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zhan內容導讀:“十一五”期間,節能服務產業總產值持續增長,年平均增速在60%以上,已成為用市場機制推動我國節能減排的重要力量。調查顯示,“十一五”期末節能服務產業總產值為836.29億元,同比增長42.31%。
從2006年到2010年,EMCA會員從89家遞增到560家,增長了5倍;全國運用合同能源管理機制實施節能項目的節能服務公司從76家遞增到782家,增長了9倍;節能服務行業從業人員從1.6萬人遞增到17.5萬人,增長了10倍;節能服務產業規模從47.3億元遞增到836.29億元,增長了16倍;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投資從13.1億元遞增到287.51億元,增長了22倍;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形成年節約標準煤能力從86.18萬噸遞增到1064.85萬噸,實現二氧化碳減排量從215.45萬噸遞增到2662.13萬噸,增長了11倍;在“十一五”期間,節能服務產業拉動社會資本投資累計超過1800億元。
2013年1月15-16日,“2012中國節能服務產業年度峰會”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行。來自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住建部等政府節能減排主管部門的領導;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第三方認證機構、標準研究制定機構、科研院所及世界銀行、法國開發計劃署、北京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中投保等金融機構代表以及用能單位、節能服務公司、媒體代表共1000余人參加了會議。
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有關領導講話,就國家節能減排、合同能源管理政策、財政獎勵與稅收優惠政策進行了解讀,對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內節能減排領域專家,結合黨的“十八大”報告、國內能源及節能減排形勢、政府近來年推出的相關政策、法規標準等內容,在峰會上進行了精彩的主題演講。
節能服務產業總產值從2011年1250.26億元增長到1653.37億元,增長32.24%。其中,共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3905個,投資總額為505.72億元,比上年增長22.62%,實現的節能量達到1774.46萬噸標準煤,相應減排二氧化碳4430多萬噸。
行業發展的同時也面臨障礙,目前行業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標準與制度建設仍待完善,集聚初步形成但協同性不足等問題。
區域發展不平衡
會上發布的《2012年度中國節能服務產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底,全國從事節能服務業務的企業達4175家,比上年增長7%;其中,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備案的節能服務公司2339家,工信部推薦節能服務公司122家。從業人員達到43萬人,比上年增長14%。
節能服務產業總產值從2011年的1250.26億元增長到1653.37億元,增長32.24%。其中,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3905個,投資總額為505.72億元,比上年增長22.62%,實現節能量達到1774.46萬噸標準煤,相應減排二氧化碳4430多萬噸。
從地區分布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節能服務產業總產值貢獻率分別為59.2%、26.7%、14.1%,區域發展依舊不均衡,差距明顯。
從企業規模看,產值超過10億元的有6家,超過5億元的有18家,超過1億元的有83家。其中,合同能源管理投資超過5億元的12家,超過1億元的有46家。
面臨四大障礙
雖然中國節能服務產業2012年取得長足進步,但產業發展仍面臨諸多問題。
首先是產業標準與制度建設仍待完善。節能服務項目運作過程復雜且周期較長,需要諸多管理規定、審計標準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及行業標準的支持。目前社會節能經濟效益的評估體系還不夠完善,缺乏專門的衡量標準和法律解釋。此外,節能服務產業涉及到的節能技術種類多、范圍廣,難以單獨形成標準,節能項目往往存在爭議,難以保證投資收益。
二是產業集聚格局初步形成但協同性不足。目前節能服務產業在各集聚區域仍處于自發性發展為主的態勢,區域內產業規劃較為滯后,產業協同效應缺失,影響了節能服務要素資源的科學配置。
三是對客戶質量依賴程度依然較高。目前,節能服務的主要客戶仍集中高耗能工業行業,此類行業具有較強的周期性,且對于節能服務的認知存在不足,給節能服務產業的發展增加了較大的不穩定性。
后是系統性與行業性融資難題依然顯著。由于中國多數節能企業成立時間較晚,大部分企業為中小企業,在企業發展與項目建設上均需要大量資金。而節能服務企業受規模與投資模式限制,資金始終是產業發展的重要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