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政協委員建議發“霧霾補貼”
4日上午,政協武漢市十二屆三次會議召開前夕,市政協在機關一樓大廳舉行提案咨詢活動。“我們普通人還可以在家里躲一下,那些交警、環衛工呢,他們可是與霧霾接觸啊,應該給予他們一定的補貼!”咨詢活動現場,武漢市政協委員、武漢立新中醫院院長侯立新說出了今年的提案。
“霧霾補貼”的說法新鮮雖然新鮮,但是在在很多人看來卻很有必要,也體現了政府和社會對一些特殊行業和崗位勞動者一種與時俱進的關懷。按照武漢市政協委員侯立新的提議,“霧霾補貼”針對的主要是交警、環衛工、建筑工人等需要在戶外進行勞動和活動的勞動者群體。
“霧霾補貼”眾說紛紜
嚴重的霧霾,成了大家關注的話題。戶外工作者因為職業的原因,要奮斗在前沿,與霧霾“”,理應受到更多的關心。提議給戶外工作者發放“霧霾補貼”,是對戶外工作者的關心和愛護,值得肯定。
但是,對于戶外工作者發放“霧霾補貼”,能起到作用實現有限。眾所周知,霧霾危害的是人的呼吸系統,長時間與霧霾接觸,會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這些影響是不可逆的。身體健康受損,發放一些金錢的補貼,只能起到一些心理安慰,并不能使受影響的身體恢復健康。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沒有什么比霧霾更能讓我們體會到什么是“同呼吸,共命運”了。常識與理智像一個老學究,一再苦口婆心地告誡我們,只要還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誰也無法獨善其身。從內心講,“補貼誠可貴,生命價更高”,有誰愿意飲鴆止渴?
一種觀點認為,發放霧霾補貼將降低地方政府的治霾積極性,而緩解霧霾傷害的根本之道還是加快空氣污染的治理。這種理由看似有一定道理,但空氣質量的改善,絕非一日之功。在霧霾已經嚴重危害到人體安全的情況下,發放霧霾補貼,就應該是一種直面現實的理性之為。事實上,霧霾津貼也并非針對每一個人,如果認為發放補貼就使政府的治霾動力下降,理解未免過于狹隘。
當然,也不能不擔心,“霧霾補貼”會被視為是一種市場交易。需要警惕的是,要防止霧霾補貼在發放過程中的執行走樣。如此前在南京就出現過“防霾口罩給干部,工人戴普通口罩”的荒唐鏡像。對于霧霾補貼,理當秉承“需要者優先”的補助原則。其次,霧霾補貼發放的具體標準該如何確定,應該引入討論機制。霧霾指數達到什么程度可以發放,發放多少,哪些群體可以獲得,成本該怎么分擔?都應該在深入討論基礎上達成合理的共識。
武漢正研究霧霾污染物來源
武漢市環保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12月12日至28日17天中,城區空氣質量有13天處于重度及以上污染水平,其中19日和20日屬于嚴重污染,空氣質量指數分別達到301和307。業內人士表示,只有分析出主要污染源,才能采取不同措施來治霾。對此,武漢市環保局回應,武漢市環保科學研究院及北京大學等科研機構聯手,正在進行科學系統的霧霾污染源分析,屆時將針對污染物所占比重,對癥下藥,制定相應政策及財政投入比例。
減少霧霾傷害與源頭治霾并非對立。從國外的治理經驗看,治霾必然是一項跨度長,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源頭治理固然要擺在重要的位置上,但在這個過程中,如何使霧霾的傷害降到低,也是不應該回避的問題。無論是從公平還是人本的角度,給室外工作者發放適當的補貼,提供必要的防霾裝備,甚至根據霧霾天氣靈活調整工作安排,都是必要的應對之舉。
hbzhan結語:治霾從根本上說是為了讓人生活于更好的環境之下,發放霧霾補貼則是為了讓那些容易受到傷害的人更好的生存,以此而言,發放霧霾補貼應該成為治霾行動上的必要補缺。當然,在更大意義上,與其說發放霧霾補貼,是一種減少霧霾之害的無奈之舉,不如說它是以人為本的政府應該展示的人本關懷。
霧霾補貼,不想要但該有。沒有誰不向往藍天白云,沒有誰不向往呼吸新鮮的空氣。霧霾已經成了“惡鄰”,對身體的危害已經造成,而且已經帶來了“霧霾支出”。如此,也就應該有“霧霾補貼”。只是希望在有“霧霾補貼”的同時,不要區別以待,更不要以此影響治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