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杠桿治水存爭議 階梯水價有益并非萬靈藥
近日,隨著國家對“階梯水價”相關價格改革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出臺,“居民生活用水逐步實行階梯式計量水價”的話題備受關注。“階梯水價”的改革讓多年來未曾改變的水價面臨價格沖擊。
由于水資源緊缺與我國不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有著密切關系,階梯水價的推行勢在必行,但目前,因供水成本高于售價,供水企業面臨虧損的現象并不在少數。特別是在國家目前大力推進階梯水價的改革之下,北京等多地也正謀劃上調水價。
4月17日,北京市發改委舉行居民用水價格調整聽證會,公布兩套調價方案,設置三個階梯水價。此外,去年至今,上海、南昌等地也曾謀劃上調居民生活用水價格。
然而,價格杠桿是否是解決國內“水問題”的辦法呢?目前對此爭議頗大,反對者認為,供水作為公益性服務業之一,水價不能“一漲了之”。
有一位學者分析說,自來水供應市場化,如果市民經濟收入增加的情況下,可以使用“階梯式”漲價方式,進行調整。如今世界上水資源異常緊缺,中國不少城市缺水也已經非常嚴重。自來水逐漸商品化,這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約束市民生活的浪費水的不良習慣。適當漲價毋庸質疑。但是它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日常“消費品”,具體漲多少,如何漲,必須要讓多數老百姓能夠承受得起。
這位學者認為,在市民支付高價水費后,供水問題為何還無法得到保障?企業和政府應該采用一定的應急措施,避免水源污染或枯水而鬧水荒。
水價的漲落應該由提供的服務內容的高低來決定,單純把價格作為一種行政手段是非常脆弱的。”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認為,水價調整是水資源稀缺性的體現,但在調價同時,需解決好的是政府如何對中低收入群體做好補貼。
不管是上調水價,還是實行階梯水價,目的都是要促進節水。傅濤表示,階梯水價從節水的角度來說是有效的。但總的來說是不合適的,因為它的投入遠遠趕不上它達到的效果。要實現階梯水價需要一戶一表的改裝,還有很多其他的投入,可能光投入就要花很多的資金,它的效果遠遠趕不上它的投入。對水資源的節約可能有好處,但對總體資源是一種浪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谷樹中認為,漲價在理論上有助于供水企業更注重提供比較安全、放心的水,有助于水質的改善和提高,但是這是一個必要條件,不是一個充分條件。水質提高的關鍵在于監管,相關部門特別水務部門一定要加強水質的監管,供水體系也要自身監管,對供水設施、管線、泵站的檢查、維修、保養、更新要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