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價格過高 天津海水淡化設備長期閑置不用
近年來,隨著海水淡化各項政策的陸續出臺,海水淡化產業頂層設計已基本完成。同時隨著各地海水淡化試點、示范工程的落地以及產業聯盟工作的逐步推進,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海水淡化技術的發展以及關鍵設備國產化的進程。
但從我國已投入運營的海水淡化工程運行情況來看,卻不得不讓人對海水淡化的短期應用心存擔憂。以我國的海水淡化重點發展城市天津為例,天津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應該說對這樣一個海水淡化項目非常需求。據不完全統計,天津已累計供應淡化海水600多萬噸,淡化海水已成為城鎮居民生產生活及船舶、海上平臺作業等諸多方面的重要水源。天津海水淡化項目就像是我國海水淡化產業悄然崛起的一個縮影。而據調查發現,目前天津已建成投產的6家海水淡化廠產能利用率不足30%,產能過剩的背后折射的是市場需求的不足。
坐落于天津渤海灣畔的北疆電廠是循環經濟試點,這里不僅可以發電,還投資20多億元配套建設了淡化海水項目。然而在北疆電廠淡化海水項目區可以看到,這里安裝的八臺海水淡化裝置目前僅有兩臺在運行,其余都處于停機備用狀態。北疆電廠副總經理譚培東無奈地說,停產的原因就是生產的淡化海水無處銷售。價格成為淡化海水推廣使用的大障礙。天津市發改委能源處副處長高懷英對這一點也予以了證實。
2012年年底國務院發布的《海水淡化產業“十二五”規劃》中提到,到2015年我國海水淡化產能要達到220萬立方米/日以上。但截至2010年底我國海水淡化能力僅為64萬噸/日,目前我國海水淡化大工程日產能也只有10萬噸。歸根結底在于目前我國海水淡化成本仍然偏高。
目前,我國未進入管網的海水淡化噸水成本為5元/立方米,但進入必須加上額外的管道建設費等,從而推高了入戶水價。如天津現行的民用自來水價為4.9元/立方米,入管網后的海水淡化價格則為8.15元/立方米,價格相比高下立現。
業內專家分析。為接近普通市民當前能夠接受的水價,政府必須給予海水淡化企業補貼以降低水價,否則整個產業幾乎無法向前推進。但顯然這種一味依靠政府大力補貼的做法不僅無法推動產業健康發展,反而有重蹈光伏產業覆轍的危險,中國海水淡化產業亟待建立一種健康、良性的商業模式。業內指出,中國海水淡化的成熟企業模式,必須兼顧“政府合理補貼、企業可以盈利、居民沒有怨言、環境可以承擔”等各個因素。
由于國內居民對水資源匱乏程度缺乏足夠重視,目前的水價并不能反映出水資源的稀缺性,對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也有相當大的阻礙。只有隨著成本下降以及人們對淡水資源重視度的提高,海水淡化才能真正被國人漸漸接受。
統計數據顯示,全國超過六分之一城市嚴重缺水,京、津、滬等省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不足500立方米。海水淡化是解決未來水資源危機的一個必然選擇。北疆電廠副總經理譚培東說,他看好這個行業,因此北疆電廠近期還將啟動二期工程,再建設日產30萬噸規模的海水淡化裝置。不容忽視,天津海水淡化項目的發展目前依然面臨著虧損的困局,統購統銷的政策未來如果能夠落實,也許能為海水淡化可持續發展探索出可行路線。
海水利用作為解決我國沿海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和亟待培育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日益受重視。業內專家也表示,當前我國海水淡化產業仍處于上升發展期。對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而言,政府的引導和政策扶持仍是產業發展關鍵。應在加強對海水淡化產業扶持的同時,將淡化水納入水資源統一管理。
在國內水資源短缺困局日漸嚴重的背景下,海水淡化已經成為解決淡水危機的替代方案之一。目前國內外海水淡化均已具備與其他方式競爭的成本優勢。海水淡化產業的投資空間巨大,僅僅憑借政府一己之力并不能提供足夠的資金,政策應擴大融資渠道,鼓勵引進民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