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廢行業逐漸“有利可圖” 嚴格監管需鎖定蹤跡
目前我國每年危廢的排放量估計在5000-6000萬噸左右。我國危廢處理行業自2001年左右起步,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行業進入快速增長階段,但也存在經驗和技術上的短板。目前危廢的商業模式主要有收取處置費和資源化兩種。
危廢處理潛在的市場空間有980億元。我國目前危廢處理業每年的產值約為210億元,而潛在的市場空間有980億元。隨著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和政策規劃的制定實施,危廢偷排的法律成本將逐漸提高,技術及人才等基礎設施將逐漸完善,危廢處理的潛在市場有望逐步得以實現。
2011年政府調低危險廢物申報下限,導致環保部口徑危廢產生量增長300%以上,隨即2012年10月政府頒布《“十二五”危險廢物污染防治規劃》,相應的,我們看到東江環保上市,桑德環境開始從桑德集團收購危廢運營資產、萬邦達介入危廢領域,都說明行業加快發展。
2013年6月14日,環保部發布了修訂版《危險廢物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征求意見稿),將2001版中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這3個危廢處理方向修改為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和無害化4個方向。
2013年6月19日,高人民法院和高人民檢察院于6月19日發布了《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兩高司法解釋),明確了14種環境污染罪行,其中包括將“非法排放、傾倒、處置危險廢物三噸以上的”認定為“嚴重污染環境”;同時明確“行為人明知他人無經營許可證或者超出經營許可范圍,向其提供或者委托其收集、貯存、利用、處置危險廢物,嚴重污染環境的,以污染環境罪的共同犯罪論處”。
2014年4月24日,新版《環境保護法》修訂通過并將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規定,違法排污者將受到按日連續計罰,且罰款額上不封頂,大大提高了企業的違法成本,并將環境公益訴訟權的主題擴大到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的相關社會組織。