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5月17日一年一度的城市節水宣傳周上,一個令人不安的數據被披露:657個城市有300多個屬于聯合國人居環境署評價標準的“嚴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城市因何而“渴”,解渴之道又在哪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來自住房城鄉建設部的數據顯示,近10年來,全國城鎮化率提高了10個百分點,用水人口增長了49.6%,城市年用水總量僅增長12%,基本穩定在500億立方米。城市之所以喊“渴”,更多表現為水污染造成的水質型缺水。水利部水資源管理中心副主任萬育生說:“說白了,就是有水不能用。”
水污染事件高發
5月9日11時許,江蘇省靖江市委宣傳部發布消息稱,因長江水源出現水質異常,全市暫停供水。
4月23日20時許,武漢市政府應急辦公室發布消息稱,漢江武漢段水質出現氨氮超標,造成當地三大水廠緊急停產,導致市民搶購瓶裝水。
4月10日,蘭州水務集團與法國合資企業——威立雅水務集團公司在對自來水進行檢測時發現苯含量嚴重超標。未及市政府公開披露信息,當地市民已經開始搶購礦泉水、飲料,甚至牛奶……
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導致環境污染加劇以及水污染事件頻發。2011年,四川省松潘縣境內一電解錳廠尾礦渣流入涪江,造成200多公里水體污染;2012年年初,廣西龍江發生鎘污染事件,影響柳州等地飲水安全;當年2月,江蘇鎮江發生苯酚污染水源事件。
水污染已成為懸在公眾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2014年3月14日,國家環保部發布全國性大規模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有2.8億居民使用不安全飲用水。國土資源部網站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華北平原淺層幾乎已無Ⅰ類地下水;需經專門處理后才可利用的Ⅴ類地下水占56.55%以上。《211中國國土資源公報》公布的全國200個城市、4727個水質監測點結果顯示,較差、極差級水比例過半,全國地下水質量狀況不容樂觀。
應對水危機不能一停了之
水污染——斷水——搶水,似乎成了常態模式。來自部門的消息說,我國進入水污染高發期。城市水危機一旦發生,果斷停水,保障居民飲水安全,確實必要。而應對水危機不能一停了之,這只能是應對危機的后手段,卻絕不是手段。一道水命題如想答好,必須從制度機制層面去尋找標本兼治之策,才能真正有效有力。
我國水污染進入高發期不是偶然,而是由長期粗放發展模式導致并逐步積累的結果。部分地方政府單純為了經濟發展盲目上馬各種重化工項目,對很多違規排污行為視而不見,不顧這些污水廢氣對環境造成的破壞,這根本上還是唯GDP觀念在作怪。
環保專家指出,應對城市水危機的根本之道要在水污染防治上下功夫。必須看到,一些城市附近的高污染企業如今仍逃離于監管之外,一些城市周邊地區已經“有河皆污、有河皆臟”……可以說,水污染現狀已十分嚴峻,必須提升監管水平、治理水平,向水污染全面宣戰。
備用水源不足,亟待加緊建設
水源是保障安全飲水的基礎。5月21日,環保部與住建部聯合下發文件,要求加強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及供水系統的防控污染,文件針對近來發生的多起飲用水水源地及供水系統污染事件,其中凸顯了我國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及供水系統防范水污染存在薄弱環節。
環保部的統計顯示,2010年我國地級以上城市中,沒有備用水源的城市占31.2%,有近百個。近年來,又有一些城市建立了備用水源,但是水源單一的城市仍然不少。例如,缺少備用水源的蘭州,當自來水廠因苯含量超標暫停供水后,一些市民直到第五天才恢復供水。
“面對嚴峻形勢,應將建立備用水源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飲用水安全教研所教授張曉健認為,應當完善備用水源相關政策、標準,做到有章可循,勘察和工程建設,不是件小事。
結語:水,生命之源。飲水安全,關系萬家。一滴水雖小,卻歷經數個環節進入居民口中,保障水安全就是保障居民基本的生存權利。一滴水雖小,卻足以折射出一個政府的為民之心與執政之力。可以說,在現代化、城鎮化步伐加快的今天,保障水安全已是必須直面的一項重大挑戰,必須以刻不容緩的心態去全力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