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據中國水網不完全統計,共有230家環保上市公司發布了2024年業績報告,中國水網對其營業收入、凈利潤與應收賬款與現金流等方面的數據進行了分析統計。由于部分上市公司的上市板塊、統計口徑差異以及未單獨拆分環保業務板塊進行上市等原因,致使部分數據在年報中無法直觀展現,因此本文的細分數據中樣本總量出現了細微差異。
今年雖遲了些,但內容相當豐富,反映了更多產業的細節。
01 營收上漲不到五成,凈利增長頗顯乏力
從營收情況來看,230家涉環保業務上市公司平均營收為29.44億元,有110家營業收入較上年有所增長,占比為47.83%,平均增長幅度為24.67%,約有12家涉環保業務上市公司營收增長幅度超過50%。
其中,格林美、光大環境、北控水務集團、浙富控股與首創環保5家企業的營業收入超過200億元人民幣。泰達股份、高能環境、盈峰環境、粵海投資(水資源板塊)、飛南資源、瀚藍環境、龍凈環保7家企業營收在100-200億元之間,另有32家企業營收在50-100億元之間。
12家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的企業具體營收情況如下:格林美(332.00億元)、光大環境(280.20億元)、北控水務集團(242.70億元)、浙富控股(209.10億元)、首創環保(200.50億元)、泰達股份(190.70億元)、高能環境(145.00億元)、盈峰環境(131.20億元)、粵海投資(水資源板塊126.71億元)、飛南資源(125.70億元)、瀚藍環境(118.90億元)、龍凈環保(100.20億元)。
從凈利潤情況來看,229家涉環保業務上市公司平均凈利潤為1.51億元,有79家企業凈利潤較上年有所增長,占比為34.8%,平均增長幅度為115.2%,約有23家涉環保業務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長幅度超過50%。
注:粵海投資主業非環保,僅能拆分出水務板塊營收,凈利潤方面因缺乏拆分依據,故而單獨收錄其營收部分業績,因此,凈利潤榜共有229家企業,相關數據由港元換算人民幣而來,或會略有差異。
首創環保、光大環境、偉明環保成為凈利潤榜單前三甲。229家企業中共有12家涉環保業務上市公司凈利潤超過10億元,22家上市公司凈利潤在5-10億元之間。
凈利潤榜單前十名如下:首創環保(35.28億元)、光大環境(31.27億元)、偉明環保(27.04億元)、興蓉環境(19.96億元)、北控水務集團(16.78億元)、瀚藍環境(16.64億元)、中山公用(11.99億元)、洪城環境(11.90億元)、三峰環境(11.68億元)、城發環境(11.41億元)。
02 近3500億應收賬款,局面能否迎轉機?
此次中國水網也收錄了228家涉環保業務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數據。
228家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總額為3492.17億元,平均應收賬款為15.32億元。而且受環保行業特性的影響,發展越久,規模越大的環保上市公司工程屬性越重,應收賬款總額也越高。228家上市公司中,有5家企業的應收賬款超過100億,這五家企業均為發展歷史悠久的頭部企業,另有12家企業的應收賬款在50-100億之間。
圖源:中國水網
最令人感到不安的是,有48家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甚至超過了營業收入。其中一家企業的營收約為28億,而應收賬款則超過70億元,甚至是營收的2.5倍。另據某環保企業的年報數據顯示,該公司應收賬款余額21.68億元,占總資產的28.39%,壞賬準備超過5億元,占應收賬款余額的23.07%。
由此可見,環保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現狀確實相當不健康。
與去年相同,今年因為應收賬款的原因,不少企業仍然選擇了與欠款機構或單位對簿公堂。但在這個過程中,也是困難重重。
如節能鐵漢因追討29億欠款,向相關仲裁機構提出仲裁,請求貴州鐘山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向節能鐵漢支付本息合計29.09億元。該案中,貴州鐘山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六盤水市鐘山區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尚未履行完畢。
再如巴安水務在追討六盤水市水城河綜合治理二期工程中的近2.5億應收款時,六盤水投資公司的法務人員在法庭上當場否認。對此,巴安水務也表示,該項目是十年前開工的項目,到現在已確認的款項,卻遭到當庭不承認,呼吁法庭給公司一個公正的判決。。
種種事件表明,環保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解決應收賬款問題更不容易。
不過令人松一口氣的是,雖然應收賬款成為環保行業重點關注的問題已然時間不短,然而對比前兩年行業面對這一問題的困惑與迷茫,去年起,環保企業開始嘗試法律手段之外的各種方法解決這一問題,并取得一定效果,如債權轉讓、保理融資、抵消稅款等方式。
在政策方面,國家層面也為應對應收賬款問題,推出了不少政策。
2024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解決拖欠企業賬款問題的意見》,對推進解決拖欠企業賬款問題作出系統部署。同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提請審議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議案》,提出了“6+4+2”的12萬億化債方針,加快化解地方融資平臺債務風險。
今年2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五部委發布的《關于規范供應鏈金融業務引導供應鏈信息服務機 構更好服務中小企業融資有關事宜的通知 (征求意見稿)》明確要求供應鏈核心企業及時支付中小企業款項,并規定應收賬款電子憑證付款期限原則上應在6個月以內,最長不超過1年。
2月17日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對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解決拖欠民營企業賬款問題等作出部署。緊接著在2月18日,國家發改委表示,我國將進一步破除市場準入的障礙,對民營企業反映的困難問題精準施策助企紓困,加力推動解決拖欠民營企業賬款問題,加快促進民營經濟發展。
3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802號公布,《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經2024年10月18日國務院第43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
從國家層面高度關注企業應收賬款難題,這也為面臨應收賬款之難的企業帶來了希望也增添的解決問題的信心。
03 現金流分化,預示行業洗牌加速
在統計范圍內,共有228家環保上市公司公布了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以下簡稱“現金流”),現金流榜單前十名如下:光大環境(62.81億元)、首創環保(40.83億元)、興蓉環境(36.81億元)、瀚藍環境(32.73億元)、格林美(30.55億元)、城投控股(26.56億元)、偉明環保(24.30億元)、重慶水務(23.32億元)、龍凈環保(21.77億元)、北控水務集團(20.8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228家企業中,178家企業的現金流為正值,占總體比例約為78.07%。其中有130家企業現金流在0-5億元區間,這部分中間梯隊企業雖然維持正向現金流,但整體則呈現"大而不強"的特征,現金流盤旋在低位,存在結構性隱患。實際上,現金流超過5億元,狀態比較穩健的企業并不多,絕大部分環保上市公司的現金流在5億元以下。
更不用說,還有50家企業現金流為負值,突破了基準線,這在對資金有著高要求的環保行業,隱患較高,存在資金鏈斷裂風險,暴露出行業尾部企業的生存危機。
一般情況下,經營活動現金流為負值說明核心業務收入無法覆蓋成本,原因可能是市場競爭加劇、成本失控或銷售回款周期過長等。
環保項目特有的長周期屬性形成天然的資金沉淀池,環保企業在傳統的BOT、EPC與PPP商業模式下,一直以來承受著較大的融資壓力。當市場項目從新建項目轉向存量項目,當財政緊張、監管趨嚴、付款延遲成為常態,首先出問題的就是應收賬款,應收賬款變成“壞疽”,影響不斷擴大,逐漸蠶食環保企業健康的那部分軀體,現金流則是直接表現,若應收賬款問題不改善,可以預見環保企業將出現更多系統性問題。
不得不承認,當行業增速從野蠻生長回落至理性發展,企業發展需要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環保產業的現金流困局已然成為發展模式轉型的陣痛,如今已是“現金流為王”的時期。行業必須意識到,現金流逐步取代規模擴張成為新的價值標尺。
總而言之,2024年環保上市公司的現金流結構折射出環保行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未來3-5年行業或將進入深度整合階段,現金流管理能力將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核心競爭要素,這場靜默的現金流革命,終將重塑環保產業的競爭格局與發展邏輯。
在此背景下,商業模式革新成為破局關鍵,行業領先者正在探索"運營+服務"的混合模式,減少重資產投入,并通過技術賦能的加持,突破現金流困局,也唯有那些能夠實現現金流自我造血的環保企業,才能在產業變革的浪潮中站穩潮頭。
04 國企雖比民企賺得多,但應收賬款高企
據中國水網統計,本次共收錄了68家國企、162家民營企業的營收、凈利潤、應收賬款與現金流數據。從整體表現來看,除了應收賬款外,國企的營收、凈利潤與現金流情況都比民營企業好。
從平均營收來看,162家民營企業的平均營業收入為21.69億元,68家國企的平均營業收入為51.47億元。國企平均營收約為民營企業的兩倍。
從平均凈利潤角度來看,162家民營企業平均凈利潤為0.44億元,公布凈利潤的國企共67家,他們的平均凈利潤為2.67億元。雖然今年環保上市公司的凈利表現不如往年,但國企的平均凈利潤狀況也優于民企的平均凈利潤。
從平均應收賬款情況來看,162家民營企業的平均應收賬款為8.32億元;公布應收賬款數據的國企共66家,他們的平均應收賬款為31.57億元。
當然這也與企業規模和市場總量相關。除此之外,筆者分析,國企應收賬款高于民企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1、受環保行業工程屬性重的原因影響,項目的開工需要資金支持,融資更具優勢的國企和央企在早年間能迅速發展起來;當前行業的龍頭企業們也大多具有先天的國企或央企背景;2、前幾年受國進民退浪潮的影響了,不少積累下一定規模和行業占有率的企業被國企或央企收購,使得國企的應收賬款問題累積,從而更為凸顯。
從平均現金流狀況來看,162家民營企業平均現金流為2.06億元,66家能查詢到相關數據的國企平均現金流為8.22億元。
筆者分析,國企2024年的財務表現可能與以下幾個原因有關:
1、在環保這個具有強烈公共屬性的領域,國企展現出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尤其是在融資方面,面對民營企業難以跨越的資金壁壘,國企的機會和渠道相對更多。這種資源虹吸效應直接體現在項目獲取上——經濟下行狀態下,國企在環保項目上更易受到資源傾斜。
2、近兩年,國資體系對資產收益率考核趨嚴,低效資產被迫出清。5月15日,國務院國資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2025年第一次全體會議。會議指出,要進一步抓好“兩非”“兩資”處置和虧損企業治理,將資源更好地集中到主責主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上來,形成主業更突出、核心競爭力更強的業務布局。
不過雖然國企憑借資源與政策優勢暫居主導,但民企的靈活性與技術創新潛力仍是破局關鍵。《人民日報》2023年報道,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民營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貢獻了全社會70%的技術創新成果,涵蓋80%的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和90%的高新技術企業。
近年來國家也發布多項政策鼓勵民營企業進行科技創新,創造新的增長動力。如5月20日,我國第一部專門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中就提出,國家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在推動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積極發揮作用。
05 寫在最后
2024年環保行業業績數據折射出了轉型陣痛——商業模式急需轉變,行業洗牌正在加速。
不少企業還在想辦法突圍,努力解決應收賬款問題,并改善現金流。但也有企業在尋找第二增長曲線,或跨界向外延伸業務,淡化“環保”印記。如中金環境吸收合并全資子公司南方泵業股份有限公司現已經完成,“南方中金環境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南方泵業股份有限公司”。
雖然日子難過,業務難做,但也并非無力可施。隨著政策紓困與市場機制協同發力,環保產業將從“工程驅動”轉向“運營為王”,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創造”,劣幣或從眾者必然被行業所淘汰,真正掌握技術,能把握客戶需求,順勢而變,應勢而為的企業終將能構建起差異化壁壘,成為行業中流砥柱。
原標題:現金流危機突顯,近3500億應收賬款:環保行業競合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