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能源污染排放折射中國“轉方式”迫在眉睫
節能減排任務重
目前,中國工業能耗占全國總能耗的70%以上,而美國的工業能耗占全國總能耗的比重不到20%,日本不到30%。工業生產的主要污染物為化學吸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中國工業的化學吸氧量約占總量的40%,二氧化硫排放量約占總量的85%。
中國今后能源消費仍將大幅增長,要實現向社會承諾的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減排目標,面臨巨大壓力。同時煤炭燃燒的排放物已成為中國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嚴重污染的霧霾天氣已成為不得不正視的環境污染的大患。隨著工業化的推進,中國工業面臨的節能減排壓力極大,亟須轉變高增長、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發展模式。
工業能源消耗占全社會能源消耗的70%以上,而中國能源消費以煤為主,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70%,遠高于世界30%的平均水平。以煤為主的格局使得中國在消費相同一次能源的條件下比其他國家多排放30%的二氧化碳,每年能源消費的碳排放大約占的1/4。
當前,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快速推進的關鍵時期。經驗和國內實踐都表明,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工業能源資源消耗還將有一個持續增長的過程,這標志著工業節能減排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工業節能減排任務更重,壓力更大。
五大問題
資源生產率低,與發達國家相差約10倍。
好企業和差企業兩極分化嚴重,工業能源利用和裝備水平參差不齊,好的很好,但數量太少,差的又太差,但數量很多,一些中小企業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十分嚴重。
中國工業占GDP的比重較大,而“兩高”(高污染、高耗能)行業占工業的比重又太高。
大量國家明令禁止生產、使用或責令淘汰的高耗能設備仍在一些企業中生產和使用。
一些產生量大、對環境和公眾身體健康危害嚴重的工業固體廢物還未能完全得到綜合利用。
專家表示,要加強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必須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嚴控“兩高”行業過快增長。
減排任重道遠
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產業能源結構不合理,所以必須對癥下藥,從各地調整產業能源結構入手。具體而言,它需要虛實結合。“虛”的方面就是從官員主政思路、環保觀念切入,我們曾經信奉“先污染后治理”,這種錯誤的認識一定程度上讓污染積重難返。所以,要治理大氣污染,必須更新政府官員的價值取向,比如產業能源布局就不能只算經濟賬,那些“只要產業有利于GDP增長、有利于財政稅收就來者不拒”的思路必須摒除。
“實”的方面就是用經濟、法律、稅收、補貼等激勵措施引導產業和能源布局,從中央到地方都要動真格、下苦功。一是要出真金白銀,這次中央財政設立100億元專項資金,對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實行“以獎代補”,地方恐怕也得出配套資金才行,上下聯動才會產生合力;二是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責任考核,就要動動干部的烏紗帽,對于防治不力的官員要敢于“不換腦筋就換人”,不能只是和風細雨地批評了事。
大氣污染是長期積累形成的,難以畢其功于一役,只有長期傾注心力、人力、財力,并通過產業能源結構調整、生活消費方式改進,以及科學技術進步等多方面努力,才有可能徹底扭轉當前大氣污染的嚴峻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