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煙霧少了,城市空氣質量提升,秸稈禁燒取得階段性成效。然而,挑戰并沒有結束。如何綜合利用秸稈實現共贏,成了各地都在思考和摸索的問題。
秸稈本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在大集體時代是搶手貨,除了作為飼料、肥料、食用菌基料外,還是農民炊事取暖的材料。可是如今,農民養殖都是購買由糧食轉化的成品飼料,肥料大都用化肥,幾乎不用農家肥,秸稈也就被冷落了,不僅造成極大浪費,焚燒秸稈也造成了大氣污染,破壞了生態環境。
讓秸稈變廢為寶并不是天方夜譚。利用秸稈產沼氣,供給農戶做飯;用秸稈進行生物質發電、供暖都是可行途徑。
秸稈產沼氣變身清潔能源
秸稈產沼氣是指利用沼氣設備,以農作物秸稈為主要原料,在嚴格的厭氧環境和一定的溫度、水分、酸堿度等條件下,經過微生物的厭氧發酵產生沼氣。沼氣是多種氣體的混合物,一般含甲烷50~70%,其余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氮、氫和硫化氫等。其特性與天然氣相似。沼氣除直接燃燒用于炊事、烘干農副產品、供暖、照明和氣焊等外,還可作內燃機的燃料以及生產甲醇、福爾馬林、四氯化碳等化工原料。
用秸稈漚沼氣,不僅可以獲得清潔燃氣,沼液和沼渣還可以作為有機肥料。這種肥料效力長,對土壤改良的效果明顯。多種秸稈通過加工碎化處理,可以轉化為牲畜的健康飼料,比單一地使用糧食飼料,更能提品質、增效益。
秸稈用作生物質發電
秸稈發電,就是以農作物秸稈為主要燃料的一種發電方式,又分為秸稈氣化發電和秸稈燃燒發電。秸稈氣化發電是將秸稈在缺氧狀態下燃燒,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高品位、易輸送、利用效率高的氣體,利用這些產生的氣體再進行發電。但秸稈氣化發電工藝過程復雜,難以適應大規模應用,主要用于較小規模的發電項目。秸稈直接燃燒發電是21世紀初期實現規模化應用現實的途徑。
秸稈是一種很好的清潔可再生能源,每兩噸秸稈的熱值就相當于一噸標準煤,而且其平均含硫量只有3.8‰,而煤的平均含硫量約達1%。在生物質的再生利用過程中,對緩解和終解決溫室效應問題將具有重要貢獻。
秸稈回收要發揮市場作用
秸稈從田間到企業,流通過程成本較大,這是綜合利用的難點。對此,采取市場化機制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鼓勵農民、農村經紀人、農機合作組織從事秸稈收儲運,鼓勵有條件的秸稈發電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組建專業化秸稈收儲運公司,才能逐步實現秸稈原料收儲運專業化、市場化。
相關閱讀:
安徽出臺秸稈發電財政獎補政策
為加快推進秸稈能源化利用,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經省政府同意,近日安徽省財政廳、省發改委制定印發《關于對農作物秸稈發電實施財政獎補的意見》(以下稱“《意見》”),鼓勵和支持省內生物質電廠利用秸稈進行發電。
《意見》規定,按照“獎補和利用掛鉤,誰利用、獎補誰,利用越多、獎補越多”的原則,對秸稈發電企業利用我省農作物秸稈發電實行財政獎補,對在自然含水率以內的秸稈按照實際利用量實行分類補貼,其中水稻秸稈每噸補貼50元左右、小麥秸稈每噸補貼40元左右、其它農作物秸稈如油菜、玉米、豆類等每噸補貼30元左右。
《意見》要求,秸稈發電企業所在地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落實秸稈發電財政獎補政策,從秸稈禁燒獎補資金中籌集和兌現補貼資金,并與秸稈發電企業簽訂協議,明確雙方的責任及權利義務,對秸稈發電企業年度秸稈收購量、利用量及財政獎補條件和標準等進行約定。秸稈發電獎補資金直接補給秸稈發電企業,由企業統籌用于秸稈收購、彌補發電成本等方面開支。同時,要求享受補貼的秸稈發電企業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提高農作物秸稈在電廠燃料中的比重。
為保證秸稈獎補政策規范操作,《意見》要求各縣(市、區)要建立秸稈發電企業在農作物秸稈收購、利用等環節的統計、檢查和定期審計制度,確保獎補資金與利用量掛鉤的數據真實、準確。同時,采取公示制等多種形式,公開透明、陽光操作,接受社會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