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各地已立下的“軍令狀”,集中于治理大氣污染、化解產能過剩等領域。例如,北京市長王安順簽下了“如果空氣污染(控制目標)到2017年實現不了,‘提頭來見’”的“生死狀”,河北省長張慶偉立下了“鋼鐵、水泥、玻璃,新增一噸產能,黨政同責,就地免職”的“軍令狀”。
當前,我國面臨的突出問題是,科學發展不足,生態欠賬太多。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普惠的民生福祉,與每一個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關。而化解產能過剩問題,本質上是利益格局的調整,需要觸動靈魂。
事實上,重要的是,相關的責任能否落實到位。要知道,在環保問題上,除基本的法律之外,各種制度和要求也是比較具體、比較詳盡的,都有明確的責任和義務。但是,從這些年來的實際情況看,這些責任和義務,基本被地方政府及其企業等置之一邊了。相反,如果這些責任和義務能夠得到落實,那么,污染問題就不可能這么嚴重,霧霾也不會出現一年50多天這樣長的時間。
古語云“軍中無戲言”,為治理大氣污染而放出的“狠話”應不打折扣的及時兌現。向“不落實”的頑疾開刀,是為了防止好的目標、思路和政策淪為空談;用“釘釘子”的精神解決突出問題,為的是及時、有效的回應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關切。
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曾表示,基本的環境質量是一種公共產品,是政府必須確保的公共服務。既然確保環境質量也是政府的“本分”之一,就應當將其與官員的政績考核乃至官帽“綁定”起來,只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才能讓環保真正成為“緊箍咒”、“指向標”。
改變“好空氣基本靠風吹”的現狀,從根本上實現空氣質量的改善,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混加的任務,也是一項需要人人參與、加強地域合作的任務。“軍中無戲言”,期待在治霾“軍令狀”的敦促下,各地各部門這一次能真正發力、形成合力,早日把霧霾這一嚴重威脅人民身心健康的頑疾徹底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