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城市化” 拿什么拯救被污染的你
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環境惡化、房價昂貴……近年來,“城市病”在我國多個大城市集中爆發。
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的城市化率為47%,2012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51.27%。預計到2020年將達55%,然而在中國城鎮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時,你我所居住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城市鴻溝、交通擁堵、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甚至是突發自然災害導致城市不堪一擊……各類問題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的視野。
聯合國人居署和亞太經社理事會《亞洲城市狀況2010/2011》調查報告稱,還將有1.5億中國人在未來10年間完成從農民到市民的空間轉換、身份轉換,這提示我們當前中國正處于城市化經濟增長的門檻節點,未來10年是中國發展方式發生根本性轉變的時期,城市化進程方興未艾。而我們的未來城市,如何才能讓生活更美好?
近日,據筆者梳理了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深圳、杭州等幾個大城市的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發現,各地政府均提出了加強城市總體規劃、建設城市副中心、產業外遷轉移等對策,普遍的指導思想是用公共資源引導人口向新城轉移。其中,北京和武漢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使用“城市病”這一詞匯。
一些專家指出,近些年來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口向城市快速集中,使城市特別是大城市越來越不堪重負。當人們逃離大城市轉向中小城市生活的時候,實際上也把大城市的壓力轉移到了中小城市。對此,不少部門和專家已經表示,要警惕二三線城市患“大城市病”。
要改變“大城市病”這種狀況,除了要靠中小城市加快自身經濟社會發展步伐,還要依靠中央主導下的地方均衡發展戰略有效引導,以及大城市地方政府以開放的心態,通過更大力度的“引進來”、“放出去”,更好地發揮帶動及輻射、反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