、債券交易、登記托管、投融資等業務,積極探索金融創新。環境資源業務則由中心下設的福建海峽資源環境交易中心負責運營,涵蓋碳排放權、排污權、用能權等交易品種。此外,海峽股權交易中心還提供基金平臺搭建、企業培育孵化等綜合金融服務,助力福建省經濟轉型升級。
福建海峽股權交易中心碳排放權交易品種豐富,包括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福建省林業碳匯減排量(FFCER)和福建碳排放配額(FJEA)等。其中,CCER和FFCER是交易中心的兩大核心碳信用品種。CCER交易方面,自2016年12月上線以來,海峽股權交易中心CCER累計成交量達1486.45萬噸,成交金額54986.19萬元。但近年來受政策調整、市場因素等影響,CCER交易量呈現逐年下降趨勢,由2021年的243.16萬噸驟減至2022年的0.93萬噸,2024年以后無成交記錄。另一方面,FFCER作為福建省特色碳匯交易品種,也在海峽股權交易中心形成了一定規模。截至2025年1月,FFCER累計成交量413.14萬噸,成交金額6492.85萬元。但與CCER類似,FFCER交易近年來也呈現下滑態勢,2024年成交量僅為2.57萬噸[8]。此外,福建海峽股權交易中心在推進國內碳市場建設的同時,也積極拓展國際林業碳匯業務。2021年2月,福建海峽股權交易中心受永安市林業局委托,成功掛牌出讓首單國際核證碳減排標準(VCS)林業碳匯項目[9],標志著福建省在探索對接和服務國際碳市場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福建省在推動林業碳匯發展方面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和市場機制。省級政府高度重視林業碳匯工作,先后印發了《福建省林業碳匯交易試點實施方案》《福建省建設全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區實施方案》《福建碳中和林認定及其碳匯計量監測方法(試行)》《林業碳匯賠償機制工作指引》《福建省林業碳匯專項發展規劃(2021-2030年)》等政策文件,在項目開發、技術標準、交易機制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此外,福建省政府和海峽股權交易中心在推動FFCER等林業碳匯資產規范化發展方面,已形成了完善的政策體系。省級相關方自2016年起陸續出臺《福建省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福建省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實施方案》《福建省碳排放配額管理實施細則(試行)》《福建省碳排放權抵消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將林業碳匯明確為碳市場重點交易品種,激發了市場主體參與林業碳匯交易的積極性。在省級政策框架指引下,海峽股權交易中心制定了一系列業務規則,包括《福建省碳排放權交易規則(試行)》《海峽股權交易中心碳資產管理業務細則(試行)》《碳排放權產品質押登記備案操作規程》《碳排放權業務會員管理辦法》《碳排放權產品約定購回交易實施細則(試行)》等制度,對FFCER等碳資產的開發、交易、管理等各個環節進行了規范。
福建海峽資源環境交易中心在將林業碳匯引入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機制方面進行了系統探索,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創新實踐模式。2022年,交易中心在司法、檢察等部門支持下,啟動了生態環境案件碳匯賠償機制研究,并協助制定出臺了相關工作指引和意見,建立了“司法+碳匯”新機制,為生態環境損害修復開辟了新路徑。在實踐中,海峽資源環境交易中心立足福建生態資源稟賦,將海洋碳匯納入生態補償體系,豐富了碳匯賠償的生態產品種類。截至2024年11月,福建海峽資源環境交易中心已累計完成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121件,涉及金額逾308萬元,交易并核銷碳匯2.75萬噸[10],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其他創新性自愿減排市場交易中心
1.AirCarbon Exchange(ACX)
AirCarbon Exchange(ACX)是一家總部位于新加坡的碳交易所,成立于2019年。該平臺利用分布式賬本技術,將碳信用額度證券化,創建智能合約,使企業能夠像交易傳統大宗商品一樣買賣碳信用額度。其交易產品涵蓋符合國際標準(如Verra和 Gold Standard)的碳信用,同時包括CORSIA機制下其他航空碳抵消合規信用。因此,ACX的市場不僅限于東南亞,還涉及歐美、中東、非洲等多個地區,并計劃在完全受監管的環境中建立分散式交易所網絡,旨在通過共享“綜合訂單簿”連接全球碳交易市場,提升市場透明度和參與度。ACX的客戶群體包括企業實體、交易員、碳項目開發商等。
ACX提供多元化的碳信用交易產品,包括代幣化資產和基于合約的交易工具。其代幣產品包括CORSIA合規代幣(CET)、全球自然代幣(GNT & GNT+)、可持續發展目標代幣(SDGT)、可再生能源代幣(RET)和家庭抵消代幣(HOT),分別代表來自不同項目類別的核證碳信用。ACX還提供全球減排合約(GER),下設基礎碳合約(BCC)、林業碳合約(FCC)、優質碳合約(PCC)和碳捕獲合約(CCC),涵蓋可再生能源、森林保護、高質量碳信用和碳移除等領域。這些產品提升了市場流動性和透明度,為企業和投資者提供高效的碳交易和抵消解決方案。截至2022年底,ACX已促成超過1600萬噸碳信用額度的交易,涵蓋自然資源、可再生能源和鍋爐等碳補償項目。
2.Moss.earth、Puro.earth和Toucan Protocol
區塊鏈技術正在重塑全球碳信用市場的交易模式和價值傳遞方式。Moss.earth、Puro.earth和Toucan Protocol等創新平臺通過區塊鏈技術將傳統碳信用轉化為數字資產,顯著提升了交易效率和透明度。Moss.earth是一家專注于環境服務的氣候技術公司,主要致力于原生森林保護、重新造林以及通過農林項目實現的碳封存,于2020年通過對亞馬遜雨林等生態系統的碳信用進行標準化認證和登記,將其轉化為MCO2數字資產,實現鏈上交易;Puro.earth是全球領先的碳移除信用平臺之一,核心使命在于引導資本流向工程化碳移除項目,從而推動經濟向獎勵凈負排放轉型,其通過嚴格的“Puro標準”認證流程頒發核證碳移除證書(CORCs),并借助于高效的數字化工具和API接口構建了一個覆蓋全球的碳移除供應商與買家網絡;Toucan Protocol則開發獨特的碳橋技術,將碳移除證書代幣化為TCO?代幣,并積極推動與其他平臺的互聯互通,如通過Toucan-Puro橋技術與Puro.earth深度合作,促進傳統碳信用向區塊鏈資產的轉換。這些創新平臺共同的價值在于提高了碳信用市場的透明度、可追溯性和流動性,同時降低了交易摩擦成本。
三、未來展望
國際領先的區域及創新溫室氣體減排交易中心通過其市場實踐積累了豐富經驗,為國內交易平臺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展望未來,國內溫室氣體減排交易中心的發展可以更加注重多維創新與融合推進。在平臺專業建設方面,可以學習東京證券交易所發揮專業優勢和經驗的做法,強化在交易制度、風險管理、技術保障等方面的能力建設,提供規范、透明、高效的平臺服務,保障各類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在產品體系建設方面,可參考福建海峽股權交易中心和ACX的多樣化碳信用產品設計,結合區域資源稟賦特色,開發多樣化標準化碳信用產品,探索形成代幣化資產和基于合約的交易工具并存的多層次產品結構;在技術基礎設施方面,可借鑒Moss.earth和Toucan Protocol的區塊鏈技術應用,探索碳信用額度證券化與智能合約創建,加速推動國內碳信用資產數字化轉型;在質量標準建設方面,可學習Puro.earth的嚴格認證體系,確保碳信用的真實性與額外性;在創新機制應用方面,可借鑒福建“司法+碳匯”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機制,拓展碳信用應用場景;在平臺互聯互通方面,可參考Toucan Protocol與其他平臺的合作模式,探索國內外碳信用市場互聯,擴大交易網絡。通過多維創新融合,國內溫室氣體減排交易中心將有效提升市場運行效率與國際競爭力,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智慧與力量。
原標題:IIGF觀點|范欣宇、龐心睿:溫室氣體減排交易中心發展經驗——區域及創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